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8-12-18 10:16     字号:

李惠芳(嘉应学院图书馆 广东梅州  514015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强保护。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关系。本文论述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针对图书馆管理者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和使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馆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今文化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相比传统意义上对精英文化的定义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体现的是大众化特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延续于生活。无论其诞生与消亡,兴盛与衰败,都皆因大众的接受度而改变。一方面,它隐透着精英文化所体现的艺术性与技艺性;另一方面,它又时刻彰显着大众化的生命特征。正是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鲜明而独特的特征,笔者认为,在对其保护方面,必然要紧紧依托大众化的文化机构,在这其中,相较博物馆的博大精深与档案馆的专业性,图书馆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最佳选择。尤其对于图书馆的馆长和相关管理层而言,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出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可行的途径,是很有必要的。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里赋予了公共图书馆若干主要使命,其中以下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密切联系: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对艺术鉴赏、科学成就和创新的了解;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途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头传统文化。

 图书馆在承担这一使命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压力也是动力:一方面这无疑是对这种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持,同时也扩展了图书馆的职能,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强调经济建设,民族本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和猛烈的冲击,大量的尤其是弱势民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衰落与消亡的处境。而这种文化遗产却关乎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生存命脉,是一个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知识和文明的泛大众化,使得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图书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为其服务的必要性,并且也确实提出和实施了许多措施,如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现代化等。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提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其意义在于:图书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维持民族文化本色、文化特性和文化根基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只有当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责任与使命之所在,才能真正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对图书馆传承文化之诉求。

 二、图书馆的大众化定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民化的特征相得益彰

 随着知识和文明的进程走进新的纪元,图书馆这个从前储存知识的圣殿已经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相反,它正日渐走入大众精神生活的视野,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更可喜的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向普通群众敞开了接近知识的大门,这也为一直驻足于群众中的大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何让子孙后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完整而充分了解的机会,除了口口相传之外,现代图书馆则正好充当了传播载体的角色,反馈于大众是这一传播过程的真正完成。

三、图书馆的知识储存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提供机遇

 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明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使人们在认识文化遗产时变得更加理性和全面。当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一个过去通常为历史所忽略,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文化遗产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种全方位的文化遗产概念随即酝酿和形成了。图书馆对科学知识与大众信息兼容并包的特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径途。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为抽象的文化形态,通过诉诸文字并传承记录是最为经典的保护方式,图书馆作为藏书之所,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转地;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书刊查询、资料搜集的重要场所,能经常性地为高端研究提供其所需,从而带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

 四、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现实可行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对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其中多数环节都需要当地或更高级别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协助。笔者认为,图书馆在其中能发挥的作用直接而可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和知识的宣传机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莫过于加强全民的“文化意识”,使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任务,更应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中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而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宣传,是图书馆力所能及又义不容辞的。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不仅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应极主动向全馆工作人员灌输相关的理念:首先,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提供充实的资料;其次,现代图书馆一般都有报告厅和广场,能为宣传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再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多具有各类专业知识,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

 2、文献保存与服务的完整体系

 图书馆有规范而科学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对于文献的保存有着系统科学的编排方式和设施完备的书库,不少图书馆还配置了先进的自动化管理和电子查询系统,高效而直观,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保存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确保有关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调查工作的得力助手

 当前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帮助人们改变了以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的简单线性的认识模式,而代之以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换言之,我们在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更趋理性和深入的同时,赋予了它更多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意义。随着各国对自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加强,为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申遗,并展开相关调研迫在眉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强调,关注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文化问题的解决,将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文化作为当前最需要保护的重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化、谚语、音乐、舞蹈、戏曲、风俗、民居、服饰、民族体育活动等。它们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巨大宝库,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和联系世界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现实记录。作为子孙后代,对先辈传统的继承和民族传统的延续自是理所当然。保护是针对过去的事物而言的,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数内容既是历史的积累,也是今天的现实,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它处在不停地变化当中。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要很好地加以解决,通过保护实现其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完善对其的保护。

 对于图书馆而言,其馆藏文献能为申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提供重要根据,尤其是地市县级图书馆,其收藏的地方文献对当地历史和习俗记录比较详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申报的有效资源。图书馆中有相关工作经验或研究的工作人员亦应积极投入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真正实现书尽其用,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 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J.图书馆建设,2005(6).

2 赵亚敏,王云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J.浙江档案,2006(8).

3 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

4 朱诚如.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与博物馆的变革——兼谈无形文化遗产对当代博物馆的影响[Z.国际博协第7次亚太地区大会(上海),2002.

5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2).

李惠芳  女,嘉应学院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08-02-19。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