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探究

2015-05-11 03:19     字号:

 

沈秀琼(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漳州  363000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协调、平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生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阅读被公认为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图书馆应整合、优化阅读模式,建构基于Web的知识社区,有效实施经典作品的数字化导读、打造有特色的阅读品牌,为学生的阅读与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助力通识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经典阅读  阅读推广

 

1 通识教育及其实践路径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开创了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1]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美国很多著名大学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形成了一套较稳固的通识教育体系。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制构架由“史”和“经”交互组成,希望每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兼具文化与科学的知识和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当代文明”和“人文经典”两门课组成,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及西方经典著作提出的问题的永恒价值;哈佛大学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首先涉猎哲学、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外国文化、数学与科学等五大类别学科内容;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9个领域,其中第一个领域最出名也最受重视即“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始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引进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尝试。1999 年,教育部在全国 32 所大学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北京大学1996年将通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2000年后正式实行由各个院系分别开设、供全校学生共同选修的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2005年,复旦大学作出新的尝试,本科生第一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复旦学院”接受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其核心课程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版块内容。学贯中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高校都开始关注或是实行通识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个性化人才,强化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通识教育在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精神世界的建构并存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更加偏向关照和提升受教育者内在精神的发展和完善。在践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前芝加哥大学校长、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极力推行名著课程,强调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认为应当把经典名著视为永恒学习的内容。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也都以对西方文明经典的研读、对经典艺术的探讨和对理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其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图书记载先贤之遗言和今人之心声,广泛阅读各学科领域的经典读物,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相互迁移。这不仅对培养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影响,对完善学生智能结构、提高审美情趣、加强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生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价值的提升,因与通识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期许相呼应而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 聚焦大学生阅读现状

2.1 功利性阅读与通识阅读

当前,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力量在大学的发展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从招生到管理到毕业生择业,整个运行都渗透着竞争机制。随着大众高等教育的到来,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不再是少数传统精英,而是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大学建设不得不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市场为指挥棒来进行课程设置。大部分学生以功用和效益为价值依据,把适应社会需求当作自己的学习动机,或为应试而读,或为考证求职而读,或为赶潮流而读,把阅读变成一种谋求成功途径的工具。浙江大学图书馆历年外借次数最多的图书,成功学书籍连续4年荣登榜首,其2010年年度外借书籍次数排行表中“排在前两位的都是成功学,前10位里有一半成功学”。 [3]原本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素质培养机制逐渐被“异化”,通识阅读这个更高层次的精神发展阶梯,成为专业学习之外的“课外”的事情,逐渐走向边缘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阅读,磨损了大学生的精神和文化追求,造成他们人文素养、道德水准、思辨能力、审美水平下降,导致知识结构的残缺,不利于形成博雅之视野、通识之理念。

2.2 流行文化与经典读物

随着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流行文化作为一种通俗、即时、轻松的文化形态,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和视角冲击。流行文化赋予大学生多样的生活色彩,缓解了大学生因无所不在的竞争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消解神圣、张扬个性、引领时代潮流的姿态为他们所接受和认可。经典作品的内容往往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很远,不容易产生共鸣,因而逐渐滑落到文化的边缘地带或流行文化的夹缝之中。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只有15.2%的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4]南京10所高校80.8%的大学生中,只有15.2%经常阅读专业经典,而经常阅读通俗文学的高达88.5%[5]种种调查表明,大学生热衷于阅读流行读物和休闲、娱乐读物,对有较深思想内涵和较大文化价值的经典读物敬而远之。他们回避严肃与压力,远离庄重与深远。在流行文化的消遣性、娱乐性和功利性的浸渍下,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变得相当模糊乃至淡化,大学生很容易被“浮云遮望眼”,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造成价值认同的失衡和偏颇,无法得到情感理性的升华,很难攀登至人生的高雅境界。

2.3 微阅读与深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瞬息万变的e时代。人们从以纸质图书、报刊为主的传统阅读时代迅速进入到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为主的新媒体阅读时代,阅读方式快速从“纸质阅读”向“新媒体阅读”方式转变。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明显,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76%的学生课余时间用于上网”[6]。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不少大学生醉心于微阅读的方式,新闻资讯、微博、博客、社交网站成为他们最喜欢、最经常阅读的内容。拾起一本厚重名著巨制,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细节的人越来越少。微阅读的浅层化、零碎化、娱乐化,使得校园里的读书活动多了几分浮躁,少了些宁静致远的心态,在无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阅读时的探索追求。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阻碍了他们在有效思维、提升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 创新阅读推广模式,助力通识教育改革

3.1 整合、优化传统阅读模式

传统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包括读书节、读书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阅读论坛、推介展览、名家解读、图书漂流、评选阅读达人、举办晒书会等形式。各馆活动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很多活动年年如此,岁岁相似,创新不足,其形式的熟悉化以及内容的同质化逐渐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出现组织者精疲力竭、疲于应付而参与者兴趣不大的现象,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大学生是拥有较高知识水准的特殊群体,年轻而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崇尚个性。图书馆应顺应潮流,应时而变,适时地修正阅读推广活动的使命和愿景,大胆进行阅读推广创新,将传统的旧元素重新进行设计组合和优化提高,探求一种既符合主流趋势又包容个性化元素的行之有效的实效创新路径,使阅读推广活动更具心理冲击力,引领读者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体验,以实现最佳的阅读推广与宣传效果。

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在创新实践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馆的“立体阅读”活动以“文化、传统、经典”为定位,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人文主题,突破传统服务范畴,积极有效地利用多方资源,从2008年起,连续5年组织了包括“粉墨中国”“缤纷华夏”“再现敦煌”“经典上海”“中华记忆”纪念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等7个主题的立体阅读活动。每个主题的活动都采用了观展览、听讲演、看电影、读名著、享互动五位一体的模式,融实物陈列、图片展览、讲座、演出、组织读者进行相关文献阅读、与读者互动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将单一、平面的纸本或电子阅读形式转变为声、光、色等多元形态,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优秀文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读者轻松接受信息传递和加深记忆[7]大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交融的阅读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起坚定、深厚的文化信仰,构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获取通识。

3.2 建构基于Web的知识社区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学习包括非专业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大量阅读相关图书非朝夕之事,必须有所选择,以免漫无目的地“开卷”,浪费宝贵年华。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推荐,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读者阅读的内容和性质,图书馆责无旁贷。Web2.0的出现,使图书馆步入图书馆2.0 时代。在图书馆2.0的架构中,图书馆运作模式由过去以完善自身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为目标,转变为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更加关注用户,关注用户理解和接受,追求用户体验并重视与用户互动。图书馆运用Web2.0的技术和工具分析用户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把阅读需求进行适当的分类、综合,归并成若干资源类型、主题方向和服务类型,变传统的泛用户服务为有针对性的阅读群组服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利用工具条、浏览器插件、RSS 等工具,将阅读内容直接嵌入到用户群组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构建集自主学习、协作研究、社会交往为一体的结构明晰、导航准确、分类合理、舒适便捷的知识社区,推动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积累、交流;采用BlogWikiSNS等社会化网络创设阅读经典的氛围,引导和鼓励群组成员以阅读、导读、欣赏、分享、讨论、辩论等方式开展持续性、有系统的团队学习,通过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与价值,建立判断力与价值观,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完善智能结构。

重庆大学的“个人书斋”采用Web2.0技术,为读者打造个性化的知识社区。20118月,全新改版后的“个人书斋”以微博为主要的信息线索,以“图书评论”为主要应用导向,注重互动交流,读者紧密围绕图书馆文献资源,从自己的阅读感觉出发,对所读之书自主评判、自由评说。与书友分享读书心得,在互动的过程中,思想碰撞,推陈出新,打开通识的视野,达到在知识层面及个人基本素质方面相互提升的效果。[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8年启动建立在博客平台上的网络虚拟学科导航系统——学科屋,将相关学科的信息(包括图书馆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等)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正确地获取所需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引导和鼓励读者进行深层次阅读。[9]

3.3 有效实施经典作品的数字化导读

经典是时代精神之精华,对文化传统理解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变,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经典作品由过去单一的“青灯黄卷”为范式的传承方式,向以“在线阅读”“读屏”为范本的现代方式和传统范式并存的态势转换是一种必然趋势。传统阅读通过视觉来获取文本信息,是一种线性阅读的过程。数字阅读则是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超文本阅读。超文本技术可以实现知识单元间的链接,打破旧有的文本结构,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跳转到相关的读者评论、作者创作经验谈、作者的生平传记,甚至直接链接到改编的电影、电视等其他类型的文本上,模糊不同介质和载体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差异,为读者建立起立体阅读社区。这个技术恰恰非常适合用来开展对经典作品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的导读。譬如孔子的《论语》,导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思想,值得每个人毕生细细品读。由于大学生在阅读中存在语言障碍,理解上存在隔膜,阅读时需要找有关的注释读物帮助,在读本与注释本之间辗转查阅,既费时又费力。数字阅读利用动态生成文本链接锚点技术对书中的疑难字词、典故、特定的官职称谓、人名和历史地名等进行注释,使阅读变得简单而有效率;同时利用超文本方式,链接钱穆的《论语新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于丹的《论语心得》等名家的不同解读版本,读者可以在多个相关文本之间穿插和跳跃,从不同角度与更多方面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阅读经典原文的能力,培养读者的文化品位,提升思想和道德素质,从而体现出通识教育的意义。

3.4 打造有特色的阅读品牌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给品牌作了如下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0]图书馆的阅读品牌体现在读者心目中就是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馆藏、热情周到的阅读指导以及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代表着一定的功能和质量。在多元化阅读时代,图书馆与时俱进,打造独具特色、科学、健康的阅读推广品牌,既为阅读活动提供了清晰的标识,又能体现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旨和价值观。通过有意识的个性化品牌营销,唤醒大学生日益滑坡的阅读行为,并以品牌为支撑点,使阅读推广活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让阅读活动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精心打造阅读推广的品牌服务新模式,自2008年确立阅读推广品牌——“悦读(Enjoy Reading)”以来,便致力于在这一品牌之下不断挖掘深层次的主题资源,依托年度读书月、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等平台持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彰显品牌的价值、文化和个性。2011年度该图书馆将读书月主题设定为“悦读·在路上”( Enjoy Reading· On the Road),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其中“行走中的思想家”主题书展,由学科专家和学科馆员共同整合主题经典名著,提供推荐书目,拉近学生与经典学术读物的距离,激发并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提升阅读层次,鼓励跨学科领域的学习。[11]与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合作举办的“悦读·行者的故事”征文活动,更是得到了沪港两地学子的积极响应,学生们捧起珍藏,彼此分享,通过写作的方式交流思想情感,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获取精神力量。2012年,该图书馆围绕“悦读·领悟艺术”( Enjoy Reading · Living Art)这一主题,设计开展年度阅读推广计划,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读书会、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探讨( 音乐、文学、书法、绘画、电影等)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课外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悦读”这一独特的阅读推广品牌已初具影响力,在读者中具有较高的可见度。图书馆通过提升品牌活动的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使阅读活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4 结语

当代高等教育强化和实施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与知识的重地,有理由、有必要、更有责任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创新和完善服务模式,加大对通识类、经典类读物的推广力度,为学生的阅读与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为思考提供更多可能的维度,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均衡发展,积极支持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通识教育[ EB/OL].[2013-07-15].http://baike.baidu.com/view/628666.htm

2 苑英.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26):182

3 大学生钟情成功学书籍[ EB/OL]. [2013-04-30].

http://book.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5/11/14469769_0.shtml

4 朱永新.推进公共阅读应成为国家战略[ EB/OL].[2013-04-29].

http://www.dajianet.com/news/2010/0322/67479.shtml

5 朱建亮.当前大学生的阅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图书馆论坛,2010(6):250.

6 王欣欣,王慧秋.我国高校阅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7 同济大学图书馆开展“立体阅读”活动 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 EB/OL].[2013-07-7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78/201212/145116.html

8 重庆大学:以流程优化促进SNS社区的推广[EB/OL].[2013-07-20].

http://www.edu.cn/sns_12216/20120507/t20120507_773768.shtml

9 程文艳,张军亮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推广阅读文化的实例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2(5):47.

10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07-608.

11 刘金涛,谭丹丹,孙阳阳.推动引导大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3):146-147.

 

沈秀琼  女,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4-08-19。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