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对策初探
叶天霞1董冰苇2(1.厦门市新闻出版局 2.同安区少儿图书馆 福建 361000)
摘 要 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对厦门市农家书屋的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厦门市社区图书室管理模式,提出适合厦门市农家书屋特点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 农家书屋 管理模式
农家书屋工程是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五项工程之一,是厦门市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2007年10月,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09年全面完成全市15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提前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然而,“村村有农家书屋”只是达到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管理好、使用好农家书屋,培养农民读好书、用好书的习惯,才是农家书屋工程的最终目标。探索农家书屋管理和使用的发展机制,也就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基本情况
1、农家书屋现状
厦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底,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31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同时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于2009年底完成全市15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提前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2010年,厦门市财政拨付20.28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市156个农家书屋进行了图书补充。
由表1、表2可知,截至2010年11月,全市156个农家书屋总面积7286.41平方米,共有图书330340册、音像制品18172种(张)、桌子1196张、椅子3006把、书柜1086个、计算机61台。根据各区现有户籍人口数及行政村数计算,海沧区农家书屋人均图书、音像制品拥有量最高,分别为1.82册及0.14种,集美区最低,人均仅有0.78册图书、0.03种音像制品;海沧区平均桌椅数量最多、同安区最少;海沧区平均书柜量最多、翔安区最少;而拥有计算机台数方面,却是翔安区最多、海沧区最少。各区农家书屋平均面积均高于40平方米,是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协调小组规定的“每个农家书屋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标准的2倍以上,其中集美区面积最大,同安区面积最小(见表1)。
表1 厦门市农家书屋出版物数量及面积一览表
行政区 |
行政村 (个) |
人口数(人) |
人口1000人以下(个) |
现有图书总数(册) |
人均图书册数(册) |
现有音像制品总数(种) |
人均音像制品数(种) |
书屋总面积(m2) |
书屋平均面积(m2) |
集美 |
22 |
65366 |
2 |
50892 |
0.78 |
2004 |
0.03 |
1222 |
55.5 |
海沧 |
23 |
28500 |
1 |
51974 |
1.82 |
4130 |
0.14 |
1196 |
52.0 |
同安 |
81 |
173575 |
15 |
161257 |
0.91 |
8755 |
0.05 |
3471 |
42.9 |
翔安 |
30 |
73298 |
4 |
66217 |
0.90 |
3283 |
0.04 |
1397 |
46.6 |
合计 |
156 |
340739 |
22 |
330340 |
0.97 |
18172 |
0.05 |
7286 |
46.7 |
表2 厦门市农家书屋基础设施情况一览表
行政区 |
行政村(个) |
桌子 总数(张) |
每个农家书屋桌子平均数(张) |
椅子 总数(把) |
每个农家书屋椅子平均数(把) |
书柜 总数(个) |
每个农家书屋书柜平均数(个) |
计算机总数(台) |
每个农家书屋计算机平均数(台) |
集美 |
22 |
146 |
6.7 |
485 |
22.0 |
241 |
11.0 |
6 |
0.27 |
海沧 |
23 |
231 |
10.0 |
510 |
22.2 |
169 |
7.4 |
1 |
0.04 |
同安 |
81 |
499 |
6.2 |
1323 |
16.3 |
498 |
6.2 |
21 |
0.26 |
翔安 |
30 |
320 |
10.7 |
688 |
22.9 |
178 |
5.9 |
33 |
1.1 |
合计 |
156 |
1196 |
7.7 |
3006 |
19.3 |
1086 |
7.0 |
61 |
0.39 |
2、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基础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家书屋协调办公室),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探索出“分类实施、一投入二捐建三整合”的建设新思路。分类实施,即由厦门市新闻出版局统一制订《厦门市拟建农家书屋的行政村情况调查表》,由市新闻出版局、各区公共图书馆到基层调研,分析农村图书室的现状,以此对农家书屋进行分类。一是新建类,即现有图书存量为零的行政村;二是补充类,即已有一定数量图书但尚未达到《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闽政办[2008]92号文件)规定标准的行政村;三是改建类,即现有图书存量已达到闽政办〔2008〕92号文件规定标准的行政村。
一投入,即财政根据农家书屋分类情况,投入资金进行建设。
二捐建,就是机关单位和社会力量分别捐建农家书屋。目前厦门市共有24个单位参与建设农家书屋结对捐建,如厦门监狱捐建同安区祥平街道过溪村农家书屋,厦门市民政局捐建翔安区新圩镇尾村农家书屋。社会力量捐建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捐建农家书屋。一是图书发行企业独自捐建,厦门市有4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单独捐建,如厦门天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捐建集美灌口镇井城村;二是企业与村共建,如厦门银鹭集团与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共同出资30万共建农家书屋;三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以捐赠出版物、捐赠书架等形式参与建设农家书屋,2008年厦门市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广大机关干部群众共捐赠图书12000册、音像制品4000张、电子出版物4875张。
三整合,就是整合原有的农村图书室图书资源、文化信息资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据2007年统计,厦门市农村图书室藏书量分别为:海沧区48952册,同安区105000册,集美区15300册,翔安区17400册。各农家书屋通过剔除原有废旧图书,补充新图书,更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厦门市行政村基本上都设有党员活动室或文化活动室,能接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内容。因此厦门市注重把农家书屋设在村部(党员活动室)、村文化活动中心,如同安区81个农家书屋中就有55个设在村文化活动中心,有效地整合了文化信息资源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农家书屋成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各区还因地制宜地开创各种建设模式。如翔安区的一家农家书屋设在理发室内,同安区洪塘镇新霞村的农家书屋则设在村里的祠堂。这两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更有效地提高了农家书屋的利用率,笔者认为值得大力推广。
3、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
按照新闻出版署、中央文明办等中央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的管理主要采用“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模式。农家书屋管理员主要由各村文体协管员担任,部分村由退休教师、大学生村官、村委会文书等担任。村民凭身份证办理借阅证免费借阅图书。农家书屋协调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各区委宣传部联合文体局负责监督,各区图书馆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如同安区图书馆业务副馆长2009年先后到同安区6个乡镇的文化中心为81名农家书屋管理员举办培训班,并负责农家书屋日常业务咨询。
目前除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同安区洪塘镇郭山村已成为厦门市图书馆的图书流动点而采用电子化管理外,其他农家书屋因受管理员素质及硬件设施等因素制约,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
二、影响农家书屋发展的因素
“村村有农家书屋”只是完成建设阶段,离农家书屋管理好、农民使用好的目标还很远。笔者认为当前影响厦门市农家书屋的发展主要有以下7个因素:
1、农家书屋工程管理、维护机制尚未健全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长期投入,需要各级有关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这是农家书屋工程的重要保障。综观中央、省、市、区现有的有关农家书屋政策,关注重点大多停留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方面,而对于建成后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如出版物补充更新、硬件设施维护、管理员管理、资金投入、考核评价等,则缺少可操作性的规定和政策。因此,抓紧出台适合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特点的、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农家书屋工程管理办法,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2、图书更新缓慢影响村民阅读兴趣
厦门市各区村民的文化素质不同,对阅读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只有科学地配置出版物才能有效地满足村民的需求。虽然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农家书屋协调办公室尽可能按照每室1册的模式为每个村书屋采购、配送有针对性的出版物,但是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因而影响了农民的阅读兴趣。
3、管理不到位,开放时间无法保证,影响了农民的使用
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农家书屋这一“惠民政策”的执行者,其业务能力、工作积极性等直接影响到整个农家书屋工程的服务水平。目前,由于资金有限,厦门市绝大多数农家书屋由文体协管员负责管理。虽然农家书屋协调办公室每年都对管理员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等原因,目前大部分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同时,文体协管员大多身兼数职,农家书屋一周2至3天的开放时间经常没有保证,农民难以借阅图书。
4、农村读书活动缺少组织引导,农民读书看报主动性不强
受种种条件限制,农家书屋较少组织读书征文比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各项活动。据200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阅读率仅为38.2%,农民和农民工的阅读率仅为28.8%”,农民读书看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图书的利用率也难免较低。
5、舆论宣传不够,农民对农家书屋接受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农家书屋自身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不少农民对农家书屋知之甚少,不知道自己的村子设有农家书屋,更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图书、音像制品及报刊可以免费借阅;加之不少农民对农家书屋持“无所谓”、“不去”的态度,导致一些农家书屋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借阅率极低。
6、外来务工人员借阅机制不健全,借阅图书没保障
厦门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农民住房,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阅读图书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有的农家书屋对外来务工人员借阅机制不健全,出现外来务工人员借书难的情况。
7、考评监督机制不完善,影响了管理单位及管理员的积极性
农家书屋建成后没有相应的考评监督机制,书屋管理情况的好坏、出版物利用率的高低均缺少监督评价,影响了所在行政村村委会及农家书屋管理员积极性的发挥。
三、构建厦门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思考
鉴于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厦门市社区图书室的管理模式,构建适合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发展的体系。
厦门市社区图书室实行“一网、三统一”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就是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各成员馆为网络节点,依托Interlib系统(图书馆第三代操作系统),把分布在各区的分馆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实行“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一体系中,厦门市图书馆是中心馆,负责网络的规划、指导、督察与协调工作;各区图书馆是这个网络的分馆,在中心馆的指导下,负责本区域中各社区图书室建设的实施与协调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社区图书室是这个网络的节点,承担文献流通与阅读组织等服务功能。市、区图书馆和社区图书室形成纵向业务管理的领导关系,上下协调,各负其责,形成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三统一”社区图书室管理机制。
厦门市社区图书室管理模式对农家书屋管理具有借鉴意义。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同安区洪塘村郭山村农家书屋就借用这种模式,成为市图书馆的分馆,由市图书馆定期送书轮换,弥补了农家书屋藏书的不足,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看到厦门市图书馆的图书,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要实现“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网络体系正常运转,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①建立市图书馆、区图书馆、农家书屋三级网络体系。农家书屋可作为图书馆的分馆或流通点,实行经费独立、采编统一的原则,由各区图书馆指导购买文献资源,与区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出版物定期更新、定期流动,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用好用活农家书屋。
②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农家书屋工程是厦门市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是2010年市社会事业民生工程战役项目之一,得到市、区两级财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发展经费有保证。
根据市政府相关规定,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由市、区财政按1:1的比例承担,农家书屋建成后维护资金由区镇(街)负责。各区财政按照每年每个农家书屋更新10%出版物标准、每个农家书屋2000元硬件设施维护标准、每个农家书屋管理员参照计生管理员工资标准等设立 “农家书屋专项资金”,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
③统一开展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采购、读者服务等活动。在文献采购方面,由区图书馆负责指导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文献资料的更新、交流,使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在读者服务方面,由区图书馆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可结合各区民俗、文艺等活动,统一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2010年5月,“海峡杯·我的书屋,我的家”全省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比赛中,我市3名选手以优异的成绩包揽了一、二等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为农家书屋管理员,其他获奖者为书屋热心读者,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使用农家书屋的积极性。
④统一管理经费、人员和设备。在经费管理方面,设立“农家书屋专项资金”,在各区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监督下使用,保证文献资料的更新;在人员管理方面,由区图书馆实施专业教育,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在设备管理方面,由区图书馆负责对各农家书屋的设备、藏书等资源进行监督管理,避免流失。
⑤积极实施图书借还“一卡通”。借阅“一卡通”不仅方便农民借阅,还可扩大农民阅读面。虽然厦门市农家书屋均按照高标准建设,但农民人均图书量仅0.97册,再加上图书折旧等因素,可供农民选择的图书比较有限。考虑到这点,早在农家书屋建设初期,农家书屋协调办公室特意确定了3家不同的供货商,为每个农家书屋制定个性化的图书目录,方便各个书屋之间图书的流动。因此构建农家书屋图书借还“一卡通”机制是可行的,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后,还要进一步重视农家书屋的发展工作,齐心协力推动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让农家书屋成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工具,成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郑霄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出版参考,2010(33).
2牛振恒.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8(11).
叶天霞 女,厦门市新闻出版局副主任科员。
董冰苇 女,厦门市同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馆员。
(收稿日期:2011-03-07。肖宏飞编发。)
电话:0592-7035348 邮箱:bw_x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