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家书屋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以福建省南平地区为例

2013-08-21 11:04     字号:
 

对农家书屋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以福建省南平地区为例

蔡 惠 章小芳(光泽县图书馆 福建 354100)

 

摘 要  农家书屋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文章分析目前福建省南平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农家书屋 南平地区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建在行政村上的公共文化场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共121个乡镇、1601个村委会,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自2007年开始,南平地区就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已累计建成书屋1588家,覆盖99.1%的行政村。但农家书屋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笔者依据南平地区农家书屋现存的状况进行分析探讨。

1 农家书屋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1.1 图书配置问题

南平地区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相对发达,有的仍贫困落后。这就要求各地农家书屋配置的图书针对性要强。但许多地方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农家书屋在建立之初的图书配置上不够贴近农民需求和地方实际。同一批建成的书屋图书配置完全相同,没有特色和针对性。另外,由于资金受限,造成在配置图书时优先选择价格低、存量多的图书,甚至是一些积压滞销的图书,只重数量不求质量。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有6年时间,各地书屋普遍存在图书陈旧、品种单调、内容不丰富等现象,不少农家书屋还是停留在始建时的状态。

1.2 书屋管理问题

南平地区各市县农家书屋大都建在村委会,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或文化协管员兼职,由此引发了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①制度落实不到位。尽管农家书屋都张贴了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但许多书屋在执行过程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图书登记账与书不相符合甚至没有登记,有的借阅手续不规范,造成图书流失;有的则担心图书丢失关门了事,造成虽有书屋但农民群众还是看书难。②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通常不坐班,这样书屋的开放时间就难以保证,影响了村民借书的积极性。部分书屋管理员服务意识淡薄,加上图书得不到更新,久而久之书屋也就被人遗忘。此外,农家书屋管理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对图书分类、登记借阅等工作不熟悉,由此造成藏书的无序和混乱,无法发挥现有图书的作用,图书的利用率很低,使得农家书屋有名无实。

1.3 资金保障问题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持续扶持。目前南平地区部分农家书屋部分存在重建不重管、后续投入不足甚至没有的现象。表现为:①财政保障机制没有确立。农家书屋工程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理应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但政府在农家书屋发展规划中只提出简单要求,对后续图书与设备更新、管理、运行等没有建立保障机制。根据农家书屋建设原则,每年更新图书应达到10%,加上更新设备等所需费用,是不小的一笔开支,书屋运行费用依靠村级组织来维持很不现实。②资金投入的组织、协调、分工等问题没有解决。农家书屋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共同协调实施的领导方式,容易形成部门之间推诿责任,无法保证其长期投入。农家书屋要想生存、发展,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就是空谈。

1.4 服务质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南平地区许多县市的农家书屋服务工作跟不上农民群众需要,服务形式单一,多数农家书屋都只限于借还图书,很难满足农村多种形式的文化需求,无法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书屋;服务内容单一,农家书屋提供给群众的图书报刊十分有限,缺少吸引人的内容。此外,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专业素质欠缺,服务意识淡薄,不能主动为村民提供适用知识信息,平时有人来就开门,没人就关门,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导致本来阅读热情就不高的村民更加不愿光顾。

1.5 阅读意识问题

在南平地区一次关于农家书屋的调研中,对“是否需要设立农家书屋”、“如果村里有图书室你会去吗等问题”,不少农民回答“无所谓,不会去”。其原因首先是农民群众对书屋认识不足。农家书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读书难、借书难问题,然而部分农民对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空闲时大多看电视、打牌、聊天。大多数农民认为建设农家书屋只是一种形式,长期形成的阅读空白已经使他们习惯了没有图书的生活。其次是农村阅读群体的弱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图书阅读消费主体出现空心化。笔者走访了本县多个农家书屋,发现如今农村的经济条件是越来越好,但是农民的阅读状况却基本没有改变。所走访的书屋读者寥寥无几,有的书屋落满灰尘,令人无语。农民是农家书屋工程的服务主体,农民的阅读状况决定了农家书屋的兴衰。

2 解决农家书屋困境的对策

2.1 提高图书配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政府为规范各地农家书屋的图书采购,采用“推荐书目”形式对采购图书进行限定。但是南平地区各市县经济发展和“三农”情况差别较大,很难保证“推荐书目”能完全适合当地情况。所以农家书屋在进行配书时应深入了解当地农民需求,针对地方农业生产特色和农民的具体需求配送图书,形成书屋特色。要尽可能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图书配送到农家书屋。

图书配置一要以“农”字当头,从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农民生活。要注重当地农民对农时、农事、农技的实际需要,将农民喜闻乐见又有实用价值的图书配送下去,为书屋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突出农家读物的通俗性和品种的多样性,挑选的图书要适合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以激发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由最初的读得懂逐步变成喜欢读,再变成爱读书,最终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离不开的“充电器”、“参谋部”和“致富屋”。农家书屋建成后,相关部门应做好后续图书的供应和更新工作,确保书源不断。三要重视少儿读物的配置。儿童是农家书屋不可忽视的读者群体,农家书屋要为儿童多配书、配好书,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四要配备电视机、DVD、电脑等配套设施。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还有少数人不识字,单纯的图书很难提高农民的阅读热情,因此还要配备电视、DVD、电脑等,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增加书屋的人气。

2.2 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作为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农家书屋的建设不能一建了之,而必须建立起长效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农家书屋“建得起、立得住、用得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农家书屋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关健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把农家书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城乡文化建设规划。真正做到规划有科学性,目标有阶段性,措施有可操作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好实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目前,南平地区普遍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三农”工作总体布局,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考评范围。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需要规范的管理,可以借鉴管理制度相对成熟的图书馆的做法,制订必要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如图书分类编目、财产登记造册、书屋开放时间、图书借阅及赔偿等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人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建立监督制度,防止出现损坏图书及其公共设施的现象;建立激励机制,激励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支事业心强、素质高的管理员队伍。最好是通过招聘方式,聘任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敬业精神的人担任管理员。笔者认为安排大学生村官兼任农家书屋管理员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办法,他们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高,善于动脑,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家庭农活等负担,书屋的开放时间有保障,具有其他人员所不具备的条件。目前南平地区各县、市主管部门已组织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讲授图书分类、登记、借阅、保管等知识,参观农家书屋示范点。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管理员待遇问题,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开展农家书屋评估活动,对优秀、合格的农家书屋及管理员给予奖励,用这种方式激发村委及书屋管理员的积极性。

2.3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经费保障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关键,经费不落实,农家书屋的一切工作就没有保障。要建立农家书屋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是投资主体,各地还可采取企业冠名捐赠、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整合等多种措施,补充农家书屋建设资金,提升设施配备条件。农业部等八部委下发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各级部门要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就是说,农家书屋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行为,由政府投资兴建,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样就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要确保农家书屋的生机和活力,首先要把政府主导投入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文化、民政、农业、科技、供销合作等有关部门要把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各自开展的支农惠农活动总体规划,并加强监督检查。团委、妇联、科协等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读书活动,形成读书求知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文化事业,切实拓宽投入渠道,增加图书存量,提高书屋服务能力。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经费方能得到保障。

2.4 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服务

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服务是其基本任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①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农家书屋应成为村民读书看报交流的一个平台,每次交流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引导有兴趣的村民参与讨论,让农家书屋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②举办科普文化讲座。农家书屋可以根据村民需求及季节时令,适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讲授相关科技知识。③适当增加教辅书和少儿读物,吸引农村儿童到书屋读书学习,从小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④把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将书屋办成图书馆的分馆或服务点,在配送流通图书的同时配送图书馆借书卡,让农民群众也享有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权利。⑤政府有关部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为农民科技致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作用。

2.5 培养农民群众的阅读兴趣

农民是农家书屋工程服务的主体,如果大多数农民长期对农家书屋缺乏认识,这样农家书屋,就像没有市场的商品,即使政府下再大的决心、花再大的力气,书屋也不可能生存并发展。因此,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通过宣传引导,让农民转变“读书无用”的传统观念,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新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培养农民群众的阅读兴趣。其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农家书屋在帮助村民群众致富和丰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村民吸引到农家书屋来,让更多的农村群众都来利用农家书屋。

参考文献

1 刘孝文,和艳会.农家书屋的特性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

2 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6).

3 顾正葆.农家书屋巩固和发展之管见[J].图书与情报,2008(5).

 

蔡  惠  女,光泽县图书馆馆长,馆员。

章小芳  光泽县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3-01-06。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