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方向——对厦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建设的思考

2007-06-18 04:42     字号:

                    陈  峰 (厦门图书馆  福建  361003)
    公共图书馆之间为实现资源共享而进行的合作由来已久,但在“块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手工操作的技术环境下,资源共享
合作基本上没能广泛展开。随着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已经不受技术条件因素的
制约了。然而,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为此,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组
织形式——图书馆联盟,就成为应对传统体制的理想手段。本文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为例,分析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对
资源共享的制约,探讨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模式。
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对资源共享的制约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实行的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馆并采用分级管理的体制。就厦门地区而言,有市政府举办的市图书馆和市少
儿图书馆2家市级馆;有各区政府举办的思明区、湖里区和同安区图书馆,同安区和集美区少儿图书馆,以及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但
隶属于集美校委会的集美图书馆等6家区级馆;此外,还有上百个规模很小的由街道(乡镇)、居(村)委会举办的社区馆。每个
图书馆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隶属关系不一,之间互不流通,保持着自我保障与发展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块块分割、各自为政”
的局面。这种“单干”的管理体制,造成人为的藩篱,制约着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1 资源布局不合理,藏用矛盾突出,难以满足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
    “块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无法对整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进行整体规划,无法对图书馆布局和文献资源配置做出科学合理的
安排,因而藏用矛盾突出,难以满足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以厦门为例,按厦门市常住人口146.7万人计,每18.3万人才拥有
一个公共图书馆。现有的8家区级以上图书馆,4家集中在岛内,4家分散岛外。岛内的4家图书馆拥 有藏书131.3万册,占全市公共
文献资源的76.5%,而其服务覆盖面所及的岛内居民只占全市人口的43.9%;岛外4家图书馆拥有藏书40.4万册,只占全市公共文
献资源的23.5%,而其服务却要面对占全市人口56.1%的居民。这样的资源布局明显不合理,方圆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区域
内才设置一个馆,服务地域跨度太大,不仅无法保证居民就近利用图书馆,而且形成全市的文献资源保障率不平衡,如岛内居民人
均拥有公共文献2.04册,而岛外居民 人均只有0.49册。
1.2 公共图书馆资源在低水平上重复和浪费
    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产生了“小而全”的办馆模式,无论馆大馆小,从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到行政与业务管理,各项工作
样样求全。为此,各个“单干”的图书馆都要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进行基本相同的工作,尤其是繁琐的文献采购与分编加工。这不
仅造成资源在低水 平上的重复和浪费,而且往往因人力不足而无法顾及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以及联合检索、信息咨询等深层次
的业务拓展,从而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
1.3  严重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统一的集合体,只有当社会上各种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在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组织形式等方
面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图书馆整体时,才能构成完整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而“块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难以达到图书馆事业目标的完
全统一、步骤的整 齐协调、业务工作的科学规范等目的。它不仅无法提供方便服务,无法推进各个馆的平衡发展,更为关键的是,
当社会的信息需求发生变化时,公共图书馆很难做出及时的响应。就厦门市公共图书馆的现状而言,这些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在方
便服务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公 共图书馆的联合目录,读者要检索某一种文献,可能要查遍厦门市各家公共图书馆的目录才能找
到。而馆际互借服务也未能开展,因而常常出现读者所需的文献在甲馆无处可寻,而在乙馆却无人问津的状况。在事业发展方面,
厦门市在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被评为一级馆的有2家,评为二级馆的有3家,评为三级馆的有2家。这一结果说明我市公
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市级馆资源较雄厚、技术较完备、管理较完善,而区级馆与之差距较大。如不少区级馆计算机设备和电子文
献资源不足,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面对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 的信息需求,显然难以满足。
    总之,“块块分割”的藩篱影响各馆资源的共享,致使藏用矛盾突出,资源重复和浪费,而读者利用又费工费时,难以满足整
个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要。因此,改革“块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是我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建立
公共图书馆联盟,则是改革原有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措施。
2  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内涵
    所谓图书馆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 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
是图书馆界适应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是在一个更大范围内为更多读者提供实际服务的图书馆实体。
    图书馆联盟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图书馆界为实现资源共享而进行的图书馆合作,包括联
合目录、馆际互借和藏书的分工协调等。随着社会信息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更为广泛,对图书馆提出
了更高的需求,图书馆的有限收藏能力和服务能力与读者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图书馆协作也逐渐无法适应呈
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形势了。在这种趋势下,图书馆只有改变仓储积累、备用资源的收藏结构和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服务方式,
实行选择积累、目标资源的收藏运作和合作协调、联合作战的服务方式,才能适应以信息化为特征、以整体化为规模的社会发展需
要。于是,借助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传统的图书馆协作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单一的内容、有限的范围、松散
的组织形式,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范围广泛 、联系密切的正式组织——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是基于互联网上的跨地域分布的联合性组织,其成员是相对独立和自治的实体, 固有的隶属关系不变,互相之间的
关系是平等的、契约式的。联盟的实际运作是通过相应的规范和协议来控制和协调的。成员在联盟范围内协调合作,通过对外部资
源的有效集成和整合,来达到目标的快速实现。图书馆联盟这种契约式的组织结构特点,使其成员能够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在利益互惠的协议规定下实现合作。而这种合作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迅速完成必要的调整,因而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图书馆联盟的合作范围已经从传统的
文献实物共享拓展到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 代化服务手段。目前,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内容包括:资源建设
方面的联合采购、 联合编目和资源数据库共建等;文献利用方面的借阅特许、一证通用、馆际互借和复印优惠等;信息服务方面的
网上检索、联合咨询以及各种资源数据库共享等;服务活动方面的图书 馆教育和社会性读书活动组织等;人力资源方面的馆员培训、
继续教育以及人员交流等;管理方面的自动化系统整体规划和管理、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图书馆业务管理以及寻求社会资 金赞助等。
图书馆联盟的建立,不仅使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理想成为现实,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的 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将图书馆事业的发
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因此,它必然成为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模式,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都建立起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图书馆联盟,其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状态:按区
域划分,有地区性的、跨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以及国际性的;按系统划分,有单系统和跨系统;按组织结构程度划分,有松散型和
紧密型。在我国,随着第一个全国性单系统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立,图书馆界开始了
联盟的实践探索,各种模式的联盟正在崛起,有地区性单系统的联盟,如北京的公 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等;有地区性跨系统
的联盟,如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等。这些实践推动了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全面发展,并为各类型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3 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现实意义
    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联盟是在一个地区内,各市、县(区)、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为了实 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
织起来的行业服务联合体。它根据共同认可的合作协议,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信息传递结构,共同执行多项合作功能,
为本地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为快速、方便的服务,而且通过领域广泛的共建共享,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其
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 
    在协议的支持和中心机构的协调下,联盟在系统内实行文献资源的联合采购、集中加工,不仅有效地使用经费,节省大量的人
力和物力,而且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联合采购方面,各加盟馆通过联盟的集团采购形式开展
文献资源联合采购,可降低文献采购价格,增加购买力,使有限的公共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获得最大的效益,特别是联盟通过分摊费
用、共同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使用权的形式采购电子资源,其效益更为显著。联合采购还规避了各馆重复采购的缺陷,使本地区的
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集中加工方面,各加盟馆不用再配置专人进行文献编目和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从而减少
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避免重复劳动。而且它提高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本地区公共文献联合目录和地方
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并为读者提供本地区公共文献信息的网上检索。 
3.2  增强传递速度与广度,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建立联盟后,各加盟馆通过联网与中心馆共享一个技术平台,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系统。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以网络为依托,传
递速度快、范围广。当读者提出信息需求时,任何一个加盟馆都可以利用共享平台在系统内搜寻读者所需的信息,并以网络化的管
理手段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迅速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这个系统上,各馆可联合开展“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的借阅服务和馆
际互借服务,使读者能够方便地利用系统内任何一所图书馆的文献;可开展联合咨询服务,聚集各馆的信息资源和馆员的智慧为读
者解决疑难问题。联盟中心还可根据各区域读者的需求特点进行文献的合理调配,为读者就近借阅提供条件。
3.3 集成运作,优势互补,提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水平
    联盟实行集成化运作,各成员馆分工合作,不仅获得信息资源的共享,还有人才资源、智力成果和设备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公
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水平获得显著提高。在人才资源方面,联盟中心机构根据实际需要统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以
提高各馆的管理水平;在智力成果方面,联盟统一组织文献资源开发业务,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提供给各馆使用;在设备资源
组织方面,由中心机构负责建立基于计算机广域网上的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系统,供各加盟馆共享,并承担维护与监督管理
职责。这样,每个加盟馆可借助资源的双向或多向流动,使得资源获得某种质和量的放大效应,从而使其获得一种自身扩张的效果。
就图书馆联盟整体而言,由于集成了联盟成员的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使各馆在规模、质量和速度等方面都得以平衡发展,
系统也在运行中产生了优于个体效应总和的全局最优效应。
    综上所述,建立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联盟,推动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就厦门地区而言,联盟
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思想认识上,各级公共图 书馆都充分意识到联合的必要性,尤其是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较薄弱的馆
更迫切希望联合;在技术条件上,各馆都已实现自动化管理,数据加工的标准和规则也基本一致,而市图书馆采用MPLS VPN组网
方式连接各馆,完全可以提供共享平台。有认识与技术两方面的条件,加上市、区两级馆长期友好协作的基础,只要政府下定决心,
进行协调,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 盟的建立是水到渠成的事。
4  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模式
    联盟建设的基本模式是采用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和委托代管的分馆模式等合作形式,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公共图书馆和社
区图书馆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网络组织,在组织内部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
构建基于计算机广域网上的共享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脉络贯通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络与服务体系。
4.1 联盟的合作原则
    图书馆联盟是在利益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协议制约的组织实体。为了维持有效的合作,它要求这个组织的成员要
把共同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放弃本位主义的狭隘想法,集中力量共同建设一个对各个成员和整个社会都极其有用的服务
网络。因此,联盟的组织建设应坚持自愿加盟、协议制约、共建共享、平等互惠的合作原则。
4.1.1 自愿加盟,协议制约。各级公共图书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前提,通过签订协议参
加联盟。其加盟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即加盟馆按照联盟章程签订合作协议,此形式适宜建制较完整的区级馆;
二是托管型分馆模式,即图书馆的主办单位与中心馆签订协议,将其下属的图书馆委托中心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分馆作
业形式参加联盟的合作,此形式适宜规模较小的新建图书馆。厦门图书馆在建设实践中对街道(乡镇)馆的加盟采用了这种模式,
效果不错。无论是资源共享协议还是委托管理协议,都将参与合作的权利与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各加盟馆必须受其制约,
共同履行协议规定,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4.1.2  共建共享,平等互惠。各加盟馆的建馆投入及设备的补充与维护由各馆负责,原有的文献资料、设备等的产权仍归原产权
所有者所有,但各馆必须共同承担共建职责。在联盟运作经费方面,除了市财政支持的联盟中心管理经费,如网络中心建设、管理
软件购置和物流系统构建等经费外,日常的经费,如各馆共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购置费和集中编目费等仍须由各加盟馆分担;在资
源共建共享方面,各加盟馆应打破封闭自守的观念和“小而全”的办馆格局,在联盟管理委员会的统筹规划下,在文献、人员、设
备等资源上实行全面合作,使各个加盟馆都能平等地获得合作的实惠。
4.2  联盟的组织结构
    科学地构建联盟的组织结构,才能有效地实现共建共享的运作。联盟的组织结构包括网络结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等内容。
4.2.1 网络结构。联盟作为一种联系紧密的协作网络,其结构是基于计算机广域网上,按照“总馆——分馆制”的体制模式建
立起来的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它以地区中心馆为核心,各加盟馆为网络节点,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脉络贯通的服务网
络系统。如厦门图书馆采用LAN、ADSL接入的MPLS VPN组网方式,在物理上把不在同一位置的中心馆、加盟馆连接成一个局域网,
实现了中心馆与加盟馆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心馆负责系统的组织、指导、协调与技术保障等工作,提供总门户网站服务;各加盟馆
承担文献信息传递等服务功能 。
4.2.2 管理机制。联盟必须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系统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即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读者需
要,科学地制定事业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合理地设置分馆网点,以保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统一组织,即对加盟馆的文
献、人员和设备等资源实施统一组织,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管理水平。统一行动,即联盟制定统一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凭借
网络系统通过各加盟馆向社会提供数据检索、通借通还、馆际互借和 联合咨询等各种服务活动。
4.2.3  管理机构。为确保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联盟管理委员会”,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这个机构
以各级政府文化主管为领导,由各级公共图书馆馆长组成,负责联盟活动的规划、组织、管理与协调。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还必须
相应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组织——“三个中心”,即文献采编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文献采编中心主要
承担文献资源共建职能,通过联合采购、集中编目,实现各种数据的标准统一,为实现地区联合检索、数据库资源共享、馆际互借、
通借通还等服务准备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主要承担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信息处理的统
一平台,负责整个网络的系统维护与技术保障,确保整个系统共享书目数据、读者信息数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主要
承担整个系统的服务管理职能,包括文献调配与物流系统管理、通借通还、馆际互借等业务的组织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胡立耘.图书馆联盟简论.图书馆,2003(5)
2 林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3 叶宏.图书馆联盟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之比较.情报资料工作,2004(5) 
4 林倩青.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选择.津图学刊,2004(4)
(收稿日期:2006-03-22。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