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珠联璧合

2012-11-23 10:51     字号:

图书馆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珠联璧合

——图书馆特色文化知识库构建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证研究之一

 (华侨大学图书馆  福建泉州 362021

 

  博物馆公共服务的现状是博物馆展品与藏品不对称,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受到限制。图书馆有责任建立博物馆图像库,帮助博物馆完善其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二者公共服务的珠联璧合。

关键词 图书馆 博物馆 公共服务 联合

 

一般而言,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职能,指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公共环境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过程。公共服务一定是公民所需的服务,例如向公民提供水、电、气、教育、医疗、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就业环境,等等。同时,公共服务又必须是使用了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的社会生产过程。公共服务的种类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安全服务。国有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服务应该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

1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现状

1.1 博物馆的历史与现状

世界上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最早的博物馆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畔,过去一直是法国帝王的皇宫,17世纪末由皇宫改为皇家美术陈列馆,供达官贵人观赏消遣。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将它改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家美术馆,并从同年1118日起对公众开放,因此它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博物馆。它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相似,都是通过人民革命从封建王朝手中夺过来的。

在我国,保存和研究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代起,王室和贵族就已重视文物的搜集和保存,以后历朝宫廷和官员都有文物收藏,并且出现收藏家鉴定、研究、编纂文物图录的情况。但是,这些历代的收藏并没有导致博物馆的出现。1868年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P·厄德在上海创办徐家汇博物馆,主要收藏动植物自然标本。1874年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在上海创办上海博物院,藏品主要有鸟类、兽类、爬虫等生物标本,也包括一部分古代文物和美术品。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还提出博物馆是政治和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并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性质、征集、保管、陈列、行政管理、人员选配及馆舍规划等作了阐述。

我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是1912年由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国子监旧址主持筹建的“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外开放。至1928年全国博物馆已经有10个,1936年全国建成博物馆77处。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1936年中国第一部博物馆学著作《博物馆学通论》(陈端志著)在上海出版。1943年曾昭、李济合著的《博物馆》出版,提出博物馆具有保存有价值之物品、辅助研究工作、实施实物和精神教育四大功能。这是博物馆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的最早论述,代表了我国当时博物馆学研究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到1957年,除青海、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博物馆。改革开放后博物馆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底统计全国文化系统已有博物馆903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博物馆建设高速发展,以北京为例,1996年北京注册博物馆96个,2004年达到118个,高居各国首都博物馆数量的第3位,仅次于伦敦和巴黎。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2300多个,馆藏文物2000余万件(套),每年推出近万个陈列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约1.5亿人次。另据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消息称:到2015年,中国将有3000个各类博物馆,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1]

1.2 博物馆展品与藏品的不对称

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00多万件藏品中,有100万件常年对公众展出,占藏品总数的30%。这一点,中国的博物馆是很难做到的。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已超过150万件,包括青铜器、玉器、书画、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金铜宗教造像、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另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中,书画馆藏超过15万件陶瓷超过35万件馆藏先秦青铜器超过1万件,有铭文的就有1600余件;馆藏玉器3左右;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笔墨纸砚等共计10万多件。这些藏品中能够与公众见面的极少,北京故宫日常展览的藏品也就几千件,而且很少更换。如珍宝馆每10年大换一次,其他时间都是换一两件,而且也是几个月换一次。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数量达65.5万件。院藏青铜器6044件,书画9757件,陶瓷器25479件,玉器12104件,漆器707件,珐琅器2510件,丝绣306件,织品104件,成扇1651件,竹木牙角雕刻652件,笔墨纸砚等文具2379件,钱币6953件,杂项12347件。博物院仅经常维持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除了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这就意味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展示,32年才能轮换一遍。

北京新建的首都博物馆的展览能力算是比较强的,根据首都博物馆网站介绍,该馆日常展出馆藏文物有5622件,而其馆藏文物数量已达25万件。其他博物馆的藏品与展品的不对称更是严重,这说明国内博物馆的展示能力远远小于其收藏能力,也就是说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2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责任

2.1 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限制

1977518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许多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特尔斐·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西方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时间里,这样的准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了《博物馆之功能》的论文,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1946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6月,该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这就明确规定了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功能和意义,但也规定了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限制。因为,虽然博物馆活动的目的在于便于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但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却被限制在“收集、保存、研究”的范围内,而不是以“展示”为己任。这就必然会限制博物馆向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服务的能力。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20078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大会,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进行了修订。对博物馆的新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个定义更加强调了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宗旨,强调了向公众开放的决心,这无疑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一个进步。博物馆藏品该不该向公众完全公开?这涉及到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能不能完全外化出来的问题。

20081月,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博物馆免费开放通知。但这个文件只是解决了公众的免费参观问题,并没有解决藏品的展出问题。目前国内博物馆数量虽有2300多家,但国家一级博物馆只有83家,其展示能力非常有限。2008518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首都博物馆为获得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荣誉的83家博物馆举行授牌仪式。出席仪式的文化部部长蔡武致辞表示,在当前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引导博物馆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率,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怎样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收藏、展示、研究是博物馆三大主要任务,既然受到条件限制,博物馆的完全展示是不可能的,那么,“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任务就很难由博物馆独自完成了。这就需要图书馆来分担,因为,图书馆与博物馆同样是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图书馆与博物馆同样具有公共服务的责任。

2.2 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责任

19世纪末著名博物馆学者古德就提出:“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人类建立博物馆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教育。

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宣言中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为公众服务并列作为博物馆的两大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保存、研究、展示代表人类最广泛及最高水平成就的艺术品,鼓励人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并在各方面以最高的专业标准服务于公众。在美国拥有十几家博物馆的史密森尼研究院的宗旨为:“增加和传播知识。”博物馆在美国甚至被誉为社会的道德储存库[3]

可见,人类的博物馆理想应该是充分利用博物馆的馆藏进行教育,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博物馆并没有能力通过完全展示其馆藏来对公众进行教育,只能通过图片和影像来弥补这种不足。这样,图书馆就完全可以介入这种公共服务了。因为图书馆是大量保存和出借书籍、图片和影像资料复制品的地方,这一点是它与博物馆展示方式和能力不同之处。同时,因为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具有神圣感,图书馆传统令人敬畏,图书馆本身的庄严和崇高使人超越俗念、积极向上,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心灵从喧嚣的闹市收归宁静,学习和研究是进入图书馆最重要的理由。

因此,为了完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选择图书馆做搭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也有责任帮助博物馆完善教育功能,这也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3 在图书馆建立博物馆图像库的意义

3.1 建立博物馆图像库的可行性

由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 “艺术博物馆数字库”是国家重点文化项目,该项目于19983月启动,现已提供使用。方正apabi艺术博物馆图片数据库号称收录了13万张图片,包括中外艺术及设计,这个数量与博物馆实际藏品的数量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其中的中国美术馆中收录的陶瓷器有3000多件,只相当于北京故宫陶瓷藏品的百分之一,其他博物馆藏品就更不用提了。

作为一个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的大型图片数据库,为什么会做得如此简陋呢?也许是资金方面的限制,也许是政府方面的限制。私人博物馆为了自身运营的需要,当然应该对自己独特的藏品宣传有所保守,而由政府拨款的国有博物馆本不应有这种顾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却明确规定:“为制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拍摄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拍摄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国有博物馆藏品公开。

其实,既然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职能,完善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就应该属于政府的职责,政府应该使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正确地支配公共资源,并支持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造福人民。在美国博物馆,一方面,藏品库房同样是闲人免进的重地;另一方面,藏品库房同时又是重要的学术场所,大学艺术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经常直接在博物馆的库房内讲授,业务主管们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往往假库房之利举行。因此许多博物馆的藏品库房都配置有桌、椅、电脑、幻灯机等设备。保藏使用在那里和谐共存。[4]这在中国的国有博物馆目前还很难做到,但如果政策开放,建立博物馆图像库,做到既保藏又使用并不是不可行的,至少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立这样的图像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国家图书馆2000年开始进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目前自建数字资源内容涉及中文电子图书、博士论文、民国文献、在线讲座、在线展览、甲骨实物与甲骨拓片、敦煌文献、金石拓片、地方志、西夏文献、年画、老照片、音像资源等,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截止2010年底,数字资源总量达480TB,其中全文数据内容已达到2亿页。其特色资源库以国家图书馆自建特色数字资源为主,实现网络发布资源总量超过1.5亿页。 [3]这说明了博物馆图像库落户图书馆的可行性,因为其中不少文献本身也属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范围。如果能够使中国各博物馆图像库纳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那将不仅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拓展,更是中国文物艺术教育的福音。

3.2 博物馆图像库在图书馆落户的有效性和价值

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应该说,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更根本的。笔者认为,完整的博物馆图像库在图书馆落户,是最有效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方正apabi艺术博物馆图片数据库进入图书馆,已经为喜爱艺术和收藏的人群提供了快乐之源。当然,这个数据库还太小,无法真正满足那些喜爱艺术和收藏的人的愿望,更谈不上全面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由于web2.0的推动,许多美术馆、博物馆、影视与戏曲研究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地建设网上美术馆、博物馆、影视与戏曲资料馆。然而,对于那些喜爱艺术和收藏的人以及研究人员来说,要求作品全面、清晰,尤其对于国宝级文物,希望能够多角度观看并能欣赏到局部细节,这样仅仅通过速度较慢的网络是不行的。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电子阅览设备,同时备份一定数量的光盘资料,以便随时能够借阅或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里阅览。其中影视、戏曲影音资料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只需要及时购买收藏就行了。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馆藏因各种原因尚无法向公众开放,较全面且实用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藏品资料在市面上也还很少见。如果为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运营需要必须提供某些有偿服务的话,那就更需要图书馆与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开发图像库资源,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设施共享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藏品资源。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收藏本身是个内心快乐的事”。让有研究和收藏兴趣的人研究、借鉴博物馆藏品,让更多的人从这些藏品中获得知识和美好享受,本来就是博物馆应该为人们带来的快乐。如果图书馆能够介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把博物馆无法提供的服务延伸出来,在人们没有机会去亲眼观看的时候,可以从图书馆里进入数字博物馆,这不是一条很好的互利共赢的途径吗?

参考文献

1简·杰弗里,余丁著,徐佳译.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1-88.

2 黄琛.让教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50c79750010098zq.html.(2008-02-29).

3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DB/OL].

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19.(2011-09-06).

 

     女,华侨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1-09-14。龚永年编发。)

联系电话:13960228407   电子邮箱:laow95@163.com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