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挥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12-11-23 10:50     字号:

浅谈如何发挥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徐爱华(仙游县图书馆  福建 351200

 

  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一些地方乡风民俗庸俗化,封建迷信、赌博、色情等不良现象又有所抬头。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源”、“文化站”、“辐射源”、“育秧田”、“主阵地”作用,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 县级图书馆  新农村建设  对策

 

县级图书馆是各县级城市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前沿阵地。由于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一些地方乡风民俗庸俗化,封建迷信、赌博、色情等不良现象又有所抬头。如何发挥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1 在文化层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1.1 教育资源缺乏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民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不少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还在聘用代课教师;二是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校没有像样的教室,配套的桌椅、电脑、文体器材更是无从谈起;三是教育资料缺乏,经济贫困的农民家庭无力购买文化商品。不久前有一则报道:“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全校只有一本《新华字典》”。国家出版总署领导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谈到:从现实情况来看,图书在农村还是非常匮乏,农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仅为0.1册/年,也就是 10 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尤其是西部农民家庭,10年都没有买过一本书。关于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信息更是少之又少。这反映了农民子女、农村家庭缺少读书条件、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1.2 乡风民俗庸俗化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小孩比例增大,农村主体成员能力弱化,闲暇时间、空间扩大;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缺乏,乡村公共文化生活贫乏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留下巨大空间。尽管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但新农村建设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

1.3 民主意识淡化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民最关心是“钱袋子”、“米袋子”问题,而且祖祖辈辈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的观念依然浓厚,民主意识淡化。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城镇化建设相对较好的地区,农民们绝大部分忙于赚钱养家,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等关心甚少,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只是各级领导考虑的事,参与意识、维权意识不强,村务民主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1.4 文化生活贫乏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电视已成为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听广播看电视毕竟只是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不能代替农村群众的多方面文化生活需要。此外,农村互联网用户比例比城市更低,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娱乐化倾向更明显。以前乡镇文化站、大礼堂等公共空间由于多种原因被挪作他用或“空壳化”,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基本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活动”的“三无”状态。

2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发挥信息源作用,为农村农民提供各类信息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专业人员,在服务农村方面优势明显。因此要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进一步拓宽服务农村的“路子”。一是服务师生,将城里孩子所拥有的学习资料、课外读物和教师所必须的教学资料、参考书籍送到农村,真正实现温总理提出的“让所有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目标。二是服务农民,要多方收集、整理、开发有关科技新技术、致富信息、农业农村政策等信息,为农民发家致富传递信息。三是服务科技人员和乡镇企业,为农村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检索、资料提供等跟踪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积极主动地与乡镇企业联姻,为乡镇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科技信息服务。

2.2 发挥文化站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县级图书馆以服务基层为主,要突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这个重点,将“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实施文化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意识。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在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组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农村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知识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3 发挥辐射源作用,提高文献资料使用效益

由于一些县级图书馆重藏轻用,造成大量文献资源闲置,与此同时,广大乡镇基层图书资源匮乏,农村群众无书可读。为此,县级图书馆应依托遍布全县各乡镇的文化站,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乡镇文化站和村农家书屋选配图书,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送书下乡,并组织村与村、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图书轮换,提高图书利用率。要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最新的实用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2.4 发挥育秧田作用,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把图书馆打造成“育秧田”,重点抓好对青壮年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方面要优化图书馆读书环境,合理调整藏书结构,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将农民群众吸引到图书馆来;另一方面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业务辅导,帮助他们正常开展图书借阅服务,方便当地群众就近获取知识和技术。还要加强与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的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采取录像传播与面授辅导、现场实习相结合,深入基层举办实用新技术专题讲座,多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培训支持。

2.5 发挥主阵地作用,传播先进文化信息

县级图书馆作为当地的文献信息中心,理应发挥“主阵地”作用。一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统筹做好各基层点的设备配套、人员培训等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政策、法纪、民主意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村民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农家书屋实用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周荃.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6(4).

 

徐爱华  女,仙游县图书馆助理馆员。

(收稿日期:2011-09-14。龚永年编发。)

 

联系方式:QQ1143142238,手机:13559818201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