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007-06-18 04:28     字号:

                    杨文东 (泉州市图书馆  福建  362000) 
    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成长极为重视,社会各界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预防、教育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出了
积极的努力,但不容乐观的是未成年人犯罪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产生
了一系列问题,在不健康思潮的影响、外来不良生活方式及不良文化的冲击下,也由于道德、法律等领域一些相应的制度规范尚未
健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增加。据公安部门统计,2003年全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占总数比例的18.9%,比2000年的11.8%上升了6%。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走好这段人生之路,是全社会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文化背景 
    1、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发和实现社会转型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变化发展势必带来文化的变化发展。中国与
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我们处身于一个国际大交流和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向多样化和非线性化,面对西方强势文
化的不断渗透,当今中国社会也出现了种种无法回避的文化矛盾,外来文化正在逐渐占领传统民族文化的阵地,如许多年轻人热衷
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等。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为频繁,不同文化观念引起
人们思想上的骚动、混乱,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出现较大的跳跃性的变化和多元性、异质性的倾向。广大青少年特别是
未成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差异,在好奇心和模仿欲的驱使下,往往容易不加分析地去接受外来的种种文化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判断、选择和分析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干
扰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感到迷惘和无可适从。而社会化的缺陷又将导致他们偏离社会规范,进而导致行为
的偏差甚至于违法犯罪。
    2、社会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大众文化因其娱乐性、流行性、商业性和大众参与性,很快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不良文化也在悄悄侵蚀着人们
的灵魂。不良文化是指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消极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并不属于某个或某些群体所独有,多为不法分子为谋取私
利而借助于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文化传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文化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喜爱和推
广,但因难以严格监管,个别传播内容偏离了主体文化的范畴,导致不良文化的滋生蔓延,严重毒害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
康。
    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随处可见。如充满凶杀和色情内容的画报、书刊、影像充斥文化市场,特别是有意宣扬犯罪情节、
犯罪手段的作品和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的扭曲人格对青少年影响尤其严重。由于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很强,对成人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充满探秘心理,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当他们从文学作品或影视节目中直接接触到暴力、黄、赌、毒
等内容时,便容易分不清是非对错而盲目地模仿体验,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例如笔者所在城市有一位14岁的中学生,本是
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一次路过一家游艺厅,老板非常“热情”地拉他进去玩了一次免费的“人兽大战”。一来二去,他去的
次数多了,老板又主动替他安装上“顶级”卡通图。渐渐地,他被这些精神鸦片迷住了,从此他开始旷课、逃学,向老板购买黄色
卡通画,以学电脑为名,躲在自己房间里观赏或跑到游艺厅去玩。由于长期受不良文化腐蚀,他整天想入非非,最终导致了流氓强
奸案的发生,在走进监狱的那一刻,他悲痛欲绝,后悔莫及。
    大量事实证明,黄色文化、暴力文化是导致犯罪的直接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对色情、凶杀的渲染,使青少年主体价值观念中的
性观念与社会规范发生越来越大的差异,同时对其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吸引,由此引发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所以,大众传播媒介的
示范效应与未成年人的模仿行为,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所不能忽视的。
    二、延伸教育职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重任,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他们的行为规范需要全社会共同引导。
青少年读者又是少儿图书馆最为庞大的读者群,少儿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可替代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由于图书馆服务范围小,其社会教育职能不明显。19世纪
以来,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此时图书馆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前来寻求知识接受教育的读
者越来越多,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逐渐凸显。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教育
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40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现有15岁以上
人口中尚有12%的文盲,2000年全国有约占劳动力总数一半的3亿劳动者需转岗培训。如此大量的社会成员的扫盲教育、基础教育和
专业教育以及城乡居民的终身教育等社会教育任务,均有赖于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共同来完成,而作为“没有围墙
的社会大学”的图书馆,又担当着社会教育的重要支柱的角色。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
会大学”和终身教育的中心,担负起历史赋予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2、发挥教育职能,积极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社会问题”。出席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图书馆界委员呼议:党中央已将加
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上海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从20 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为监区服务,把监区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以图书为载体,送爱心进大墙,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帮助服刑人员扫除愚昧,洗涤他们的灵魂。川沙图书馆编撰的《大墙内传出的
心声》反映了众多少年犯的心声:“在大墙内,书成了我唯一的朋友,书就像一面镜子照亮我的人生路……”公共图书馆主动到监
狱设立流动点,举办讲座和书展,与犯人结对子进行帮教,促使他们告别昨天,弃恶从善,重新做人,争取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又如北京西城区图书馆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外地罪犯遣送处建立了流动图书馆,把文化帮教工作做到了最前沿,送书到监狱,
与监舍共同举办以“回报社会关爱”为主题的文化帮教活动,还把服刑人员请进图书馆,让他们感受到现代化图书馆的文化氛围。
在押人员通过歌曲、舞蹈、演讲、小品等形式,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帮教的感谢,也表现出了他们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的决心。
    上海与北京这些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借鉴。
    3、开展道德教育践行荣辱观,弘扬新风尚培育四有新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八荣八耻”列为是非、善恶与美丑的界限,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仅是建设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
会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石和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
思想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要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个基本人群。青少年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接受和学习能力强,正处于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八荣八耻”十分重要。要教育他们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
义荣辱观,记之于心,践之以行,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就不至于丧失伦理和公德。“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从青少年抓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有了良好基础和开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
意识教育,使他们修好社会公德,立好为人之德,树好做事之德,养好职业道德。特别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
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公共图书馆在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3个有利条件:其一,丰富的馆藏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其二,公共
图书馆的读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图书馆与社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社会影响面广。其三,图书馆的教育方式以引导为主,不
带有强制性,青少年读者通过参与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借阅、座谈、演讲、讲座、培训、看电影等)的同时也接受某种教育,
具有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延伸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要注意做到以下3点:
    ①坚持藏书的思想性原则。少儿公共馆、中小学图书馆要重视指导性文献的收藏,采选图书要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
性和可读性,要杜绝包含淫秽、色情、凶杀、迷信等内容的出版物入藏。
    ②重视导读工作。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课外阅读指导,编印优秀少儿读物书目,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切实有效
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尤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或良莠并存的图书,导读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③把青少年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图书馆要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肩负起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重任,做到 “以科学
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彻底根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
    总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盛。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努力,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提高
他们对违法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强对违法犯罪的免疫力,牢固树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谢更巧,陈沙麦.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2)
2 古恒英.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江西教育,2003(6)  
3 强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2004-06-21)  
4 曾雪娟.图书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福建东南网  
5 胡卫东.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加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http://www.wenxianglai.com/
  (2006-04-14) 
 (收稿日期:2006-05-11。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