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之思考

2011-07-06 09:28     字号:

金美丽(云南省图书馆 昆明  650031

 

摘 要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同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它不应只是图书馆界关心它,全社会都应加以关注。扶持农村图书馆生存与发展是 “惠泽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振兴中华的长久之计。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村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1 前言

以“时空压缩、关系延伸”为特征的全球化正日益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以“钢筋丛林、马达轰鸣”为特征的城市化正在不断的逼仄、消解乡村的文化版图。这是怎样的一幅乡村图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守望着萋萋芳草上的那一抹残阳,而青壮年男女怀着遥不可及的城市梦想,在城市的脚手架上或者工厂车间里忙碌不停。“乡村实际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地域(相对于城市)、经济(相对于经济发达)的概念,乡村逐步沦为文化的荒漠。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的内涵,赌博、买码、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1]电视几乎成了村民唯一的文化媒介,对于习惯阅读的人来说,在许多乡村几乎找不到可供阅读的书刊报纸。农村由此出现了文化的空白或者文化荒漠化的趋向,陷入了传统已失现代又不可得的尴尬境地。

如何使广大的农村人口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知识与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缩小城乡差别,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政府针对农民看书难问题采取了“送书下乡”、“知识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知识、信息的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

2 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脉络

从我国提出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至今已有近 60 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乡村图书馆,但规模小、数量少,始终未能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但农村图书馆事业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农村图书馆发展到182960个;1958 年“大跃进”催生了一大批图书馆(室),全国农村公社图书馆(室) 猛增到 47 万个;1959年跌至28 万多个;自1960年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图书馆(室)数量锐减;随后,由于“文革”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农村图书馆(室)所剩无几;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图书馆事业又迅速地兴盛繁荣起来。[2]

回顾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其中既有大步跨越的辉煌,也有悄无声息的无奈;既有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苦用心,也有漠然置之的被人淡忘,显示出一种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走走停停、进进退退、远不尽如人意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虽然先后有“万里边疆文化长廊计划”、“文化下乡”、“知识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等各种各样的项目,强调发展县以下乡镇农村图书馆(室)和文化站,但直到今天,却是只见开花少见结果。严峻的现实是广大农村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不具有使用图书馆的条件,直到2000年,仍然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较为贫乏”(《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3]

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落后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在《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2005117日两办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中,都表明国家将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浙江嘉兴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已经覆盖到村,让百万农民在家门口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3 农村图书馆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

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倒退,是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的表现,也是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长期忽视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这固然无可非议。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也一直是中央一再强调的,对此打折扣实际就是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硬件投入也不少,但大多是首长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文化节此起彼伏,实际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点缀,活动为热闹,而且多是重一时不重长远。

3.1 乡镇财政对农村图书馆投入不足

国家实行对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后,农民取消了“三统一提留”的上缴任务,乡镇财税资源急剧减少,造成了许多乡镇财政困难的局面,文化事业经费更加排不上号,从而使乡镇图书馆陷入了窘境。当初为了迎接“达标”检查验收,争取到部分财政拨款突击建馆后,又通过多年的运行服务,设施逐渐陈旧,书刊破损严重,加上乡镇财政普遍紧张,无钱持续投入图书馆事业建设,迫使乡镇图书馆设施和藏书无法更新,为了生存只能将馆舍出租或被挪作它用,个别乡镇图书馆甚至连阵地都丢失了。

3.2 乡镇领导对图书馆存在价值认识不足

目前乡镇办图书馆大多是行政行为,往往是天上打轰雷,地上才会下点毛毛雨,并不是乡镇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为完成上级规定的“达标”任务才不得不搞的应景之作。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认为办图书馆是各级文化部门的工作,所以在乡镇主要是抓好日常的中心工作,文化工作(包括图书馆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分量很轻。

乡镇图书馆属于基层文化娱乐场所,农民群众进馆看书读报大多只是消遣,抓乡镇图书馆建设投资大、效益低,不能出政绩,在上级明确下达的岗位目标管理指标中,达标计分少,无碍大局,导致了一些乡镇图书馆创办初期领导热情高、规模大、设施设备较齐全,但之后就不再增加新的投入,导致评比达标验收结束后,图书馆就很快转入其他用途,人员另派任务、改行转轨,乡镇图书馆仅留下一块牌子、一颗图章和一堆陈旧藏书。

3.3 农民发展图书馆意识淡薄

有些地区曾轰轰烈烈创办农村图书馆,但大多是为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热闹一阵之后重归沉寂。当图书馆界弘扬图书馆精神、维护读者图书馆权利的声音日益高涨的时候,广大农民却对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保持着“宽容”与“沉默”。这种宽容与沉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4]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这为农村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然而根据以往经验,农村图书馆建设常常会成为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由于农民的图书馆意识淡薄,图书馆建设只是政府单方面的意愿,没有引起农民的共鸣,以至于出现“陶令再说桃源好,只怕渔郎不问津”的尴尬局面。

4 农村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农村文化的重建关系到振兴中华的百年大计,承担不同职责与分工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政府作为地方管理的主体,应切实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为农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抱负有作为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结合公益营销活动,向农村这一文化洼地投入更多的资金、设备及精神文化产品;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公益团体参与公益事业被视为一种创造信任和形成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当前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各种现代传播媒介作为传递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反映当代社会良心和民意的代表,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也理所当然。但最为关键的是,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园的最大主体,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他们理应“在场”和“发声”。

4.1 政府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在我国,目前对各级政府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的责任还没有达成共识,本属于公办性质的农村图书馆,长期以来政府把它推给社会,定性为“民办”,致使农村图书馆难以生存和发展。政府加大投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政府发展农村图书馆制度的首要责任是投资责任。政府向农村图书馆提供建设与运行经费,是政府基于村图书馆事业的性质和职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5]正如同政府对农村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的投入一样。

在中央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中,论及了发展文化事业方方面面的制度保障措施,其中最具亮点的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五个纳入,一个列入”,即“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之瓶颈的农村图书馆事业,必将迎来“政府重视,官员政绩目标责任之一;经费有所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延伸至百姓身边”的大好发展时机。[6]

国家对农村图书馆建设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是整个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当前农村图书馆建设有了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主流文化思想的行动实践,同时明确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

4.2 图书馆界要积极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

4.2.1争取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对附近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技术、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利用政府“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政策,主动与农村图书馆联系,以帮扶结对的形式,给农村图书馆以业务和技术上的指导,努力实现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对提高农村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4.2.2争取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农业院校图书馆的支持。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设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可以为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对农业知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争取高校图书馆各方面的支持,既可以为农村图书馆节省购书经费,还可以提供资源、人才和技术指导。如北京农学院图书馆于2000 年与昌平区长陵镇献陵村合作,建立了该院图书馆首个乡村图书室,将农民急需的果树种植、畜禽养殖、科普知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刊资源送到献陵村,为大力发展京郊农业、改善农村状况、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服务。[7]

4.2.3争取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参与。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拥有理论研究优势,许多大学生来自农村,易于收集农村图书馆的各类信息,了解农村图书馆的真实情况,可为各级领导制定农村图书馆政策提供参考。它既为农村发展图书馆事业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有关决策者、管理者提供科学参考,形成有实效的农村图书馆问题研究机制。

4.3 非政府组织将成为农村图书馆建设中持之以恒的力量

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意义是帮助与服务,它们将成为农村图书馆建设中持之以恒的力量。某位网友的博客中曾有统计,全国教育公益网中就有97个独立网站和独立团体,几乎都涉及到助学、资助、志愿者、图书捐赠等活动,图书馆建设成为完成公益心愿的重要选择。[8]

海外慈善组织与个人是农村基层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外部资源。海外基金组织资金相对充足、运作规范,并且注意与当地政府合作。如健华图书馆联盟(198911月以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华裔教授为主体的华人公益社团——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发起、由南加州美籍华人捐资在中国较贫困农村建立的乡镇公共图书馆)能够成功运行,就在于有以下保证措施:持续的募资和资金管理;严格的申请、审批、建馆程序;与当地政府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在各省市聘请多位义务联络代表等。海外慈善基金组织的参与还带来了国外的图书馆建设理念,如2002年成立的青树乡村图书馆中心(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捐建,该基金会是2001年由美国旧金山金门大学华裔教授以及海外侨胞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帮助中国乡村建立现代化图书馆,提升农村人群信息素养),负责中国各地青树图书馆的项目实施,在进行乡村中学图书馆建设时,就建议各学校参考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技术交流协会的9个信息普及标准以制定自己的普及标准,并从国外聘请专业人员举办信息素养培训班。图书馆技术和信息素养培训对基层图书馆建设十分重要,为当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9]

而一些由社会和个人投资帮助建设的基层图书馆(室)更是如春芽萌发。如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20079月成立,总部在北京。其工作方式是:在中国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各界朋友配合下,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列教育和文化活动)、湖北省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退休教师汪新民办的乡村图书馆、湖南省新塘乡玉龙村的屈原乡村图书馆、云南腾冲的和顺图书馆等。而图书馆理论界基于“保障社会信息公平”的理想追求,也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农村。伴随着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农村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将出现一个全新的景象。[10]

4.4 致力于现代图书馆观念的普及与提高

除外力援助帮助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使发展农村图书馆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使他们的精神世界被压缩到只关心基本生存的问题。如位于印度西南角的喀拉拉邦农村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全邦拥有9000多个图书馆和112万多间阅览室,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国民的图书馆意识强烈。他们通过举办贴近群众生活的图书馆活动,举办农业、畜牧能源、母婴健康、草药医治等培训班,让占人口多数的弱势社群有凝聚发展的空间。[11]

在海外慈善基金组织、个人以及我国各种非政府组织参与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同时,农民自办图书馆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这是我国社会另外一股推进农村图书馆发展的民间自发力量。这些农民自办的图书馆其创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村委会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投资兴办的;由居住区内的单位、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集资捐建,带有民办公助性质的;由群众自发捐助或入股兴建的;也有个人独资独开办、完全自主经营管理,或是由多人联合出资、以股份制形式联合经营管理的……在这里笔者主要指农民个人自愿兴办的公益性图书馆,尽管他们设施设备简陋,藏书数量有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如江苏省沛县杨屯村65岁老汉李庆堂节衣缩食,自筹经费办起了农家书院,日接待读者60余人,被评为“感动徐州”十佳文化传播人士。农村民间图书馆()的建立,是部分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先进行为,应该受到政府与社会的表彰和扶持。 [12]

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中,农民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农村图书馆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我们应当充分相信、依靠农民群众,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农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提高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5建设与发展农村图书馆的设想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关乎农村千家万户,关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政策、资金到人才全方位地考虑,切实做到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以良好有效的服务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只有打牢了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同时,农村图书馆建设要立足于现实,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农村图书馆建设不能只停留于援建层面,更不能只是由某个活动来推动,也不能建好或提供一个馆舍、购买一批新书就万事大吉,而必须有持续的经费投入。

5.1 制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农村图书馆发展规划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农村图书馆的布点、规模、发展、网络建设等作出科学规划,应着重于农村图书馆的巩固提高和规模效应。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规定藏书的数量,更应着重于藏书的质量、管理的规范、功能的发挥以及馆舍、设备等硬件的投入。要统一制定全国农村图书馆的评估体系和定级标准,除了必备的硬件标准如馆舍面积、藏书量、年购书量、专业管理员人数等外,还应对藏书结构、业务规范、借阅数量、开放时间、读者活动、信息服务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促使农村图书馆业务建设走上正轨。

对农村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地位、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及业务管理等方面也应作出相应规定,以保证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黑龙江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开展标准化农村图书馆检查验收通知》要求:馆舍面积100平方米,馆藏图书5000册,每年有2000元固定购书经费,年开馆200天,周开馆30小时左右。把建立达标农村图书馆作为给乡镇领导的硬指标,签订责任状,列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使农村图书馆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5.2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把农村图书馆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中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村图书馆建设列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乡镇村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给予大力扶持,并长期坚持下去。同时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对农村图书馆建设作出硬性指标规定,并结合文明乡镇村和文化先进乡镇村评比、检查,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地方政府要把农村图书馆建设作为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之做到“思想发动到位,目标责任到位,硬件落实到位”。 对农村图书馆的发展给予实实在在的经济和政策上的扶持,由过去创建活动的“局外人”变为“局内人”,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从单纯发挥领导作用变为发挥主体作用,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农村图书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既让群众受教育,更让群众得利益,从而争取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5.3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应多样化发展

根据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能仅依靠政府在政策、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的全面保障来发展农村图书馆。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探索和实践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通过与企业联办、与中小学联办、争取社会资助办馆、农民自己办馆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村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

对于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我们暂不去讨论孰优孰劣,只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能为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服务,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服务,就应当鼓励支持。简言之,我国农村图书馆应在政府政策、资金等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服务理念为原则,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建设,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如实行农村学校图书馆与乡镇村图书馆的重组,不但有利于整合和有效利用有限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优化资金投入,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利于学校集中财力、人力,轻装上阵办教育;又如把“农家书屋”办成农村图书馆,这样做使一些濒临倒闭的农村图书馆重现生机;还有“n+x”办馆模式,即几所省、市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共同支持、带动一所或多所农村图书馆共同发展的模式。特别是建立以县级图书馆为龙头的农村图书馆网,实行“总/分馆制”,是今后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实行的“图书代理人”计划,就是接受资助的学校图书馆要同时对附近学校和当地城镇居民与村民开放。

5.4 农村图书馆建设要奉行“地域有别、彰显特色”的方针

不同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要想使农村图书馆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就需要根据当地的主要经营方式和生产品种设计相应的农村图书馆藏书和运行方式。不能脱离各地的实际,将全国各地的农村图书馆都建设成清一色的类型。

农村图书馆如果没有较高起点和准确定位,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独特价值。农村图书馆建设要奉行“地域有别、彰显特色”的方针,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自然优势等情况,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将文化、体育、电视、娱乐、展览、讲座甚至旅游等多层次、多角度、多体制、多功能、多形式的立体文化样式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创造一种人们喜爱并乐意接受的文化氛围和阅读环境。馆藏资源建设可以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以名人、名胜古迹为重点,亦可从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角度出发,形成馆藏特色。发达地区应考虑以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科技书刊为馆藏重点,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应有配套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经济欠发达地区,馆藏以贴近民情、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书刊为主,平原地带多购置农作物种植及畜牧业方面的书籍,鱼米之乡以水产养殖、果木栽培书籍为主。

5.5 以服务农民为切入点,提高服务质量

不少已建成的乡镇图书馆因为自身宣传不够,知道本地有图书馆可以借书看报、查询信息的农民寥寥无几。因此,乡镇图书馆应改变守株待兔、阵地服务的模式,主动走向集市、村庄,让农民了解图书馆。要精心准备宣传材料,积极参加上级单位主办的科普节、读书节、“三下乡”、农业科技户评选等活动。另外,还要经常主动到各乡镇企业和农村专业户那里宣传,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最新信息。也可与邻近单位共同举办读书共建活动,扩大图书馆在农村的知名度,让图书馆与学校、茶馆一样成为农民常挂在嘴上的学习休闲场所。

乡镇图书馆应重点围绕“三农”特点,开展图书借阅服务。一是针对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重点选择他们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注重采购适合本地生产的图书,订购相关科技报纸和杂志,还可根据当地需要进行筛选、剪辑、整理,加工成专题剪报资料。二是根据农民读者群的年龄特点、阅读兴趣、农事季节等情况,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服务。比如根据农时不定期地编印有关专题书刊目录和信息简报,及时送到农户手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知识信息。三是在馆舍场所安排上,要从方便农民读者出发,尽可能将图书馆设在乡镇中最热闹的地方。“人气”旺的地方一般也是群众觉得最方便的地方,而不要图方便省事将图书室安排在乡镇政府大院内。四是有条件的乡镇图书室不应只停留在一般图书报刊借阅上,而应紧跟时代步伐,配置复印机和视听设备,建立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以增加乡镇图书馆的现代气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5.6 就地取材,培养农村图书馆人员队伍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还不普及,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城市图书馆的需要,所以目前乡镇图书馆的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可说是凤毛麟角。在此情况下可采用定向培养、就地培训的原则,从乡镇村挑选一些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好、有一定文化基础、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人员加以培训,以保证乡镇图书馆队伍的业务水平。

考虑到工资报酬、开馆时间安排、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乡镇图书馆及村图书馆室的管理员可由乡镇村干部、种养殖业协会负责人、退休干部等人员担任。所挑选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能力和文字能力。只有本人志愿并有较好的道德、文化素质,才能使图书馆(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有序。

有关部门要积极培养农村图书管理员,调动其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图书馆事业。浙江永康市正在尝试对农村图书馆的考核激励办法,由财政出资给农村图书管理员发放奖励性的工资补贴,每月由市图书馆对各乡镇村图书馆管理员的开放时间和服务效益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当月考核结果分别对管理员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全额补贴、一半补贴或者不予补贴。永康市的这种做法,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基层图书馆向开放正常、追求服务效益的方向健康发展。[13]

6 结束语

从我国提出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至今已有六七十年。其发展有时步履蹒跚,有时大步跨越,走走停停,进进退退。它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难解的一个结。只有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普遍繁荣,才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真正繁荣。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它不应只是图书馆界关心它,全社会都应加以关注。明确扶持农村图书馆生存与发展是“惠泽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振兴中华的长久之计。在广袤的农村推进图书馆的普及和发展,虽然任务艰巨,但前景是无限光明的。农村图书馆建设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在农村的延伸和补充,既为亿万农民所期盼,也是我国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新路向。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文化缺失[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34145.

2 刘式霞.谈影响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岱宗学刊,2007(2):110.

3,10豫阳.是时候了,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报,2009-07-05:C12.

4 刘丽.我国农民图书馆意识的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界,2009(1):26.

5 贺洪明,徐桂英等.乡村图书馆发展的政府责任[J].图书与情报,2009(1):48.

6付雅慧.文化权利的春天 图书馆事业的春天——近期中国文化政策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61.

7谬小燕.农业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7(1):121.

8王淼,杨玉麟.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1):11.

9王素芳.农村图书馆建设中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10):39.

11李露芳.农村图书馆事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6(10):41.

12程良猛.新农村图书馆()发展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5):251.

13胡朝德,祝茵.如何面对那些渴求文化知识滋润心田的眼光——促进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1):115.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