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阅读指导

2013-05-15 10:57     字号:
 

大学生需要阅读指导

张亚军(贵州大学图书馆 贵阳 550025)

 

摘 要 以贵州大学记者团对本校学生所作的阅读现状调查为例,说明大学生需要阅读指导,阅读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的事。

关键词 大学生 阅读指导

 

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而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大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状况,只有大学生崇尚读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然而关于大学生阅读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大学生阅读是大学生自己私人化的自愿文化行为,即选择什么内容阅读是大学生自己的自由,采用什么方式来阅读是大学生自己的权利。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除了专业书,很多大学生的阅读完全从兴趣出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一本书拿到手,愿看下去就看,不愿看下去就扔开,不给自己找罪受,让自己的心中因阅读而充满欢乐、惊奇和快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们将阅读看作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他们在即时性、娱乐性、浅显性的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愉悦心灵,享受着“悦读”的快乐。将“阅读”变为“悦读”,正是目前一种把阅读生活化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传承、创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阅读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品格的塑造。叶圣陶先生曾这样寄语青年:“青年人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充实我国的国力,非在学生时代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不可。所有的青年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爱好读书的国家。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和讲义能够养成的。教科书和讲义是教师指定要读的,而要养成的,却是不待别人的指定,能随时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的习惯”。[1]由此可见,大学生阅读又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也是全社会全民族的事情。

1 大学生的阅读状况

2012年4月贵州大学记者团对本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认为大学生阅读现状存在以下现象:一是文科生比理工类学生的阅读量大,其中文科生偏向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书籍,理工类学生偏向于自然科学类书籍;二是大部分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减少,阅读量减少,原因有大学生将课外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活动、忙于各种等级证书的考试等;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类型有所差异,低年级学生比较青睐于小说类书籍,高年级学生主要阅读专业性图书;四是大学生阅读的功利色彩较浓,主要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考证、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五是图书馆里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外语类书籍一直很热门,借阅量最大的都是文学类和外语类书籍;六是中国的经典著作在大学生当中并不受欢迎,大部分大学生都对经典名著不很感兴趣,而更青睐于现代流行小说;七是网络、电子书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一种新的方式。[2]

或许,一个大学的大学生阅读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只是,当我们看到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梁春芳教授组织学生对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杭州地区16所高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阅读状况调查结果,[3]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余皓明教授组织学生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情况,[4]就会发现全国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是基本一致的。在两地的阅读情况调查中,对于阅读的主要目的,兴趣排在首位;对于阅读范围,文学更具体地说是小说排在首位。而学生课余时间用于上网的比例,浙江的调查占81.7%,华南的调查占76%。

从各地阅读情况调查结果中我们得知,大学生在阅读中最主要的困惑是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和不知道怎么读,两者比例分别是46.4%和31.8%。在是否需要专家指导的调查中,有57.2%的学生选择很需要和比较需要。

2 大学生阅读指导的主要内容

2.1 端正大学生阅读观

阅读本应是人的心灵与书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充实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等各种因素,致使不少大学生缺少正确的阅读观,特别是因为各种证书会被当作能力的证明,大部分大学生不得不认可这种方式并付诸实践。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里最为重要的考试之一,图书馆里四、六级考试用的图书资料也深受欢迎,大学生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但他们忘记了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能够应用外语进行语言沟通和书面阅读,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因此不少大学生虽然英语成绩优秀,口语表达能力却有待提高。

“考证热”让大学生失去了太多的自主阅读时间,整日苦读的基本是各类考试的应试技巧。诚然,基于目前的现实,大学生阅读各种考试资料并没有错,但是阅读不能仅仅为考试服务,阅读从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为了自我素质的提高,考试只是作为阅读能力和效率的检测方式之一。从这个角度讲,读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考研,不是为了考公务员,更不是为了找工作。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的素养。

2.2 成立相应的阅读指导机构

实践证明大学生阅读指导仅仅靠图书馆是不够的,因为大学生阅读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有机配合。也就是说,为大学生更有效地提供阅读指导,各高校有必要组成由学校有关部门如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单位参与的阅读指导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校学生的阅读指导活动,以便合理利用学校的优势和资源,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当然,阅读指导机构可设置在图书馆里。

以深圳读书月为例,深圳读书月之所以成为深圳市民的文化庆典、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与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机构有着直接关系。深圳读书月由深圳市有关机关团体、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30多家单位共同承办,读书月组委会主任和委员均由宣传文化系统等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从2000年开始每届读书月活动都担任组委会主任,统一协调深圳全部文化单位的力量,确保读书月在实施过程中得到顺利推广和有力保障。正是有了阅读推广机构的精心组织,使得读书月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并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操作模式,实现了活动的多样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2.3 图书馆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丰富的馆藏和馆藏的特色化、有序化,为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多种文献类型又为各种阅读方式提供了可能。同时图书馆拥有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可以担当起指导大学生阅读的重任。根据当前大学生阅读指导的实际,笔者以为图书馆应着重做好阅读论坛和推荐书目的工作。

2.3.1开设阅读论坛讲座。举办阅读论坛讲座是体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大学有许多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传道授业解惑能够广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深受大学生欢迎。高校阅读指导机构理当利用这种人才资源优势,根据大学生需求邀请校内教师开设阅读论坛讲座,以引导大学生的阅读。而图书馆则可发挥讲座环境、场地、文献、宣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地配合好主讲教师的论坛讲座。应该看到,面向大学生举办的公益阅读论坛讲座不仅大学生关注,而且容易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其报道会在大学生及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如2009年“4.23”“世界读书日”活动期间,王余光教授受东莞图书馆之邀在该馆作了一场“阅读,与经典同行”的公益讲座,4月30日《光明日报》全文即刊载了这篇2万字的讲稿,随后《新华文摘》、《新华月报》、《教育文汇》等杂志和一些网站亦加以转载,《新华文摘》与《新华月报》还将讲稿题目放在封面上,向读者重点推荐。[5]

在这方面深圳“读书论坛”讲座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读书论坛”讲座仅仅是深圳读书月活动的一项内容,却成为读书月活动的最大亮点。 “读书论坛”讲座是从第二届(2001年)读书月开始设立的,以后一年一届,至今已举办11届,先后请来了饶宗颐、何祚庥、余秋雨、谢冕、陈佳洱、王蒙、高玉宝、龙应台、周国平、李欧梵、金庸、余华、毕淑敏、二月河、纪连海、莫言、石钟山、王海鸰、于丹、余光中、陆天明、龙永图、葛剑雄、郑渊洁等几十位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其讲座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活健康等众多领域。由于有了“读书论坛”这样的高端公益平台,也由于有了一流名人的精彩演说,广大市民能够近距离地聆听他们的声音,领略他们的风采,从中获取知识,砥砺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聆听讲座的积极性,所举行的几十场演讲场场爆满,被市民誉为“深圳人的文化大餐”。[6]

2.3.2编制推荐书目。推荐书目是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阅读的又一种有效方式,它是针对大学生读者的阅读需要,围绕某一学科或专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供大学生阅读学习而编制的书目。尽管由于自身原因编制推荐书目的高校图书馆不多,但图书馆可以借助高校阅读指导机构的力量,同心协力地去做好此项工作。高校图书馆推荐书目的编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推荐书目的编制。这种推荐书目的优势在于培养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是帮助大学生解决阅读经典方面出现的障碍,也是提高经典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影响较大的像清华大学1997年编制的经典推荐书目80种书目,其中包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4类,每类20种;北京大学1998年为百年校庆而编制的经典推荐书目60种,其中应读书目30种,推荐选读书目30种。另一方面是专业推荐书目的编制。这种推荐书目的优势在于开拓大学生专业阅读的视野,提高专业阅读的水平,关注专业的学科发展。毕竟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根本,只有培养对专业阅读的良好习惯,才有可能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日后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当今不少高校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所负责的学科都建有学科网页,内容包括印刷版图书、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电子图书、会议文献、标准等。

3 结语

大学生阅读指导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阅读层次,提升文化素养。重视大学生阅读,提高大学生阅读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转变阅读观念,逐步认识中国阅读文化,在内心深处构建中国阅读文化体系,提升大学生对中国阅读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当然,大学生阅读指导不能无视阅读载体的变化。大学生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客观存在和阅读载体的变化,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所以,大学生阅读指导在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良好风气,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读书活动滋润大学生心灵,激发大学生潜能的同时,也不应当忘记网络阅读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过去随想[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2 贵州大学记者团.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和反思[EB/OL].http://news.gzu.edu.cn/News/201205/41132.html.

3 梁春芳.杭州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17.

4 岛石.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5 王余光.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序[J].公共图书馆,2011(3).

6 胡洪侠,张清.向阅读致敬:深圳读书月历届嘉宾回望与回访[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张亚军  贵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2-07-17。龚永年编发。)

 

电话:15185148139      邮箱:lib.yjzhang@gzu.edu.cn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