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深阅读”
邱景华(宁德市高级中学图书馆 福建 352100)
摘 要把“浅阅读”种种弊端归结于网络新技术的流行观点是错误的,新媒介同样为“深阅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人的理性有能力掌握和利用新媒介。但作为“深阅读”的用户,必须具备和掌握使用新媒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图书馆在“深阅读”中大有作为,其独特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 深阅读 新媒介 莱文森 人性化趋势理论
迄今为止,突飞猛进的网络新技术给传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所谓网络阅读带来“浅阅读”时代已成为流行的观点。“浅阅读”受到广泛的批评和非议,并且不少人把“浅阅读”的种种弊端都归结于网络新技术。比如认为:网络阅读会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习惯于便捷的超级链接,造成思考能力的下降和思维能力的弱化。批评最多的是:网络阅读是多媒体阅读,容易造成阅读者注意力分散,习惯于浏览网页的信息,并且只对有用的信息感兴趣,缺少对思想的追求和思考:这种只重信息、忽视思想的“浅阅读”,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笔者认为,这些流行的观点不仅是片面、短视的,而且是错误的。这种只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浅阅读”负面影响而对新媒介全盘否定的观点,其实就是波斯曼“媒介决定论”的悲观主义理论,即认为人只能受制于新的媒介。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莱文森反对波斯曼的“媒介决定论”,提出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他认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表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人类的理性有能力控制媒介。他还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的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1]
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新的知识载体,既可以“浅阅读”,也能“深阅读”。当代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广泛的“浅阅读”,同时也提供并保证“深阅读”的可能,这是一个新事物的两面。“深阅读”现在虽然只是初露端倪,但正在悄悄地发展和扩大。新技术不过是知识的载体,掌握主动权的还是人本身。根据莱文森的技术发展人性化和媒体补偿的理论,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技术,创造适合网络时代“深阅读”的新技术;人也完全能掌握和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网络时代的“深阅读”!
1 新媒介为“深阅读”提供技术的可能和保证
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技术,不仅为“浅阅读”提供了种种便捷条件,同时也为“深阅读”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和技术支持。比如早期的学习机、PSP、手机、PDA、PC、GPS、EPC等,虽然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下实现电子阅读,却有伤害眼睛、视角有限、屏幕太小、待机时间短、携带不方便、辐射强等缺陷,无法像纸质图书那样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这些新媒介技术上的不完备,只能带来“浅阅读”。但不久,作为对上述这些媒介“补偿”的新媒介——电纸书就诞生了。以近期的“汉王电子书”为例,其显示屏采用的是电子墨水新技术,原理上与纸印刷相似,显示效果与普通纸张十分接近,并且不受强光影响,功耗极低,阅读起来亦能充分感受纸质阅读的乐趣。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相比,电纸书具有便携、不易损坏、绿色环保等优点,其内置可扩展的SD卡接口,为海量存储提供了可能,一本电纸书可以存储上千本图书。此外,基于汉王手写识别和数位板技术,不久的将来,汉王还将推出满足批注、记事、编辑、绘画和移动上网等功能的电纸书产品,满足读者全方位、多角度的阅读需求。电纸书兼具传统纸质书本和电子阅读的优点,这就为传统“深阅读”的延续提供了最佳载体。[2]
我们可以用电子书贮存上千种的名著和专业书,并内置工具书如各种词典和字典。这样,一个小小的电子阅读器,就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小型图书馆,可以供各种各样的读者进行学习和研究。这种电子书“深阅读”的便捷、自由和广博,大大超过了纸本的“深阅读”。
再如,超文本的出现。它与传统的文本相比,其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所谓“非线性”,是指文本中遇到的一些相关内容,通过链接把它们组织在一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点击浏览这些相关内容。这种文本的组织方式与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较接近。所以,好的超文本链接可以扩大用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其实就是一种“深阅读”。超文本的链接,主要是原作者的程序安排。用户可以利用正在创造的新技术,自己创建新的超文本链接。这个功能相当于在书页上画重点线和在阅读联想时写下的旁注。这样,用户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或超文本程序员的安排,而是积极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思考,创造新的文本。[3]这样就把纸本的“深阅读”,转变成网络的“深阅读”。
其实,除了电子书和超文本,网络新技术早已为网络的“深阅读”提供了种种可能,关键在于用户能否加以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上有浩如烟海的文本资料,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懂得外文,还可以获得全世界的文本资源。这就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用户的“深阅读”提供了广博的资料保证。这是纸本时代所无法提供和满足的,这也是许多学习型和研究型用户多年的梦想,终于在网络时代初步得以实现。
强大的检索功能,保证读者能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便捷而快速地检索到自己想要的相关内容,这是纸本时代单靠图书馆的检索工具书所无法做到的。下载和复印的技术,使“深阅读”的用户可以大量、便捷地占有检索到的相关资料,这也是纸本时代靠手抄笔录的繁重劳动所无法实现的。网络上不断出现的各种名著网站,不仅可以在线阅读,还可以免费下载,为“深阅读”提供了诸多方便。还有不断出现的各种名著导读网站,以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开设的专业博客或网站,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用户提供了良好条件。网络快捷的互动和便利的传播,为提升“深阅读”的水平和传播研究成果,提供了纸本时代所无法做到的多种便利条件。
以上这些新技术,为网络时代学习型和研究型用户提供了“深阅读”的技术保证。只是网络新技术出现在前,而作为用户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总是在后,二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这就构成了网络时代“深阅读”的落后。但这只是暂时的,新技术对“深阅读”的巨大好处,一但被用户了解并掌握,就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很快就流传开来,为广大用户所效仿,从而推动网络“深阅读”的传播和发展。
2 用户“深阅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按照莱文森的理论,人的理性会对媒介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有效的利用。也就是说,人不会被动地受制于媒介,人的理性有能力控制媒介,能千方百计地掌握和利用新媒介。[4]如果你是学习型或研究型的用户,你就会想办法学会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来开展自己的“深阅读”,而不会长久地迷失在“浅阅读”之中。就像电脑写作刚开始,很多习惯用笔写作的作家表示不习惯和反对;但后来电脑写作的诸多好处逐渐被他们所认识,于是很多作家开始努力学习电脑打字,掌握相关的电脑技术。迄今为止,大多数作家已学会电脑写作,对他们而言,再用手写反而不习惯,而且是没有电脑就无法写作。
当然,用户要想进行真正的“深阅读”并非易事,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要有学习或研究的动力和目标,才会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不至于陷入网络五彩缤纷的种种诱惑之中;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这二者的结合,才有可能成为网络时代“深阅读”的用户。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文件夹和自制电子书作为自己研究的平台,这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已在青年学者和新的一代大学生中开始流行。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对自己的学习专题或研究选题进行广泛的检索,全面掌握并下载和复制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还可自制“电子书”,以及利用即将出现的具有批注、记事、编辑等功能的电子书,自制超文本,进行“深阅读”。
再如,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用电脑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编制学习和研究专题的各种索引、年表、年谱,供自己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利用自己的博客或专业圈子的网站,把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先在上面刊登(不必等待报刊长时间的审稿),听取网友们的反馈,在这种便捷而快速的互动中,不断反思和修改,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研究水平。网络上这种快捷的互动和传播,是促进网络“深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由于当今时代网络阅读并没有取代纸本阅读,而是二者并存,很多专业书还没有扫描上网或加工为电子书,所以,学习型和研究型用户必须把网络阅读与纸本阅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补。多样化的阅读,是我们当前社会进行“深阅读”的一个基本特点。
3 图书馆在“深阅读”中的作用和地位
日益发展的网络新技术,不仅为个人提供了网络“深阅读”的技术可能和保证,也同样为图书馆开展“深阅读”服务提供了技术可能和保证。后者就是目前图书馆界正在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索的图书馆2.0。
Web2.0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技术与服务,图书馆2.0是Web 2.0在图书馆的应用。众多的Web2.0服务,特别是博客、维基和RSS的服务实践,展示了图书馆在网络时代为用户“深阅读”服务的成功实践。
3.1 利用Blog功能开展学科博客服务
博客(Blog)是Web2.0应用的最典型代表, 也是目前图书馆应用最多的Web2.0要素。近年来,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开办学科服务博客,这对促进用户的“深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博客建设,以学科馆员为核心,体现学科特色,促进学科深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做学科统计、分析工作,还包含一些学科常用资源的介绍和链接,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图书馆资源,构建学科馆员和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平台,为现行学科馆员制度下的学科馆员服务开拓新的服务模式,为学科馆员的深层次服务和科研实践提供一个舞台。学科博客的主旨是:“关心您所关注的学科热点,提供您所需要的学科服务。”[5]
3.2 维基(Wiki)的“深阅读”模式
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一种集体创作、不断丰富与改进内容的锯齿形式的系统。用户可以在 Wiki网站上对Wiki文本进行阅读、修改,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关注的主题进行扩展与探讨。Wiki 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发掘得很充分很深入。与博客相比,Wiki的主体更为明确固定,内容更加集中,其确定的主旨,任何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Wiki的工作模式可以运用在编写使用指南,对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库进行说明和描述等方面。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正在探索确定相关的学习专题和研究课题,吸引众多的专业用户参加,借助Wiki 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格系统,有助于学习专题和研究课题“深阅读”的形成。
3.3 RSS服务
RSS是一种基于XML技术的互联网内容发布和集成技术。它可以通过一个浏览窗口或 RSS阅读器将大量信息源聚合到一起,从而建立高效适用、稳定有序的专业信息门户。用户无需逐一访问各站点便可订阅所需内容,形成“我的报纸”、“我的杂志”、“我的图书馆”等具有个性化的个人信息收藏空间。
图书馆通过BBS的订阅,帮助用户过滤掉大量不需要的信息,按照个人喜好及专业特点筛选、整理信息内容,寻求快速有效的阅读方法。图书馆可以利用 RSS,使用户在自己的网页上就能订阅各类信息资料。如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展专题指南 RSS推送服务,将阅览信息的被动式服务转变成主动的信息提供,将信息资源的低效率重复利用转变成高效率集合使用。又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BSS服务包括:①发布新书通告,将新书目录即时推送到读者桌面,了解相关的新书。②发布一些时效性强的信息,如数据库试用、报告厅的学术报告、自建数据库的服务深化等,帮助专业用户开展“深阅读”。[6]
3.4 标签Tag功能
Web2.0技术让用户可自己通过标签(Tag)来分类发布和收集内容。标签是一种用户自主选择的,比分类更准确、更具体,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能大大提高网络阅读的效果。标签带有社会化属性,通过它可以分享其他用户发布和收集的相同标签的内容,找到更多相关主题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 “深阅读”便是用户在阅读过程中建立相关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内在联系。图书馆通过使用不同的标签,可以把多主题的资源归到不同类目里 , 还可以用简单的描述来对新资源进行说明。它使资源的获取变得便捷,可以方便快速地浏览全部资源或特定标签的资源,并同样具有检索功能。[7]
在当前纸质向网络过渡同时又是二者并存的媒介转型期,一方面,图书馆仍然继承保持纸质时代的优势,大量的纸质藏书仍然是图书馆的优势;另一方面,图书馆又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理念,引进网络新技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强化网络阅读的优势。总之,图书馆必须在这两方面都保持强势,才能在当前媒介转型期利用不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积极开展图书馆服务,为用户的“深阅读”服务,这是图书馆在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于这些新技术,图书馆在网络“深阅读”中将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何道宽.莱文森精粹译者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
2阅读革命,借汉王电子书回归深阅读[Z].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825551.html.
3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3.
4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聚焦学科热点 图书馆开通学科服务博客[Z].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http://
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18175.
6 赵阳等.清华大学图书馆BSS服务实践[J].图书馆杂志,2006(6):52-55.
7 徐洪升.Web2.0环境下的深阅读及图书馆导读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8(4):125-127.
邱景华宁德市高级中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1-05-30。龚永年编发。)
电话:13599821030 邮箱:mdq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