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思考

2007-07-11 08:54     字号:

                             任 罡 (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212001)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网
络为平台开展服务,是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图书馆网站,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服务的延
伸,而且可以用正确、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引导广大读者健康
上网,努力把图书馆网站建设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是现实的挑战和时代的呼唤。
1 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
    笔者对网上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搜索是建立在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因特网信息检索和浏览服
务上的。2004年8月19日,笔者通过在各大型搜索引擎上键入关键词“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的方法,获
取相应的检索结果,进而链接到各公共图书馆网站。搜索结果见下表:
         省图书馆    市图书馆
Google   209000项    284000项
百度     156000项    190000项
    通过对我国(主要是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网站数量上的粗略统计以及有选择地对部分网站进行访问、比
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公共图书馆网站(页)总量不小,但是它们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量并不大,内容比较
单一、信息资源陈旧是普通存在的问题,甚至信息遗漏和失真都是常有的事。有些网站除了馆藏简介和目录,
几乎没有别的信息;提供的相关链接很多为“死链”;很多动态信息自上网后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更新。
    其次,从形式上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网站(页)的设计单调,页面结构简陋,难以吸引访问者;二
是页面大量使用大幅图片和大数据量的视频、动画,造成浏览速度很慢,从而直接影响利用者的心理情绪和
访问兴趣。
    再次,从技术支持和服务特点来看,很多网站的技术支持薄弱,服务形式单一,很少涉及高级网络技术。
网站一般只提供信息浏览服务(WWW),只有很少的网站提供电子邮件(E-mail)、信息查询和远程登陆(Telnet)、
文化传输(FTP)、电子公告版(BBS)等服务。
    当前,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小,影响力不大。撇开当前读者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不说,网站资源量
少、网页设计欠合理、网络技术落后和服务形式单一,是造成图书馆网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2 增强网站的有效性和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
2.1 网站讲求有效性。一个浏览量极小的网站无疑是无效的网站。公共图书馆网站以读者为主要受众,尤其
是中青年读者。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传统服务,建立网上阵地;利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开
展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利用网络提供的机遇,积极开创图书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因此,我们必须着眼
于图书馆的实际,正确定位网站建设规模,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栏目,用丰富的资源、快捷的服务和
生动活泼的形式,尽力把浏览者的目光吸引过来。
    第一,要让网站“新”起来。即每天有新的信息和内容,如馆内新闻、文化动态、读者活动、培训信息、
新书新刊推荐等,充分体现和发挥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优势。
    第二、要让网站“活”起来,即设立搜索引擎、相关链接;提供娱乐游戏、视频点播;组织有奖问答、
猜谜和网上征文;建立网络聊天室,开设BBS,为读者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等等,以此来激发浏览者的兴趣,调
动访问者参与和进入网站的积极性,扩大网站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要让网站“实”起来。即架起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网上网下工作同步进行。如
与阵地服务结合的书目查询、读者查询、图书续借、新书推荐等;利用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数据库检索、
电子图书阅览、视频点播服务;根据学校教育的重点和内容安排,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讨论,
邀请名师与网友即时聊天;开辟网上咨询、辅导、培训;建立网站会员联谊会,并定期召开有意义的交流会
和论坛;结合工作重点,如服务宣传周、读书月、“红读”征文等,开展网上主题活动。
    第四,要让网站“联”起来。即实现网站的交互功能,包括网站与网站、用户与网站、用户与用户之间
的交互三个层面。网站与网站的交互主要是努力建立广泛的网站间的连接,提升网站在检索引擎中的排名;
用户与网站的交互,增强了网站综合实体的感觉,使用户对网站产生亲和力,网站也容易培养自己用户的选
择度。这类交互性功能的应用有站内搜索、电子邮局、注册用户、留言簿、咨询台、图书排行榜、网上调查
等;用户与用户的交互则可以通过聊天室、BBS论坛、跳蚤市场、同学录、虚拟社区等来实现。
    第五,要让网站“特”起来。“特”就是指网站的特色。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和互联网中成千上万的网站
相比,优势不在于资金和技术,而在于海量的数字资源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如我馆依托中国《文心雕龙》
资料中心坐落我馆的优势,将《文心雕龙》论文资料数字化,建设《文心雕龙》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海内外
文学专家提供网上信息服务。这个特色就极大地提高了镇图网站在专家心目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2.2 坚持四个原则。
    在网站努力实现“新”、“活”、“实”、“联”、“特”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把握四个原则。一是
准确性原则。网站包含的网络信息必须是客观、准确的。当代读者信息来源渠道广泛,知识水平较高,若要
发挥网站的功能,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才能提高网站的权威性和美誉度。二是导向性原则。在建立图
书馆网站时,发布的信息应是积极向上的,在保证信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必须发布正面导向的信息,
这是图书馆公益性质决定的,多元的信息流往往会令受众无从判断。三是互动性原则。网站建设要发挥两方
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涉及和调动图书馆内一切信息资源,保持图书馆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发挥广
大读者参与的热情,扩大读者的参与面,让读者在参与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四是主动性原则。网络转播
虽然迅捷,便利,但其覆盖面仍不及传播媒体,因此必须主动性出击,借助传统手段来扩大网站影响。如广
泛联系媒体,通过他们来报道、传播网站;在借阅证、公文信函、公务名片、培训资料上印上网址;印制宣
传品免费发放等。
3 网站建设的重点环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重点环节着手来解决当前图书馆网站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网页设计。
    网页的美观与否是网站的门面。由于图书馆网站的定位是人文网站和专业网站,所以应特别注重其外观
和形式,以求吸引更多的访问者。在平面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网络连接条件,尽量少用大数据量的
素材。为保证页面风格的统一,多利用统一基色和统一平面布局;为了求得变化,活跃版面,多采用小而精
的素材来点缀站点,以彰显网站的文化气息和专业水准。
3.2 资源布局。
    从网站的特质看,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点击率。我馆的网站(WWW.zjlib.net)
为参加江苏省网站大赛时进行了第3次改版,将站内资源划分为四大版块:一是介绍版块,即对本馆及服务进
行宣传推介,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机构组织及职能、馆藏资源及其分布、开放时间、办理借书证手续
及借阅规划、即时动态和特别介绍性项目等。二是服务版块,是传统阵地服务的网上延伸,主要内容包括书
目查询、期刊查询、读者查询、新书通报、预约借书和网上续借等。三是资源版块,是图书馆网站的核心内
容,主要包括电子图书、商业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视频音频资源及网上资源导航等。四是交流版块,
它体现的是互动性,内容包括电子邮局、BBS论坛、留言簿、聊天室、咨询台、排行榜、同学录、网上调查等。
参赛时,这样的内容布局得到专家评委的好评,认为脉络清楚,合理有效,能够较好地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
需求。我馆网站因此在那次大赛中获得优秀网站称号。
3.3 技术支持。
    网站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效果是密切联系的。没有过硬的技术做后盾,高质量的服务是不可能实现的。技
术支持主要体现在:页面大小适当,能在各种常用浏览器中浏览,界面友好,交互性和稳定性强;采用数据
库技术的数字资源的检索与发布,如书目数据、专题数据、全文数据、能够基于数据库技术进行网页维护和
管理;链接使用恰当、适度,浏览快捷;本地链接点通率100%,无错误链接和空链接;应用编程技术如ASP、
DHML、VHTML、FLASH、JAVA、CSS处理,控制字体大小、图表、图片等版面布局,达到最优化效果;网站内容
实现动态管理,具有访问技术功能;采用媒体服务器对视、音频点播进行管理,支持多种媒体制式的正常运
行,视音频资料经过流化处理或压缩,保证播放和下载迅速。
3.4 网站管理。建立制度,分层管理,是保持网站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4.1 网站规章制度建设。网站建设、运行和维护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之外,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
网络安全运作制度、保密制度、网站工作人员职责等。
3.4.2 网站的分层次管理。
    网站的管理可分网站管理层和运行维护层两个层次进行。网站管理层由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包括法律
顾问)组成,负责批准添置设备的经费预算,发布内容的终审及应对突发性事件等。网站运行维护层具体负责
网站的建设、维护,是网站运行的核心,主要由技术人员、采编人员、网站记者组成。
    鉴于很多图书馆人力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在网站开发、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图书馆读者的
积极性。我馆就吸收了一批技术好、责任心强的读者作为文化志愿者,担任网管和网站记者,明确职责分工,
落实工作任务,馆读共同参与网站建设,以保证网站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小朋.有关文化类网站建设几点问题的思考.http://www.jscnt.gov.cn
  (收稿日期:2004-09-30。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