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人文关怀意识

2007-06-18 03:29     字号:

                       张白瑜(华侨大学图书馆  福建泉州  362021)
1 人文关怀意识的薄弱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1 人文精神在西方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
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以人为本”的观念推动了近代西方国家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从公元前1世纪前后至公元5世纪,独立意义和古代图书馆在西方得到
了较大的发展,在罗马帝国已经出现了很多私人图书馆及向普通学者开放的“公共图书馆”。随着17世纪
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繁荣,西方图书馆事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图书馆管理方式上以
读者方便利用图书为前提。由此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加速形成,它的显著特征是更加重视文献的利用,更加
关注文献的管理和传递服务。
1.2 人文精神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核心
    20世纪以来,对图书馆管理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求、突现人的价
值、追求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体现在图书馆服务上,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就是“读者
是上帝”,“读者永远是对的”的馆训。现代图书馆这个管理理念,正是源自西方图书馆事业长期发展中
遵循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100多年来,由近代走向现代,书为人用、服务至上的图书管理理念一直能贯彻
到底,注重服务、方便读者、为读者着想成了西方各国图书馆界的共识。我国建立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也有
近百年历史,但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个管理理念的吸收和贯彻,应该说很长时期还是停留在形式的模仿
上,而缺少思想观念的深层变革。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中的一再被呼吁,具有复杂的原因和特
殊的意义。
1.3 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人文精神在中国的觉醒,始于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为代表的启蒙思潮。19世界
70年代起,一批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开始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
时间里,儒家学说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它的
政治学说和伦理道德观念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为建立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社
会关系服务的。应该说,儒学的消极和保守的部分,如它的纲常礼教,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伦理观,
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些不平等的制度和观念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特征的形成:缺乏天下为公、
人格平等、个性独立和民主政治,与西方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以至于百余年后
的今天,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人文关怀意识的形成还是全民必须补上的功课。因此不仅在图书馆管理
领域,在所有的社会组织机构里,人文管理,人文关怀意识的形成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2  人文关怀意识的薄弱体现在以藏书为本的传统图书管理方式
    古往今来的图书馆都把藏书作为立身之本,在我国,这种做法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从古代封闭
的藏书楼到面对公众开放近代的图书馆和当代图书馆,无一不以藏书这个物质基础作为自身存在的价值。
2.1古代藏书楼
   “藏书楼”是我国古代形式的图书馆,据史书记载,周朝已有专门的藏书机构和专职管理官员。从周代
“藏室”开始,我国的藏书机构如王宫内府藏书、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教会藏书、私人藏书等各有
名号,但很长时间都是以“藏书楼”作为统称。以保管文献为主要特征和职能的古代藏书楼,服务对象仅
为上层社会的特定人员,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史长达两千多年。
2.2 从公共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
    19世纪末叶,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较开明的维新派人士请求开设公共性的藏书楼。1902年,
浙江绍兴的徐树兰以一己之力筹建古越藏书楼,于1904年正式开放。湖南图书馆和湖北图书馆也先后成立。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1910年开始筹建,1912年正式开放。这个转变应视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由封闭
走向开放的开端,而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开启了国内图书馆学的教育。此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图书馆事业,各种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专门图书馆在数量上有长足的增加,但是因为国家局势
的长期动荡,特别是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8年抗战后我国又陷入了3年内战,在战火中有无数
座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在图书馆管理理论和实践上都错过了这一阶段给
西方图书馆学带来深刻影响的“图书馆学科学化”。因为与此同时,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和
技术力量迅速恢复增强,出版物数量激增,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注重发挥图书馆的社会
功能,纷纷采取措施。修订图书馆法,推行文献工作标准化,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和教育,扩大了图书馆
资源共享的范围。
2.3 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从建立到规范都得到质的飞跃,但在图书馆管理
理论上却长期受到前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化的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在不少地方的公共图书
馆里依然可以看到闭架管理的制度,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也以藏书为重。在当代图书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
上虽然能大胆吸收西方思想,摒弃千年传统的藏书观念,把读者服务视为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和图书馆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实际工作中,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严重受制于馆藏的布局和规模;“藏书
为主体,读者为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是读者有求于图书馆。2005年6月17日央视国际网上一篇题为
《“公图‘守书奴’:宫廷里的太监?》的文章,深切表达了读者利用古籍馆藏所遇到的困难:“……他们
没有满足一个读书人的愿望,那愿望仅仅是复制或者钞录一本书,而且是有偿的!当然,更因为这种行为是
目前中国很多图书馆的通例,也就是说,那个读书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中国读者的烦恼。”可见协调读者与
藏书的矛盾在今天仍是个难题。
3 图书馆管理中注重现代技术革新并不代表人文关怀的进步
3.1 技术的进步与人文管理的忽略
    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纸张、印刷术的发明等。20世界90年代
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学的应用性大大增强。当代图书馆学不断致力于数字
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服务、信息政策和法律,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图书情报
工作面临的问题,已经发生了与传统工作方式截然不同的变革。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讯
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这三者的相互结合,迅速地改变着图书馆工作的面貌。但是,从90
年代开始,十几年来,我国各类图书馆在忙于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对西方图书馆学人文传统的继承和
发扬做得远远不够,甚至相当忽视,虽然增强了硬件设备,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却依然落后。
3.2 技术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
    图书馆学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人文关怀也应越来越强,在图书馆事业中体现民主、自由、公平等人
类应有的基本精神,体现人文传统与技术进步并重的趋势。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目标之一,但我们不能片
面强调技术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图书馆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读者最基本的借阅服务。因为计
算机和网络虽然可能在质量和效益上超越传统技术手段,解决复杂精深的信息存储、处理、交流和传播等
问题,却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自身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心理、情感、价值、道德等问题。图书馆工作应强
调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环境的构建,提倡人文关怀,也就是说要对读者的文化知识需要和精神心理问题给
予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在
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参考咨
询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统一与结
合。传统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通过馆员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能够了解读者的真
正意图,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数字参考咨询中用户的提问和咨询专家的回答则是以基于因特网的电子邮
件(Email)、电子公告版(BBS)等形式进行。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广大用户的需求,而
不是拘泥于参考咨询服务的形式。目前我们一些图书馆过分强调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而忽略参考咨询服务
本身的目的,这也是人文关怀意识薄弱的体现。
4 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人文管理
    现代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的最高价值来
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中国
传统文化里正是缺少这种精神的摇篮,在现今社会各个层面,人文关怀意识的薄弱随处可见。所以,图书
馆人文管理水平的提高既有待于全民人文关怀意识的提高,但也要求我们图书馆员站在时代的前列,从形
式的内容,从意识到实践,在馆藏建设、读者服务、基础业务和现代化建设上大力提倡人文关怀并努力实
践,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图书馆学:thhp://www.ikepu.com/other_subject/library-science-total.htm(浏览日期:2006-05-20)
2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http://www.pep.com.cn/2004 10/ca530598.htm(浏览日期:2006-05-10)
3 万琪.浅谈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的人文发展.http:/www.czlgj.com/teachers/lib/all/exprience/qqqq.
htm(浏览日期:2006-04-25)
4 陈志尚.儒家传统与中国人权.“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7)
5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徐建华.现代图书馆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6-08-16。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