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方式初探

2007-06-18 03:30     字号:

                     黄林强(黄浦区图书馆  上海  200001)
    摘要:阐述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意义和理念,探索图书馆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方式,剖析实现图
书馆人文关怀的种种现实问题,从管理体制、职业资格、服务理念和方式三个层面探讨实现图书馆人文关
怀的保障。
    关键词:人文关怀服务理念服务方式
    图书馆人文关怀,是以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的特定文化现象体现的以读者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关怀。
    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为了满足公众在社会高速发展、高度竞争、高速节奏的生活中,对文献
信息快速、准确获取的要求,图书馆对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视度和力度不断加强。然而,这种“三高”
的社会环境,以及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数字鸿沟等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公众对图书馆人文关怀的需求,
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对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呼唤,还尚未引起我们图书馆界的足够重视。我国图书馆界的最高
学术机构中国图书馆学会为此发出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消除数字鸿沟,图书馆学界迫切地需要研究图
书馆人文关怀的理想,探讨实践图书馆关怀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呼吁。本文试图对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念
和方式作一探索。
1 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念
    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图书馆性质决定的职责。
1.1 图书馆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实现全社会的人文关怀,自然也包括图书馆这一社会人文机构的人文关
怀。图书馆的人文性、社会性和平等无偿的原则,决定了它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体系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
的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社会,它的人文关怀没有任何商业动机,最容易被接受,在构建和谐
社会中作用也最为显著。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锦贵在《中国图书馆学报》撰文指出:“图书馆在构建和谐
社会中具有为公民补充知识营养、提高其精神素质的作用”,是“人们协调身心的场所,抚慰伤痛的康复
中心,更是支持创新的智慧宝库”〔1〕。这为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做了生动形象的比喻。然而
“场所、中心、宝库”这一物质形态,只有经过富有人文情怀的图书馆员实践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工作,才
能真正起到“协调身心、抚慰伤痛、支持创新”,“为公民补充知识营养、提高其精神素质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图书馆人文关怀,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贡献。
1.2 图书馆人文关怀与图书馆职责
    文献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公众得以更加快捷和准确地获取文献信息,然而,也使得在获取利用
上出现差距。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由于信息获取利用技能的差异,或由于图书馆文献信息无偿平等利用
性质的变异等各种原因,造成对数字化文献信息获取利用的不公平,产生了信息强势人群和信息弱势人群
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作为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原本就具有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职能,“在现
代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中,也唯有图书馆可以做到维护信息公平、保障普通民众的信息权利、消除社会的
信息鸿沟”〔2〕。这就需要图书馆切实履行人文关怀的职责,“填平”数字鸿沟。
    现代图书馆已不单是一个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还是这一地区的人文交流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
终身学习中心。图书馆不仅具备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同时还应具备人文交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终身学
习服务的功能〔3〕。这一丰富的内涵扩大了公众对图书馆人文关怀的需求,这既为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展
现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为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承担了更多的职责。
    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已不仅是图书馆的理想,而且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图书馆全面实现人文关怀,
是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根本体现,是图书馆优质服务的鲜明标志,是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信息
服务体系中社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是否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是衡量、评估一个现代图书馆是否尽责、
合格的基本条件。
2 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方式
    在长期的图书馆实践中,图书馆人创建了许多“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范例,这些人性化、人本化
的服务方式,蕴含了人文关怀的内涵。笔者在此略数家珍,来发散思考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方式。
2.1 案例示范
2.1.1 早在20年前,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的资深老馆长沈恩泽,听说长年漂泊在大海上的海员文化生活匮
乏,偶尔见到一张旧报纸,也会爱不释手互相反复传阅,直到返航归来。于是他精心挑选海员们喜爱的图
书,送书上船。如今这一工作已经坚持了20年,海员们回忆起来,始终充满温馨。
2.1.2  多年来,许多公共图书馆把图书送到“大墙”内去,让服刑人员枯竭的心得到文化的滋润。许多服
刑人员说,图书馆让我们把刑期变成学期。写得一手好字的沈馆长还亲自上监狱,手把手教服刑人员练书
法,对他们说,练字也练魂,练写字更要写好“大写的人”。出狱后,还常来拜望教他们写好“人”字的
老馆长。
2.1.3  走进上海图书馆,只见窗明几净,如入5星级宾馆;使用标志色、美观规范的布置,令人赏心悦目;
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彬彬有礼,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一切都是无声的人文关怀。
2.1.4  上海的图书馆系统,实行计算机联机检索,“一卡通”实现了异地通借通还,大大方便了读者借阅。
2.1.5  图书馆根据读者需要,开办各种特色服务项目。如当年黄浦区图书馆开设“幽默博览室”,辛苦一
天的人们在这里舒缓紧张和压力;“音艺厅”有专家解读古典音乐,高雅的乐声荡漾耳旁,音乐的人文关
怀滋润心田;“心理咨询室”的人文关怀,为读者拂去了心灵的尘埃。
2.2 从现代图书馆功能定位,探索图书馆人文关怀方式
    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丰富了图书馆的内涵,扩大了人文关怀的外延,为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展现
了很大的空间。
2.2.1 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例如在实现图书馆联机
检索、“一卡通”异地通借通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馆际互借,在当地就能借到异地的文献资料;在文献
信息检索上超越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创造出检索涵盖面广、主题专指性强、结果准确性高的检索引擎,并
实现知识单元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上的公平保障作用,为消除“数字鸿沟”做出
应有的贡献,如上海黄浦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随时为读者无偿提供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使用方法的学习等
等。
2.2.2 人文交流服务方面。上世纪末,大英图书馆原馆长布里安·郎(Brian Lang)博士在上海图书馆的
一次研讨会上指出,未来的人们更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发现这种
需求越来越强烈,许多读者不约而同提出希望图书馆能够更多地组织读书学习活动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活
动。笔者曾经策划组织的“读书论坛”、“作家走进图书馆”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当下正在筹建的读者“文学艺术沙龙”,试图以建立一支爱好文学艺术的读者队伍的方式,开展面对面的
交流活动,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读者与图书馆工作者互动的人文关怀。各种不同
类型的读者群分别根据他们不同的爱好,建立各自的读者队伍,经常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如学术技艺切磋、
作品交流探讨、音乐影视欣赏讨论、茶道花艺演示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面对面的人文交流”。
2.2.3  文化娱乐服务方面。通过各种文化科技展示、艺术传授表演等读者自主、自娱、自乐的知识互动的
文化娱乐活动,创造互帮互学、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文环境。如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将以前出租的馆舍
“回归图书馆、还馆于读者”,为读者提供公益会展,如举办读者书画、摄影、收藏等方面的展览,举办
读者音乐会、演讲会、朗诵会等,满足读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这也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一种可
喜的实践。
2.2.4  在终身学习服务方面。现在人们注重的不是过去曾经学过什么,而是现在正在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
学习的要求和热情贯穿人的一生。图书馆提供各种服务,如各种文化教育、艺术课堂、科普讲座、礼仪培
训、家长学校等,满足读者的学习要求,这同样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 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现实问题
    图书馆人文关怀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念到实施,从全局到局部以至细节无不包含它的元素,体现
它的精神。我们光是理解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意义、探索一些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方式是不够的,还应深入探讨
当下不利于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种种现实问题。
3.1 藏书楼投下的阴影
    脱胎于藏书楼的图书馆,或多或少还有“藏书楼投下的阴影”。主要表现为:重文献借阅,轻人文交
流;重收集典藏,轻服务咨询;重技术研究,轻人文关怀;习惯被动应付,缺乏主动精神;对社会对读者
需求的变化,缺乏对服务理念和方式应变的探索和实践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阻碍了实践图书馆
人文关怀。
3.2 经济创收带来的困惑
    现代图书馆的规划和建设,都保证了一定的面积、先进的设备。然而一旦落成,为了经济创收,往往
就把一些馆舍出租创收牟利,仅维持基本的业务用房面积。有些馆在出租档期轮空的情况下,宁可关闭,
也不用于无偿的公益服务。这些都造成馆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损害了读者利益,与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主
旨大相径庭,也使实践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一些功能受到限制。
3.3 有偿服务遭遇的尴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对公众的无偿、公平的原则。然而,
这一原则的悄然变味,提高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门槛。如图书馆的互联网浏览实行与社会网吧一样的收费,
既有背无偿公平原则,也成了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之一。有的图书馆由政府高额投入公共资金(即纳税人
资金)建设,有高档馆舍和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读者服务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由于实行高额的带
有营利性质的收费,公共资源或形同虚设,或仅为富人服务,失去了公益公平的原则。图书馆人文关怀的
实践遭遇了尴尬。
3.4 管理体制波及的冲击
    国际上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实行总馆/分馆制,这样总馆聚集的专家高层的业务决策可一贯到底;又实
现图书馆员与公务员同等待遇,这样图书馆员可一心扑在图书馆事业上。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体制属于独立
分散型,图书馆员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图书馆自己的创收和有偿服务所得。这样,由此带来的上述种
种弊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避免。不能否定管理体制对实践图书馆人文关怀造成的冲击。
4 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策
    面对不利于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们不妨从管理体制、职业资格制度、服务理念和
方式这3个层面上探讨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策。管理体制问题我们呼吁实现总馆/分馆制和公务员化管
理,从根本上走出经济创收、有偿服务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其他痼疾,这里且不展开。职业资格制度、服务
理念和方式上,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在探讨、培育、确立图书馆的职业伦理,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创新
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过程中,形成共识,用这些准则来规范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1 确立图书馆职业资格,保障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关键在馆员,馆员的关键在于
具备职业资格,职业资格的关键在于树立图书馆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是一种职业观念和信仰,是职员的行为准则。图书馆职业伦理,是图书馆员在所从事的图书
馆职业实践中与读者和其他对象之间的道德关系。
    图书馆被誉为知识的宫殿、文化的绿洲、先进文化的载体、市民的第二起居室等,说明了它的神圣和
不可或缺;把图书馆工作誉为“阳光下的绿色职业”,赞誉了它的高尚。图书馆员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给人关怀,“为人作嫁”,不求回报的职业精神;“授人玫瑰,手留馨香” 的职业愉悦感——以这些为基
础培育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职业伦理,是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根本保障。职业伦理的建立,将使图书馆员
以亲情般的热情,仁慈的爱心,感恩的心态,充分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敬业、勤业、乐业的态度,向社会
提供高水平的图书馆服务。
    谈到职业资格,我们首先会想到专业程度、学术水平、技术能力,可能会疏忽专业(职业)思想的巩
固,人文情怀的树立,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探索与实践的创新能力。由于图书馆工作是面对公众的,服务
性、实践性、人文性、动态性极强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性质决定,只有巩固的专业(职业)思想、饱满的
人文情怀、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方式、探索与实践的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才能使专业程度、学术水平、技术
能力得以体现和发挥。
    世界上最早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英国,资格认证需要经过初步、中间和最终3个阶段的考试。期
间要分别经过2年和5年的图书馆实际工作,方能获得图书馆员的最高资格〔5〕。7年的实际工作,3个阶段
的考核要求,无疑培育了牢固的专业职业思想、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优质的人文关怀服务水平。在这样
的职业伦理前提下确立的职业资格制度,无疑是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制度保障。
4.2 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保障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
    图书馆人文关怀,是以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的特定文化现象体现的以读者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关怀。
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侧重点。在现时代,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
关怀表现为:“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尊重人权,关爱弱者;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6〕
    社会的发展决定读者需求的变化,要求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方式迎合动态变化不断更新。因此,
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探索与实践的创新能力这一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是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的能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锦贵.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
2 范并思.解读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图书馆杂志,2005(12)
3 黄林强.“家庭生活园”概念阅览室构建探索.图书馆杂志,2002(9)
4 吴建中. 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5 刘微. 关于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思考.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
6 范并思,兰小媛.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人文思潮.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5)
 (收稿日期:2006-08-23。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