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目录学》(修订版)

2007-06-22 03:29     字号:
 

刘国华 (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 武汉 430079)

1 引言

1986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用书《目录学》一书出版〔1〕,一般简称(中央电大)《目录学》或(电大)《目录学》(以下称《目录学》)。它曾取代了3次重印、多次获奖的原我国大学目录学教科书《目录学概论》〔2〕,并曾做过局部的修改和重印。

以后,由于书目情报理论在我国的急剧兴起。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3〕、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项目成果——《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以下简称《管理》〔4〕、2000年9月国家级重点教材——《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以下简称《组织》〔5〕)等三书的出版,基本上代替了《目录学》一书。特别是国家级重点教材《组织》一书曾经名正言顺地成为我国大学目录学教科书。经过实践的检验,也经过我国图书馆界不断地对书目情报理论的认识〔6〕、比较〔7〕、鉴别〔8〕、批评〔9〕、讨论〔10〕,2003年11月,《目录学》一书经精心修改、补充、完善、润色并重新定名为(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核心课教材)《目录学》(修订版)(以下称《目录学》(修订版))出版〔11〕。这是我国目前一个比较新的大学目录学教科书,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已经取得了“最高水平”〔12〕、“最新理论”〔13〕、“最大的成就之一”〔14〕(是为“三最”)、“说得极其清楚”的、“极标准的”〔15〕、“是目录学极富活力的表征”〔16〕(是为“三级”),以及“彻底革命”、“尽善尽美”〔17〕、“伟大变革”〔18〕、“巨大的价值”〔19〕、“重要里程碑”〔20〕等崇高评价的书目情报理论〔21〕或书目情报服务与需求理论〔22〕、书目情报服务理论〔23〕。笔者通过初步的学习、比较,有以下若干心得、体会,现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来,请同行赐教。

2 作者、内容与体系结构

《目录学》一书由3位作者共同编著,《目录学》(修订版)一书实际上由6位作者共同编著。该书共11章,平均每人大约写两章。每章均由对该章内容比较精通、熟悉,并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撰写,而且,各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可供借鉴、利用的成果,有的甚至就是该书作者的研究课题、方向与成果,因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章和全书的质量处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基础上。如“第三章书目的本质与社会作用”、“第十一章书目工作组织管理”这两章就是1986年《目录学》一书“第三章书目的本质与社会作用”、“第十二章书目工作组织管理”的修改稿,17年来,它经受了考验,证明它对我国书目理论、书目工作组织管理理论,对《目录学》一书以及今天《目录学》(修订版)一书的重要贡献,是《目录学》一书以及今天《目录学》(修订版)中比较成功、精彩和有价值的两章。

但是,今天《目录学》(修订版)在第三章后面加上了“第三节目录学的时代特点”、“第四节目录学的民族特点”这两节,就与“第三章书目的本质与社会作用”名称不协调,破坏了全书的整体布局。尽管如此,我认为,“第三节目录学的时代特点”写得比较成功,特别是该节提出:“新的目录学理论的建立,必须部分地以前人的劳动为条件,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也就是说,目录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些精辟的理论和思想,与今天有人提出的“同样也结束了国内目录学以具体的目录成果为核心的历史”〔24〕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此外,我认为,不宜提“目录学的民族特点”,似乎应该称目录学的国家特点。这是因为,目录学应该是一种理论,对理论进行“民族特点”的区别,一般比较少见。在目录学领域,几乎也很少有人对此进行区别、强调。如较少有人称汉民族、蒙古民族目录学的特点,俄罗斯目录学的特点,等等。只有在艺术,如在音乐、工艺美术等领域,民族特点与色彩才比较明显和不断得到强调、发扬。实际上,无论是《目录学》一书,还是今天《目录学》(修订版)一书,都没有区分两个以上民族目录学的特点和差异,而是区别不同国家目录学或者书目的特点和差异。而对具体的书目——特别是今天信息时代的书目这样一个具体的工具,人们一般几乎是无法区别民族特点的。

《目录学》(修订版)一书运用集团〔25〕作战的著书方式,便于该书集中比较多人的智慧、意见、力量,也便于在比较快的时间完成教材的写作,这是该书作者方面的一个优势和显著特点。当然,也便于读者了解、比较几位不同作者的不同认识、意见、主张。《目录学》一书有12章,《目录学》(修订版)有11章。其中《目录学》(修订版)删除了《目录学》的“第二章”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并将该章的内容合并到“第一章绪论”的第五节中,使之比较有条理一些。《目录学》(修订版)还删除了《目录学》的“第十一章现代化技术在书目工作中的应用”,删除这一属于知识、介绍的章节,可以提高该书的理论分量,是比较合适的。此外,《目录学》(修订版)在“书目编撰法”、“文摘编制法”、“索引编撰法”后增加了“综述编撰法”一章。因此,从体系结构上看,《目录学》和《目录学》(修订版)基本是一样的,仅仅只是局部的调整。有人曾经对这种体系结构称之为“理论、方法、管理”〔26〕。但是,“管理”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结构?值得考虑。关于目录学理论体系问题,曾经是目录学界比较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过去,曾经有人认为:“在《目录学概论》、《目录学》等著作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作者对构造理论体系的追求。而在《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不再着意体系的完善,更多地着眼于应用”〔27〕;也有人认为:“书目情报理论是一个内容庞大、结构复杂而又不断丰富、充实的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为论述方便,笔者试将其分为书目情报基本理论、书目情报服务研究、书目情报系统和书目控制理论4个部分”〔28〕。即,即使我们的作者们“不再着意体系的完善”,也能够达到“内容庞大、结构复杂而又不断丰富、充实的系统”(“书目情报理论体系”——目录学理论体系——目录学体系)。现在,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对构造理论体系的追求”——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与追求,也许,这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进步与变化。

但是,目录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似乎不应该停留在“理论、方法、管理”这一模式基础上,我们应该提倡更多的模式。情报学曾经有过“情报、情报工作、情报学”这样的体系模式。目录学亦应有“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这样的体系模式〔29〕。假如我们把《目录学》(修订版)中的“第一章 绪论”改为“第十章 目录学的基本理论”,把第二章改为“第十一章 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把其他各章的章数相应地提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具体内容完善、充实一下,就可以构成“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这样的体系结构。笔者试将上述建议写成如下的式样:

第一章 目录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二章 目录的本质、结构与社会作用

第三章 目录的基本类型

第四章 目录工作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文献揭示与组织

第六章 目录(书目)编撰法

第七章 文摘编制法

第八章 索引编撰法

第九章 综述编撰法

第十章 文献检索与书目信息服务

第十一章 目录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二章 目录学的基本理论

第十二章 目录学的产生、发展与展望(可包括目录学的时代特点、国家特点等)。这样做,并不困难,并且保持了《目录学》(修订版)目前的基本内容与格局。但是,要《目录学》(修订版)的作者们这样做,目前可能还比较困难。这其实是习惯思维的影响与作用,并与体制和某些特殊情况有关。此不累述。

此外,假如能够进一步删除其中的“文献揭示与组织”、“目录(书目)编辑撰法”、“文摘

编辑撰法”、“索引编辑撰法”、“综述编辑撰法”等这样一些传统、微观的书目方法内容,并把其他宏观的方面予以提炼、补充、我认为,应该就是目录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和学科建设必须的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30〕。当然,目录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目前大学目录学教科书知识体系之间,可能还是有所区别的。《目录学》(修订版)一书的突出变化与贡献是,在其第一章“目录学的任务”中,首先明确提出:“加强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随后才提出“不断开拓目录学研究的新领域”。然后,在同一章的另外一节中又提出:“加强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进行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和管理的探索”。所谓“目录学研究的新领域”,似乎应该就是近年不断宣传的目录学应用研究——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书目情报服务理论——书目情报理论,似乎应该就是“进行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和管理的探索”。关于这个“新领域”、“探索”,最近若干年,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不断开拓”、“探索”。现在,却首先强调“加强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标志着学科建设方向的重大调整,这是我们同意和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问题〔31〕,但愿能够真正得到注意与实施,而不应是空谈和口号〔32〕。

从目前微观的体系结构来看,似有可商榷之处。如《目录学》(修订版)第一次将“综述编辑撰法”纳入了书中。《目录学》(修订版)中有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书目文献等概念,但是,对这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认真界定,或者说,没有遵守目前普遍对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界定。书中称“书目工具”,并对综述称“综述科学文献”,却没有同时称书目“科学文献”。2001年3月,北京大学教授孟昭晋先生发表了“至于书评、综述直至述评纷纷卷入目录学,我也深不以为然”,“新时期多年来愈演愈烈的‘大目录学’学术走向”、“颇似儿戏”,“目录学要警惕‘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的不同意见〔33〕。即,“书评、综述直至述评纷纷卷入目录学”一直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其次是,《目录学》(修订版)中,“第六章 书目编撰法”、“第七章 文摘编制法”、“第八章索引编撰法”,“第九章 综述编撰法”。其中,三个称“编撰法”,一个称“编制法”,不知道这种做法有什么依据没有?

其三是,《目录学》(修订版)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的书目、文摘、索引、综述等4个品种虽然有“编撰法”与“编制法”的不同,但是其基本级别完全一致。可是,在以下的各节标题中,却有“书目编撰的理论基础”、“文摘的性质和特点”、“索引理论基础

”、“综述的概念和意义”等的完全不同。也不知道,这种做法有什么依据没有?

其四是,《目录学》(修订版)的“第四章 书目的类型”,仅仅只对书目(或目录)的类型进行了划分,而没有同时对文摘、索引、综述等进行类型划分,而分散在“第七章文摘编制法”、“第八章 索引编撰法”、“第九章 综述编撰法”中才进行类型划分,显得该章比较薄弱、单调,章节安排不够严谨、合理。

其五是,在具体内容安排上有比较多的重复现象。如,关于书目情报定义和书目情报基点问题,在第二章、第十章中有重复的论述;关于目录学研究对象问题,在前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第七节、第二章、第三章、第十章等中共有26种不完全相同的重复论述。目录学研究对象问题,其实是今天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34〕的问题,现依《目录学》(修订版)中出现的先后和不同类型分别具体介绍如下:

(1)矛盾说

“作为提示与报导文献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特定信息的”矛盾(前言,第3页);“揭示、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3页);

“揭示与报导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运动”(第一章,第3页);“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有关文献的情报,以满足读者对其特定需要的学问(矛盾)”(第一章,第4页);

“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9页)“揭示和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特有的矛盾”(第一章,第11页);

“揭示与报导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12页);“认为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第12页);

“揭示和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14页);

“揭示和报导历史上形成为文献形式的知识与人们对于这些文献特定需求之间的规律(矛盾)”(第一章,第17页);

“揭示和报导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19页);

“揭示和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利用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50页);

“揭示和报导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二章,第127页);

“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第十章,第280页)。

(2)广义矛盾说

“日益增长着文献信息流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特定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更加突出”(前言,第3页);

“现代目录已经由单纯的读书治学的门径和科学研究的指南发展为以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第一章,第4页);

“不断增长着的巨大的文献量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第一章,第3页)

“不断增长着文献信息量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特定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第十章,第282页)

(3)寄生矛盾说〔35〕

“书目信息的揭示与报导方式”(第一章,第5页);

“全面地揭示和报导有关文献的信息”——(即为书目情报——笔者注,第一章,第2页);目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向读者所揭示和报导的是关于文献的信息”(第一章,第2页);

“书目文献的揭示、传播、利用”(第一章,第5页);

“文献目录信息的揭示与文献目录信息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第二章,第133页)。(4)书目情报的运动规律、书目情报运动的规律

“目录学研究的抽象对象,就是书目情报运动的规律”(第一章,第34页);

“书目情报是目录学的研究客体,关于书目情报的运动规律也就构成了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第39页);

“目录学的内容范围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我认为若以书目情报运动规律为核心,目录学内容大体包括书目情报的生产——传递——利用规律的研究,目录学基本理论和发展原理”(第一章,第40页)。从这些不断变化“位移”〔36〕的矛盾、“构成”等理论中,人们就会进一步明白:《目录学》(修订版)中,目录学研究对象问题确实是“悬而未决”——确实是罕见的重复。像这样反复堆砌、“展示”〔37〕不同的矛盾说,任意表达目录学研究对象,并不能证明矛盾说本身的正确〔38〕,甚至,给人有理论贫乏、理屈词穷之感。

此外,《目录学》(修订版)对目前的现代化技术与发展比较及时地做了一些概括、总结、介绍。如介绍了DC、OPAC,使用了一次“网上电子目录”、“电子目录”这两个新概念。在对书目类型划分中新增加了“七、网络目录”(主要介绍了网络目录——分类站点目录、搜索引擎)。但是,有人将搜索引擎归结为“目录索引”〔39〕,而不是单独归结为“书

目”,特别是,搜索引擎并不是以传统的书本形式出现的。假如我们使用数字目录与非数字目录这样两个概念〔40〕,就比较容易进行讨论、概括,也便于与我国目前的数字图书馆问题讨论密切联系起来,而不是目录学离开图书馆学自成体系。更重要、更实际的是,搜索引擎虽然能够为人们的文献检索服务,但是,就这个概念或事物本身而言,它还不一定具有具体的目录形式。现在,在网络目录工作实践中,URL、网址目录似乎就比搜索引擎更为明确、重要一些。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注意、观察各种书本式的网址目录,以及参考文献中频繁、大量出现的URL、网址目录,我们就会对它进一步加以注意与总结。其次是,可能受全书的结构影响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该书仅仅只是在传统的目录分类基础上简单地加上了“网络目录”的概念。实际上,对“网络目录”中的文摘、索引等还没有认真地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就是一个集文摘、索引和全文数据库于一体的“具体”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数字目录与非数字目录这样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展目录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包括章节的安排及具体内容的更新、确定,就要对现行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大的调整,而不是局部的修补。如,假如要安排“文摘编制法”章节,就应该同时安排数字与非数字“文摘编制法”章节。

3 基本概念与目录学学科建设 

《目录学》(修订版)在其《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中开门见山地就向我们展示了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这样三个基本的学科概念,同时,还在第32页进一步强调了“书目心理、书目使用行为、书目语言、书目工作自动化等问题,实现世界书目交流”。在后面其他章节中陆

续还提出了“书目信息”、“书目保障”、“书目指南”、“书目编者”、“书目著录”、“书目款目

”、“书目结构”、“书目工作者”等一系列相适应的概念,我比较赞成。我认为,《目录学》(修订版)书中的其他概念都应该是在这三个基本的学科概念基础上发展、变化、派生出来的,或者说,这三个基本的学科概念就是目录学学科的基础、基点。甚至应该说,目录这一基本、原初的学科概念就是基础、基点〔41〕,是目录学的生命线。

可是,《目录学》(修订版)在其后来的论述中,实际上背离了这三个基本的学科概念的基点,如在该书的第二章末尾,莫名其妙地才提出书目情报基点问题,同时,还继续重复提出了:“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它将派生出许多概念,如书目情报意识、书目情报能力、书目情报源、书目情报传递、书目情报利用、书目情报系统、书目情报检索、书目情报结构等”。这些“派生出许多概念”与“书目著录”、“书目款目”、“书目结构”等概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没有目录(书目)基点,那里有目录情报(书目情报)基点呢?那里能够“派生出许多概念”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进行了多次讨论,现在,该书仅仅只是暂时放弃了矛盾说、书目情报理论基点〔42〕,并坚持要保留书目情报基点。我认为,应该允许他们进一步考虑、权衡,也应该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我们甚至可以依据该书的现状,进一步简单讨论一下学科基本概念问题。《目录学》开门见山地称:“目录又称书目”;《目录学》(修订版)则开门见山地称:“目录也称书目”。两书仅仅只一字(又、也)之差,连行文、标点符号都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人们如果认真看了该书,似乎应该将上述定义改写为:目录(bibliography),本书也同时称书目、书目文献、二次文献、二次信息、书目信息、书目情报、文献目录信息、文献的目录信息、文献目录信息的工具、书目工具、目录工具、书目索引、书目索引文摘、书目情报源、书目信息源等。

既然“目录也称书目”,那么,就应称:“目录工作(bibliography work),本书也同时称书目工作、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情报工作、书目情报服务工作、目录情报工作、目录工作实践、书目工作实践、书目活动、目录活动、书目工作实践活动、目录学实践活动、书目情报实践活动”。如,该书第36页就是同时出现“书目情报工作”、“目录情报工作”这两个概念;该书第十章、第十一章就是并列出现“书目情报服务”、“书目工作组织管理”这两个概念既然目录学(bibliograplhy)已经“上升为书目情报理论”〔43〕——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理论——书目情报服务理论——目录学应用理论,那么,就应该同时称:目录学,本书也称书目情报理论、书目情报服务理论,还称:是关于书目事业的运动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书目情报工作的运动规律的科学,等等。

又如,第143页称:“目录(包括文摘、索引录)”;

146页称:“书目(包括文摘、索引、网络目录)”;

1页称:“书目属于二次文献的范畴”;

2页称:“我们所指的目录,是……,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文献信息的二次文献”;

201页称:“二次文献或书目文献(包括现行和回溯性书目、书内和文章内的文献书目、图书馆目录、索引、文摘)”;

201页称:“书目、索引或文摘等书目文献”;

202页称:“书目、索引、文摘等书目文献”;

211页称:“与书目等书目文献相比较,文摘的这些特征体现得更明显”;

285页称:“编制各种类型的书目、索引、文摘、综述、述评等书目文献”;

281页称:“将书目、索引、文摘等编撰法上升到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那么,似乎就应该是“将书目、索引、文摘等(书目文献)编撰法上升到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但是,该书第279—280页称:“书目情报这一概念区别于表示具体事物的二次文献概念,是书目文献具体概念基础上的抽象概念”;“书目情报作为书目文献具体概念上的抽象概念”。因此,依据这个“基础说”,人们似乎应该说:“将书目、索引、文摘等(书目文献)编撰法上升到书目情报”编撰法“理论研究”。如《组织第四章》中就有“书目情报编纂法”、“书目情报文献编纂原理”这两个概念〔44〕。因此,也可依据《目录学》(修订版)指定的《推荐阅读书目》之一《组织》的上述理论,进一步称:“将书目、索引、文摘等(书目文献)编撰法上升到”“书目情报编纂法”、“书目情报文献编纂原理”。其次是,在正宗的书目情报系统中,并没有书目文献的地位。因此,进一步认真规范学科基本概念是今天的一项重要、艰巨、细致的工作,也是对任何一部大学目录学教科书的一项基本要求。

4 历史遗产——“红包袱”与大学目录学教科书、目录学体系结构

《目录学》(修订版)“第二章 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目录学》“第三章 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内容完全不一样,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修改,重新撰写了这一章。从52页至130页,共78页,接近占全书(325页)的四分之一。加上第一、三、四、七等章中举例提到的古典目录学部分,篇幅就比较大,几乎是言必称古,甚至超过了《目录学概论》的历史部分。是否一定要这样安排?这什么要这样安排?我不懂。但是,当年《目录学概论》就得到了“论、史、法”结构的评价与总结。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断定《目录学》(修订版)又恢复了“论、史、法”“块状结构”〔45〕呢?

郑建明等人的目录学著作没有大量谈古46〕,仍然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今天的目录学著作。虽然我们要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但是,我们更需要建设不必大量谈古的现代目录学——要把目录学从一门古代学问的范畴真正改造为一门现代的科学,或者说,要积极建设现代的目录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47〕。

5 “核心地位”与大学目录学教科书

最近若干年,中国“目录学界”〔48比较强调和反复强调:“‘书目情报理论是传统书目工作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新思想,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目录学理论的彻底革命,结束了国内目录学以具体的书目成果为核心的历史’〔12〕(此为原来书中的编号——笔者注)。这一成果的引进同样也结束了国内目录学以具体的目录成果为核心的历史”〔49〕1986年,《目录学》一书第二章,“第三节目录学的指导原则”(正文第45页)中,偶然使用了一次“书目情报理论”的术语〔50〕。今天《目录学》(修订版)在正文第122页中,也偶然使用了一次“书目情报理论”的术语〔51〕。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目录学》与《目录学》(修订版)两书都没有“确立书目情报理论

在目录学中的核心地位”;上述两书好像也都没有继续强调“伟大变革”、“彻底革命”、“结束了国外目录学以具体的书目成果为核心的历史”、“同样也结束了国内目录学以具体

的目录成果为核心的历史”。相反的是,《目录学》(修订版)一开始就在“第一章 绪论”中提出了“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这样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并在后面的主要章节中继续以具体的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进行讨论,因此,似乎已经重新开始了“国内目录学以具体的目录成果为核心的历史”——“具体”〔52似乎又回到了目录学。对于这样一个关系今天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关心、注意与认真思考。

6 其他不容忽视的若干“小疵”53〕

《目录学》(修订版)中文字校对和文字修辞、语法错误——“语义不清”〔54〕和互相矛盾、抵触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属于文字校对方面的有:前言第3页中有:“作为提示与报导文献信息”;第一章第39页中有:“作为一个社会副业的书目事业运动属于社会运动的范畴”;

第一章第143页中有:“在目录情况下,理想的书目控制是不可能的”。

属于文字修辞、语法错误——“语义不清”和互相矛盾、抵触方面的有:

第一章第38页中有:“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换成新的理论模式,我国目录学近几年来有忽视发展研究的趋向,写了大量目录学理论著作的同志没有参加书目事业的组织管理工作、解答书目提问,对读者进行目录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这种介于应用原理和实践工作之间 的 方法原理我们称之为‘发展原理’;

第一章第6页中有:“目录学的目的就是向读者全面揭示文献的外部信息”。第二章

129页中却称:“致用是目录学的目的”。第一章第2页中同时有:“目录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能够全面揭示和报导有关文献的信息”——而不是仅仅只“向读者全面揭示文献的外部信息”才有目录或目录学的“生命力”。第五章第185页中同时又称;“揭示文献的外形特征在文献揭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是,当前值得重视的是忽视对文献内容特征的揭示(已经

达到或完成了目录学的目的,还需要“值得重视”什么呢?——笔者注)。有的书目在进行文献的书目著录时,机械地照录书名页,认为书目不过是记载文献的清册,把书目看成一种静态的、孤立的文献记录。书目工作仅仅是被动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单纯地描述文献基本特征的技术工作”。由于已经首先和多次明确:“目录学的目的就是向读者全面揭示文献的外部

信息”〔55〕,那么,难道人们没有充分的依据认为,目录学“不过是记载文献的清册”、目录学“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文献记录”、“单纯地描述文献基本特征的技术工作”吗?

第二章第128页中先称:“现代目录学的制高点则是世界书目控制和文献资源共享”,第二章第129页中又称;“致用性的确立也就是(目录学——笔者注)学科制高点的确立”。

第二章第129页中先称:“书目情报服务研究是解决中西目录学之间的矛盾的一次尝试,是目录学应用于社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一个研究领域”——“书目情报服务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书目情报服务研究是解决中西目录学之间的矛盾的一次尝试”

;第二章第130页中又称;“书目情报服务对解决中西目录学的矛盾做出了尝试”——“书

目情报服务”“是解决中西目录学之间的矛盾的一次尝试”;第十章第282页中又称:“书

目情报服务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向读者传递文献信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

重要手段”——“书目情报服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手段”。

《目录学》(修订版)重复和肯定了《目录学》一书提出的目录学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56〕。即,“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一正式定义概念,“书目情报运动规律”为一非正式定义概念。但是,《目录学》(修订版)今天又同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书目事业的运动规律(即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总称)”。即,在17年后才为“书目情报运动规律”提出了一个“总称”。那么,17年来,为什么要人们一直在没有“总称”的情况下了解、学习目录学?“书目情报运动规律”和“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否都是非“总称”的分称?我们能够“总称”目录学是研究“书目事业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吗?

加强目录学基础理论的建设,提高大学目录学教科书的质量,提高目录学基础理论的水平,建立出版前的征求意见、出版过程中的严格审稿、校对制度等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7 小结

《目录学》(修订版)是一部崭新的大学目录学教科书,凝聚了6位作者的心血,有一些不可否认的新的进步与贡献,也从一个侧面、部分反映了最近十多年来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它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或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回答〔57〕。

参考文献

1,50,56 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目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2 彭斐章等.目录学概论.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3 彭斐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4 彭斐章,贺修铭.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44,55 彭斐章,陈传夫.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波.1990年以来的目录学研究:从书目情报谈起.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1):3034

7 张洪元.关于目录学研究的一点想法.图书馆,1999(1):9-11,25

8 郑健明,李涵.书目信息概念之辨析.图书馆学研究,2000(1):92-95,91

9 黄洁.焦点与分歧何在:对“书目情报理论”问题的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00(1):74-79 10,54刘国华,周良华,李志.剖析书目情报理论(续三):评书目情报理论.图书情报工作,2000(9):16-22

11,51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目录学(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14,18,20,28 王友富.80年代以来我国书目情报理论研究之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00(12):16-22

13 彭斐章等.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后记

)245-246

15,36 王心裁.目录学学术批评与科学研究理性:对刘国华有关批评文章的一种回应.图书情报工作,2000(2):8085,43;2000(3):82-86 

16 彭斐章.世纪之交的目录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1995(2):1-5

17 彭斐章,贺修铭.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绪论)1-15

19  张志杭.也评书目情报:与刘国华先生商榷.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2)

21 刘国华等.剖析书目情报理论:对书目情报理论的理性批判.图书情报工作,1998(5):4451

22 刘国华等.剖析书目情报理论:对书目情报理论的理性批判(续).福建图书馆学刊,1999(3):14-19,13;1994(4):18-12 

23 王心裁.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情报传通的科学.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109-115 

24,27彭斐章等,贺剑峰,司莉.试论21世纪中国目录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图书馆杂志,2001(5):25,28

25 刘国华等.剖析书目情报理论(续四):论集团研究力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6):39-42 26 乔好勤.关于学习《目录学》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1987(1):5255;1987(2):47-49

29 刘国华.书目控制与书目学.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

30 刘国华等.我国当代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述评.福建图书馆学刊.2000(4):10-16;2001(1):14-17 

31,47 周良华,刘国华.谈谈目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4(4)

32 刘国华.丑陋的目录学.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3):59

33 孟昭晋.最近二十年中国的目录学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67-72

34,37,48 彭斐章,贺修铭.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代序)1-20

35 刘国华.对矛盾说批评与反批评问题的述评.图书馆界.2004(3-4)

38 刘国华.评目录学研究对象“矛盾说”:兼论目录学研究对象.图书情报工作,1999(3):22-27

39 乔好勤,李锦南.当代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2001(3):2-5

40 刘国华.略论信息时代的目录索引.新世纪图书馆,2003(6):28-31

41 刘国华.论目录学基点.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2):11-14

42 李志,翁菊梅,刘国华.目录学理论研究与“三基点”.晋图学刊,2003(4):5-11 

43 刘国华.剖析书目情报理论:评“上升论”.重庆图情研究,2004(1):14-23

45 乔好勤.我国近十年目录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图书馆学通讯,1988(4):19-25

46 郑建明.当代目录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

49 刘国华.剖析书目情报理论:关于俄、美书目情报理论评价中的几个问题.重庆图情研究,2004(4);2005(1)

52 李志,翁菊梅,刘国华.谈谈“感性认识”.重庆图情研究,2003(6):7-12

53 罗德运.现代目录学的新篇章 :简评《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图书情报知识,2001(4):73-74 

57 刘国华.剖析书目情报理论:对书目情报理论的理性批判.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04-11-02。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