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探讨

2014-04-11 10:43     字号:
 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探讨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  350001

 

    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的重要补充。文章论述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行性,提出发展规范文化志愿服务、完善培育志愿机制、形成稳定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志愿服务  文化志愿者  公共图书馆  志愿机制

 

    近年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如2010年,为圆满完成“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重庆市专门成立文化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招募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在文化系统和全社会启动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1]河南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由文化志愿者参与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打造一系列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取得良好的效果。北京市秉承2008年奥运会志愿精神,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通过3年多的不断探索与建设,基本形成全市性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和相应的管理体系。深圳市更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志愿者之城”的目标,并下发《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文化志愿服务已成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补充力量,作为当今社会重要公共文化机构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其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应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

1 公共图书馆引进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意义

    志愿者是指不计报酬,志愿奉献自己的时间、知识、精力和技能的人。文化志愿者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是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志愿者作为一种非资本化的资源,若能与依靠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共图书馆有机结合起来,必定能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1.1 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文化品味的提升,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向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转变,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公共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借阅图书的地方,还应是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增强这方面的吸引力,举办各类读书活动、讲座、辅导、展览、文化展示、文艺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就是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项目的不断拓展,延长开放时间,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贯穿全年,这些工作的实施导致服务量的大增。而公共图书馆主要是靠财政拨款,经费和编制有限,在这种状况下,招募和使用志愿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国外管理完善的图书馆人员补充渠道之一主要来自志愿者。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广泛,不同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各异,而目前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相对薄弱,难以全面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可发掘和利用的社会资源中,文化志愿者可视为一种优质资源,他们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才能,恰好可以弥补图书馆在这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图书馆开展各类阅读及文化活动,提高其服务质量。据《中国文化报》报道,重庆图书馆开办的“周末故事会”及“少儿英语角”阅读活动,就是以文化志愿者为主、帮助少儿提升阅读能力的服务品牌。这些志愿者都是来自重庆师范大学从事少儿教育的专家和学生,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积淀和热情的服务态度,每周坚持开办23场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阅读推广活动,4年多来共服务少儿读者4000多人次,同时培养了有志于少儿阅读推广的文化志愿者数百人。又如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家庭作业帮助者”活动,组织志愿者帮助青少年尤其是初到美国需要提升英语读写能力的学生,进行家庭作业的辅导。再如新加坡公立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馆藏资源选择评价”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对馆藏的各类藏书进行评价,若被认可将作为优秀馆藏资源供公众浏览。[2]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相继推出“真人图书馆”业务,“真人图书”借阅是图书馆创新阅读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开展以来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总体收效良好。但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是“真人图书”缺乏,若能得到志愿者的加盟,特别是文化志愿者的加入,不仅能解决“真人图书”不足的现状,还能提高“真人图书”的素质和学识,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需求。

1.2 加强公共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提升公众对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

志愿者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为公众提供更细致服务的支持,是公共图书馆促进服务工作不断改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他们就像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参加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通过了解图书馆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图书馆员付出的努力,使他们对图书馆少一些埋怨多一分理解。更重要的是,志愿者通过亲身参与实际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便于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他人分享,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进而理解和认可图书馆的工作。因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立场中立,宣传就更有真实性,也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3]长久以来,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度仍相对模糊,一些人还经常将图书馆与书店混为一谈,来图书馆买书。在社会上倡导志愿者服务,诚邀社会公众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是一种凝聚各界力量、提升社会认知度、吸引公众重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好办法。

2 公共图书馆如何规范文化志愿者服务,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文化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志愿者纳入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20129月,文化部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第一次对加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出全面部署,这也标志着我国文化志愿者服务开始进入规范化推进的新阶段。广东省文化厅制订的《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目的、职责、人员条件及吸纳对象、招募方式、组织结构、激励措施、管理要求等,引导文化志愿者自愿参与、服务社会。[4]文化志愿服务正逐步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政策上的支持,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的公共图书馆,应借此东风加入到招募文化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2.1.1 招募是公共图书馆对文化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起点,应遵循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人,比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人来得重要的原则,要特别注重考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选择能够持之以恒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从招募规则来说,简单而规范的招募规则将有助于个人及团体以最便捷的方式参与进来。从具体操作上看,在招募之前,图书馆应把志愿者能够参与的服务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分类,让其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招募方式可通过图书馆网站、宣传栏、各种通讯手段(如短信、QQ、微博、微信等)及社会上志愿者服务团体等途径,向所有读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发出邀请。

2.1.2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既专业又多样,涉及到图书管理、咨询等方面,在志愿者参加服务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有必要的。时间一般半天到一天,通过培训,树立文化公益服务意识,提高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掌握公共图书馆基本的服务才能,以确保志愿者上岗后能提供最优质的志愿服务。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图书馆的资深馆员及有丰富经验的志愿人员授课。主要讲解公共图书馆的核心服务理念及图书馆概况、发展方向等,以及必要的业务知识,使志愿者对公共图书馆日常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2.2 加强指导和激励,建立完善的文化志愿者管理和组织机制

 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涉及的内容是多样的,必须有统一管理志愿者工作的部门,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渠道,以及实行奖励约束机制。由于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随意性强,因此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与协调,做好组织管理。志愿者服务前必须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由专人进行跟进管理,这是确保志愿者活动能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上海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在国内开展较早,他们的管理组织机构非常完善,管理规范成熟,有由馆领导、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秘书处,负责志愿者服务队伍日常运行和组织管理工作。[5]有研究显示,最具有难度的是志愿者的管理,志愿者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及动机多元性等特点,志愿者自愿参与服务不收取报酬,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需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需要精神方面的肯定和支持。他们能主动提出要参与志愿活动,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肯定与鼓励。所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激励,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文化志愿者都是有文化专长和艺术才能的专业人员,有的还是名人、学者、专家,他们自愿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为公众奉献自已的知识财富和艺术技能,这种行为本身就代表社会文明的进步,应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并积极宣传推广。所以激励措施必须是多样的、综合的、立体的。在实践中可采用诸如有纪念意义的物质性奖励、情感激励等不同方法,通过倡导自愿者文化,用社会的认同感使其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在爱心奉献、助人自助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发展。这样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切身需求结合起来,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得到社会大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取得民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志愿活动由“短期化、事件化”向“日常化、常态化”发展。

2.3 加大支持与宣传,总结成功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早已提出多年,志愿者多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各方不断探索的问题。辽宁省已将省内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文化志愿者走基层”系列活动完成指标量化,并纳入《2012年省政府对各地政府绩效考评指标》,同时提供专项经费。[6]政府的介入与支持,无疑对文化志愿者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若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当务之际要更新理念,强调义务不等于免费,要为文化志愿者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专业支持及后勤保障,以促进志愿者资源得以有效发挥作用。要以人为本,在关注志愿者利益的同时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绩效考核以及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估,并以此建立志愿者人员管理数据库,保证志愿者人人拥有注册的服务卡,记录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和特长。有需要志愿服务的单位只需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找到所需的志愿人员。要协调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让志愿者提供服务后,必要时也可以凭服务卡根据其提供志愿服务时间的长短,获得在学习、生活、出行等方面的优惠服务,真正体现出让志愿者成为受益者,受益者成为志愿者,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感受到既能奉献爱心,分享助人的快乐,又能学到新知识。

2.4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和培育志愿机制,壮大志愿队伍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机制在国外开展得较早,而我国图书馆目前尚处于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的探索阶段,公共图书馆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已成常态,但遗憾的是来开讲座的专家、学者仍然要领取讲座报酬。如何协调有偿智慧服务与纯公益智慧服务的均衡配比,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所以公共图书馆要真正引进专家、学者型的文化志愿者开展公益服务,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不仅需要公民思想境界的提升,更需要形成完善的志愿机制。设计合理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领域里,志愿机制是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为了动员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必须完善志愿机制。志愿机制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如何激励公众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政府和社会如何去建立和完善这个机制,以期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促进社会进步。[7]历史经验早已表明,要想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推动社会进步,除了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外,还需发挥志愿机制的作用。要是没有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仅凭政府制定规范和标准是难有作为的。

志愿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取决于人类的利他主义基因。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利于改善和促进人类的生活品质。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利己主义之外寻求利他主义的社会环境,以促使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并行。若使每个志愿者都能感受到志愿活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利,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分享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利他主义有利于减缓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社会分化,同时扩大公共领域内的资源的配置范围。人类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是价值分享体系,分享与竞争都是人类重要的价值因素,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类行为。[8]人们在参与社会的交往中有相互依存的需求,在互帮互助中容易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而激发出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育志愿机制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类原有的志愿行为属性展现出来,这需要进一步理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充分动员公众参与社会生活。而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公正的社会关系,将调动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9]动员公众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可有效减少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投入和负担,实现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转变。我们要把握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律,不断激发志愿机制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让蕴藏于民众中的志愿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人人支持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让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禾安.重庆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N].中国文化报,2013-01-30(7).

2 吴迪.海外图书馆志愿者的经验和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

3,5 洪文梅.关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的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0(1).

4,6 刘蝉.文化志愿服务:离老百姓越来越近[N].中国文化报,2012-12-07(1).

7,9 丁元竹.发挥志愿机制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13-01-16(7).

8 丁元竹.发展志愿机制动员社会资源[N].学习时报,2013-02-25(3).

 

    福建省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3-07-17。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