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在网络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2008-06-20 08:49     字号:

林晓霞(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州  350007

 

    当今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浅阅读”、“快餐阅读”、“阅读危机”等现象。本文阐述了在此背景下提倡“全民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应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全民阅读  网络  图书馆

 

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网络将大量的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们信息活动的重要空间。网络对现存的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造成了强大的挑战和冲击,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由于网络阅读的特殊性,人们乐于在网上浏览新闻信息,但若要在网上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或学术论文,就令人难以承受,这也导致了浅阅读、快餐阅读与“伪阅读”现象的出现。网络阅读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图书馆界应当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

近年来,读书风渐弱的美国在民间机构的倡导下,正在推行所谓“大阅读”的理念。大阅读的“大”字,一是指范围,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有效营造“共读一书”的氛围将有助于人们重回书香世界;“大”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阅读视野,让人们的目光从畅销书回到传统文学的范围之内,不再仅仅局限于畅销书排行榜的“狭窄”天空。2004年,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文学组与美国国家普查局联合发表了《阅读的危机:美国文学阅读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不到一半的美国成人今天依然阅读纯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剧、诗集等);过去10年来,美国成人每年阅读至少1本书的人数已经递减为7%;美国各年龄层的文学阅读人数锐减,尤其以当今美国青少年最为严重。基于这样的现状,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与美国博物馆、图书馆服务学会、美国中西部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于2006年共同发起全国范围的“大阅读计划(The Big Read)”,以期重新唤起人们对纯文学的热情,使之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海外一份资料显示,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2004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全面覆盖了图书、杂志、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等出版门类,分析比较了两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目的、阅读兴趣、阅读偏好、购买行为以及各类出版物市场容量等,还对近期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次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1.7%,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综合三届调查的结果还发现,我国国民中有日常读书习惯的读者仅占5%。在基本不读书的人群当中,选择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占50.6%,其中32.3%的人是因为工作学习太紧张而没空读书。另据《环球时代》报道,中国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2006年,中国只有51.7%的识字国民读书,这一数字比5年前下降了8.7%,读杂志的比率更比5年前下降了一半之多。同时,只有不足1000万人喜欢阅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很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对当代文学作品及作者能说出一二的不足10%

阅读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不仅对个体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学习热情,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意识,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战略要求,从2006年开始,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读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由于“快餐”文化、电子信息的兴起,使得人们深度阅读的时间不足,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出版物消费需求增长趋缓,社会上的一些浮躁情绪的蔓延也在影响良好读书环境的培育。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加以正确引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提倡“全民阅读”正当其时。

2 充分认识“全民阅读”在网络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从近5年的变化趋势看,网民日均上网时间迅速增加,从2002年的88.5分钟提高到2006年的137.8分钟,增加幅度达到56%。依照这种增长趋势,网民日均上网时间很可能在2007年超过电视,从而使网络成为网民每天接触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正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而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

  有学者针对“阅读危机”指出,现在大部分人较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改去网上搜索,并不影响阅读。但也有人认为:“事实上,网络会滋生人们一种获取信息或者知识浅尝辄止的心态,大家逐渐习惯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及来源。”(席殊)过去需要花较多时间去阅读、去学习消化的东西,在现代高科技的帮助下,人们可以用“短平快”的时间和速度去“知道”它们,例如长篇文学名著没时间读,就读简写本、看电影、电视,反正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这无疑对传统阅读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2.1 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文明的传承

  读书会促使人们思考,缺乏思维能力的人群是无趣甚至是恐怖的。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早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民谚,也有对有志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鼓励。在中国,“读书人”要承担特别的责任,因此素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约。而养成这样的品质,历来从读书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入手。读书不仅成为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先贤们通过阅读和学习来继承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已的知识,《荀子·劝学》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曾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励;更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无数感人的读书故事。阅读能满足人类固有的内在需求,能使人拥有更充实、更高尚的生活,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光辉的历史,前人的智慧,只有通过系统的阅读才能一代代得以延续下去,使人类不断攀登文明的新高峰。

2.2 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读书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和谐,人们的内心和谐是调节社会矛盾、争取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读书可以改善社会氛围,克服浮躁心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倡导“全民阅读”对于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阅读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育并不等于阅读,但系统的教育离不开阅读。“全民阅读”所带来的书香氛围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创建社会和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倡导“全民阅读”将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长期稳固的文化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以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是后人进行新的实践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吸取前人的智慧,在继承前人经验和了解最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当今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技术换代加快,大量新信息不断涌入我们的视野,任何人不抓紧学习都会落后。在这种形势下,倡导“全民阅读”,不断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能力,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古人曰:读书之善,善莫大焉。阅读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能让不同民族的人民在增广见识、增加智慧的同时,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以民族素质的提升和民族视野的拓展,达成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

3 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应扮演的角色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会不断增加。我国正值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为推动“全民阅读”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进程中,特别要做好正确引导的工作以及发挥阅读中心的作用。

3.1 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读书一定要用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有的书虽然很好看,但是不见得会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好处。图书馆员应深入各层次读者群调查,掌握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举办讲座、专栏,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推荐阅读相关书籍,使读者明白读书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读书给人智慧,读书可以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阅读更是人类独有的文化行为。从甲骨金石、竹简羊皮、纸墨笔砚到电脑、互联网,书籍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伴走过了数千年。书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承载着文明的成果,传递着文化的薪火。作为图书信息服务的实践者,图书馆员应把宣传图书与指导阅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辅导读者利用图书馆,指导读者进行卓有成效的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本身首先要热爱阅读,熟悉馆藏,了解各类藏书。此外还要多研究国内外推广“全民阅读”的方法,以此来推动读者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全民阅读率,使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得以持续发展。

3.2 为社会提供一个阅读的平台

  读书需要良好的氛围。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的集散地,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人们愿意来阅读,还要主动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后是更好地指导阅读。要营造健康的社会阅读生态环境,图书馆应成为阅读的绿洲,不仅仅提供资源和服务,还要成为对社会全面开放的平台。如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修室或报告厅举办各种学习讲座,请知名专教授为读者解读名篇巨著,激发和培养读者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目前,传统的纸介质图书阅读仍占据重要地位,从深层次的研读、品味来说,纸质媒体仍然是简便易带、老少皆宜的载体,是最能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与丰富、深刻思想的工具。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文化内容的介质形态、存储手段、传播形式、销售形态和阅读方式均在发生改变,网络越来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一些专家指出,与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网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留给读者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不大;但作为图书馆,应注意各种媒体、各种介质、各种载体相互补充,兼容并蓄。图书馆员在鼓励年轻人欣赏古典名著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阅读真正有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网上确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妙文,且网络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强势媒体的地位逐步彰显,年轻人在网络这个媒体平台中进行阅读活动占据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总之,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环境与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的影响,巩固传统阅读,发展新技术条件下的阅读,满足大众阅读多元化需求,持之以恒地为“全民阅读”造势,锲而不舍地为之努力,使更多的人投身到“全民阅读”中来。

参考文献

1 汤更生.图书馆应该做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7-04-25.

2 朱光烈.传统媒体,你别无选择[N.中华读书报,2000-08-16.

3 杨祖逵.回归最本色的阅读[J.图书馆杂志,2007(1).

4 郑凯煌.图书馆如何应对文化快餐的盛行[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

林晓霞  女,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07-12-10。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