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浅论

2013-08-21 11:12     字号: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浅论

翁丽红(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福州 350108)

 

摘 要 以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相关的理论基础与存在的问题,从互利互惠利益平衡、激励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文献信息资源 资源共享 利益平衡 激励理论 耗散结构论

 

在人类文明史上,物质、能源、信息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3种基本资源。在信息社会,信息作为资源概念被提出,而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从满足有效需求的角度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采取资源共享方式。文献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文献及其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情报部门都无法将所需要的出版物以及其他类型信息资源收集齐全。为了缓解单一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有限性与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业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现代图书馆的办馆思想。[1]

1 相关概念界定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情报机构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之中,各文献情报机构之间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活动。[2]

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不包括图书馆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其他资源如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2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2.1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学基础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的价值越来越显著,它与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体系。人类的信息资源观形成并得到极大的重视,信息管理成为高效率、专业化的主要手段,而管理意味着合理配置,因此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热点。严格地说,杂乱无章、呈爆炸式存在的海量信息不是资源,信息只有经过组织和加工才能成为资源。但由于人的信息意识和创造力等的影响,经过有序加工和科学存储,可利用的信息就显得相对稀缺。文献信息资源也不例外,具有资源稀缺性。时至今日,人类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告诉我们:缓解资源稀缺,出路在于资源配置。[3]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配置是否合理,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数量3个方面。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对时间的灵敏度很高,文献信息资源在过去、现在、将来3种时间上的配置对其效益的发挥影响极大。文献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实际上就是文献信息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包括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就是要推动图书情报部门的文献信息交流工作,促使附着于各种文献载体上的信息充分调动起来,让信息交流在时间上更为快捷,在空间上更为广阔,在规模上更为宏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

2.2 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论基础

钱学森说: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不再作为单个要素而存在,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即“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资源共享使各个独立的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分工协作,共同朝着整体方向努力,以获取系统最佳放大效果。

2.3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信息资源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作用;对社会生产资源的替代作用;对国民经济财富的增值作用。文献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类型,显然同样具有这种特殊的经济价值。[4]文献信息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要使这种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整个社会最大限度地信息资源共享就是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同时它又是一种有价的资源,因此它的使用和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有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它的投入和产出是一种良性循环,信息的供给是丰富的,所以它又具有非稀缺性。提高信息福利的前提是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在社会资源中的无限性和经济性的特征,在共享的过程中做大蛋糕。

3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3.1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1956年文化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提倡推行馆际互借;1957 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各图书馆结合自己的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传统观念和技术手段的制约,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进入80年代后,由于信息爆炸和文献量的激增,传统的馆际互借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求实现全球范围内文献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工作才真正引起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我国开始建设相关数据库和专业情报网络。1998年建立CALIS,1999年1月国家图书馆召开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 2000 年3月成立“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策划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并负责指导建立各地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逐步转变成市场经济体制和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5]

3.2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种:按管理体制分为集中型模式和分散型模式两大类;按共享区域范围分为国内型、国外型和区域型3大类;按层次分为中央型、地区型和省市型3个层次;按系统分为系统内型和跨系统型两大类;按共建共享形成的体系结构分为链式网络结构模式、根状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6-8]

3.3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国家信息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共建共享不仅可以推动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反,图书情报单位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国正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效率不高,受管理体制和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面临着诸多困难。国内学者李家清、梁平、杨洁等认为,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观念因素;②管理因素;③技术因素;④基础工作因素;⑤资金因素;⑥人才因素;⑦社会进程因素等。[9-11]

4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存在问题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共享的效率。“共享无效”和“共享困境”成为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事业的拦路虎。下面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4.1 互利互惠利益平衡理论角度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问题,二是运行机制问题。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事业缺乏活力,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而运行机制则是直接原因。管理体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密不可分的,它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不断革新。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平衡机制问题[12]。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图书馆领域中的人也是“经济人”,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自身利益,就有了背离和损害公共利益的驱动力。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还不完善,有关各方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投入与产出、绩效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平衡还无法完全实现,这样部分图书情报单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共建共享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背离公共利益的情况。

从现实角度来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涉及到物质投入,就涉及到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利益平衡问题。一般说来,规模大、基础好的图书情报单位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输出”多,“输入”少,因而在无形中增加了自身劳务和费用的负担;而那些规模小、基础差的图书情报单位则是“输入”多,“输出”少,因而在无形中成了“免费搭便车者”。这样,规模大、基础好的图书情报单位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和补偿,长此以往积极性就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不合理,权利与义务不相统一,费用分摊机制不健全,而且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如不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加以完善,在共享过程中寻找各参与共享方的利益平衡点,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将会严重影响参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事业的积极性。

4.2 激励理论角度

激励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也就是采用种种方法激发职工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工作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而这种努力过程以能满足个体某些需要为条件。[13]激励水平的高低与3个因素有关;愿不愿为某一目标去努力,愿为实现此目标花多大努力,此努力能维持多久。可用函数表达为:激励水平=f(行为的方向·努力的幅度·努力的持续时间)。[14]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可预期的目标,在这过程中所有图书馆人都必须朝着最大限度实现共享的方向,尽各自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

4.2.1需要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激励理论认为,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有需要才存在激励的因素;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满足低级需要到满足高级需要,当低级需要已经满足则不再是激励因素。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各参与方对信息共享价值认识不同,导致他们对这一目标的需要层次不一致。有的图书馆迫切需要信息资源共享,有的可有可无,这样就导致在共建共享上缺乏真正的主动性,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而且目前的共享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型图书馆来说,它参与共享的得益没有明显高于共享之前,这很容易造成它们不需要共享的误解,导致它们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受挫。

4.2.2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从而采取行动达到这一预期目标。其基本公式可表达为:动机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15]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对共享效用价值的判断和通过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是各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动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当目标效用价值高,估计实现的概率也高时,他们参与共享的积极性才会高。大图书馆一般都有较高的目标效价,但是在目前环境下要实现它们所要求目标的可能性不大,期望概率不高,导致它们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不高;而对小型图书馆来说,要靠它们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完全共享目标的可能性很低,它们往往指望大型图书馆,希望“搭便车”,所以积极性也不高。

对图书馆人来说,他们总是关心和乐于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愿意以自身利益为代价做出妥协和牺牲。如果没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就会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不愿共享自身资源或者有所保留。

4.3 耗散结构理论角度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向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当其中的某个变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破即非平衡性突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宏观有序结构, 需要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才能维持, 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普里高津将这种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其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6]其基本要点有: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非线性和“涨落”达到或超过一定的域值, 是系统形成新结构或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的关键。[17]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开放性的系统,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投入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利益均衡机制不完善等等都说明其是一个远离平衡区的系统;同时体系内部各个组成要素是非线性的,因为体系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阐释清楚的。[18]因此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低下,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使共享体系也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其本质看,其根本原因就是正熵在逐步增加,这个增加的正熵使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这个开放的系统越来越不稳定。如果产生正熵的因素继续增加或者没有改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矛盾将不断激化。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生成正熵的因素有多种,主要表现为:领导不重视,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这就要求从外界获取负熵流,并以负熵流来抵消正熵的增加,以此来维持系统的稳定与有序。然而,负熵的产生不是自动的, 系统只能被动地从外部引入负熵流。对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而言,负熵的产生必须借助于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必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的投入等良好环境,才能使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自身实行调节并达到自然的稳态。目前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管理制度、共享观念、技术力量等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体系无法从外界获取足够的负熵来保证体系的自然稳态。

5 相应的对策

5.1 构建合理的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模式,而资源配置是在生产线上选择最佳机会成本的生产组合。对信息资源而言,配置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信息福利最大化。由于知识资源具有经济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福利最大化主要指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共建共享体系中的“利益平衡”也是针对经济利益而言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包含发展和稳定两个方面的意义,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平衡机制。陈兰杰在分析前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要建立的利益平衡机制应该是:以市场平衡机制为主体,以政府平衡机制和社会平衡机制为补充,建立效率与公平并举的利益机制平衡体系。[12]用利益平衡的手段来推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调整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正外部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

5.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各方应该互相信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势。合理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能提高各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而激励的形式应根据各参与方不同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参与方应克服文化差异,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提高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水平;推出相应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措施,特别是要加强相关的知识产权激励;建立相应绩效和惩罚激励机制。[19]通过良好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实现各参与方的“多赢”。

5.3 选择合理可行的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地区差异较大,管理水平、技术实力、物质基础等参差不齐,[20]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统一的共享模式是不现实的。我们构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要在整体化、适应性、满足社会需求、渐进性、效益性等原则指导下进行,[21]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多元化的过渡模式。[22]在这个模式框架内实行集团联盟采购、区域协调采购等,以避免重复采购,实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5.4 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

共享联盟内部的利益关系,是决定共享联盟能否良性和持久运作的重要关系,而共享联盟内部的费用分摊是利益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刘春丽在分析目前联盟内部借鉴博弈理论的“Shapley”分配法、借鉴系统工程理论的“核心法”、按“学校规模”分摊法等费用分摊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按数据库使用量”来分摊共享费用。[23]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懂,且符合对额外的集体物品的边际成本分担比例与对额外收益进行分配的比例相等的条件,因此是一种科学、合理、实用的费用分摊方案。

5.5 其他措施

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共建共享环境,使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能从外界吸取负熵来保障共享体系的自然稳态,我们还应采取树立资源共享新观念、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扩大资金投入和人才优化配置等措施,来保障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健康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尚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的过程中,许多方面还有待提高,其工作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共建共享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化。[24]在21 世纪,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将迅猛发展,处于网络环境下的2l世纪图书馆将彻底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全面的共建共享将为缓解单一馆收藏文献信息有限性与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玲.网络环境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J].津图学刊,2000(1):20-28.

2 丁学耕.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原则[J].沈阳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1998(2):96.

3 梁健.稀缺资源引发的思考——谈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J].图书情报工作,1997(10):30.

4 刘桔.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解析与实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26(2):12-14.

5 徐群.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问题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1):44-46.

6 杨扬.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浅析[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8):65-66.

7 邹波,杨虹.试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医学信息,2003,16(7):394-395.

8 吴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讨[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1):1044-1045.

9 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36-39.

10 梁平.影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76-179.

11 杨洁.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3(4):32-34.

12 陈兰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5-17.

1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6.

14 汪勇,黄琪敏,李顺德.卫生管理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44.

15 袁志勇,奚国泉.期望理论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3):45-49.

16 荣红涛. 耗散结构理论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3):30-31.

17 廖淑君.耗散结构理论与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管理[J].现代情报,2007(1):37-38.

18 李俭.耗散结构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指导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3):28-31.

19 王玉晶.完善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系统[J].图书馆学研究,2008(5):27-29.

20 范秋英.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8(1):53-55.

21 于波.浅析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与方法[A].山东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省图书馆学会,2005:347-350.

22 马恒通,许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论纲[J].情报资料工作,2003(4):36-38.

23 刘春丽.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博弈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8-29.

24 王淑贵.中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2001,14(6):38-39.

 

翁丽红  女,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收稿日期:2012-09-04。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