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2008-06-20 08:51     字号:

李庆芬(济南大学图书馆 山东 250022

      概述了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指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论述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及培养方法,阐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个性化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



1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

  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即用户可以按照己的目的和需求,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与表现形式;或图书馆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质是针对性图书馆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服务时空的个性化,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和希望的地点得到服务;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能根据用户个人爱好或特点来开展服务;③服务内容的个性化,所提供的服务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应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它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其次,个性化信息服务应该是一种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帮助个体培养个性、发现个性,引导需求,能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概括地说,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根据用户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

  个性化信息服务,既是一种个性化服务,也是一种信息服务,它的提出是基于传统信息服务面广而不够深入和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趋势的现状而言,是以用户满足为中心的主动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逐次递进的3种形式:①个性化推送服务或个性化定制服务,即根据用户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②个性化推荐服务,即不仅能根据用户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还能通过对用户专业特征、研究兴趣的智能分析而主动地向用户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信息。个性化推荐服务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主动性和个性化较强的服务方式;③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即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有用的信息内容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向用户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讨与完善阶段,但它却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高校图书馆工作就是以个性化信息服务为中心,通过提供专门而深入的信息服务,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这是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今后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的主要形式。

2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切实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要真正做好个性化服务,必须主动分析、认真研究用户的相关信息、如知识结构、特长爱好、研究领域、阅读习惯、行为特点等,建立用户档案;构建个性化的用户动态需求模型,及时调整信息检索策略;搜索、挖掘针对特定需求的相关信息,按照特定主题,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和组合,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信息集合,并以在线或离线的形式实行信息推送,实现信息支持或决策支持。而学科馆员制度正是为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而设立的一项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一项有力举措。

  以需求为导向是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重要特征。在当今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信息资源庞杂浩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读者的信息需求,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加工,主动为读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深层次的研究型信息咨询服务,已成为参考咨询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大学的多学科性、多专业性,使得无论多高水平的参考馆员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科专业读者提供深层次咨询服务。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制度,通过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师生在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借鉴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组织一批既熟悉本馆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及组织能力,而且具备某个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的资深图书馆员,承担起专门为某学科用户提供主动的、垂直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水平和层次的热切期望。

  只有建立了学科馆员服务制度,才能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并促成图书馆业务中心的转移。学科馆员制度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方式,通过主动建立与科研用户的交流机制,使数字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资源,并提供预见性服务。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学科馆员制度不但会进一步深化专业服务与主动服务,而且会拓展出个性化服务等新的信息服务方式。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服务是指学科馆员与科研用户协同工作,一起创造、建设可订制的个性化信息而不是发现、检索普通信息,并提供主动地推送服务。

3 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

  不同性质与层次的大学,对学科馆员的职责范围规定繁简有所不同。现根据已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大学图书馆有关资料,将学科馆员的职责范围归纳成10项:

3.1 建立与对口院系及图情教授的固定联系关系。

3.2 负责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收集反馈信息,为数据库引进提供参考,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3.3 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

3.4 经常性地为对口院系教师、研究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

3.5 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

3.6 随时跟踪了解对口学科发展动态、图书出版信息和发行信息,配合采访人员做好采访工作。

3.7 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公共网络资源,在图书馆网站上按学科大类建立并维护学科网络导航网页。

3.8 为对口院系教师、研究生、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当面咨询等方式及时解答读者咨询。

3.9 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为重点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检索服务,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

3.10 网络环境下特别强调对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的选择、评价、组织与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揭示、发布、导航服务,更注重提供深层次的、主动的学科研究指导性服务,提供学科信息个性化定制服务、主动推送服务、检索代理服务等。学科馆员成为事实上的教师,负责科研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并成为e-learning环境中的课件设计者、网络学习的指导者、技术环境的维护人员。

4 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及培养

4.1 学科馆员上岗条件

4.1.1 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学科背景。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能够有效地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开展信息服务,同时能够不断吸收新学科、跨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知识,为学科知识服务打下基础。

4.1.2 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等学科知识;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服务工作。

4.1.3 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善于发现有关学科的信息,挖掘信息潜值;善于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学科知识,开拓新的服务内容。

4.1.4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善于和各学科师生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较好地组织语言和文字,能够较好地表达。

4.1.5 外语应用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查找外文信息资源。

4.1.6 学历背景。至少是大学本科的学科背景。

4.2 学科馆员的培养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必须组建一支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且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队伍。但从高校图书馆的情况来看,要马上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并非易事。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素质人才,完全符合条件的人太少。因此,在组建这支队伍时,就面临一个培养人才的问题。首先要对全馆业务工作人员全面摸底,选拔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馆员脱产重点培训。同时建立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培养对象梯队,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培养方式采取自我培养和吸收引进并举,以自我培养为主,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培养、边履行学科馆员职责。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培养与培训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他们进行培养。对于具有某一对口学科专业知识的馆员,应通过日常工作加强积累,并通过参加短期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图书馆可与教学单位加强联系,让此类馆员跟班听专业课,并给予学习时间保障。还应大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第二学位、硕士、博士等。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内容应围绕学科专业+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外语等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通过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精、知识广,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乐于奉献的学科馆员队伍。

5 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构建“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5.1 用户个性化Web定制服务

  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不仅与信息内容有关,而且与用户的背景密切相关的服务。用户通过客户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个性化搜索引擎根据用户的请求提示,在对所有数据进行快速筛选的同时,用户的一些搜索记录和搜索习惯及个性化特征也储存在了用户档案里。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帮助用户再次检索同一主题的信息时,能够直达目的地,避免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这些个性特征,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根据用户确定服务方向,抓住规律,跟踪用户的需求,及时制定服务对策,因地制宜开发信息资源,主动及时动态的把最新信息送到用户手中,从而更深入、主动、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服务。

5.2 开展实时在线沟通式服务

  个性化服务需要学科馆员始终保持与用户之间的及时的互动交流。随着因特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图书馆接受问题咨询和传递解答结果的方式从面对面扩展到网上的交流。学科馆员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开辟专门空间进行咨询,或通过建立独立的咨询网页提供咨询服务,用户之间、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建立了互动性讨论平台,这类模式的典型是实时交互式参考咨询服务。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聊天式咨询服务,一般在图书馆主页上有聊天咨询服务入口,用户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后,即可进行服务交谈。如采用OICQ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咨询,用户以电子方式提交咨询问题,学科馆员立即回复用户,传递解答。在利用文字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传递语音信息,OICQ以及最近开发出的UC、网易POPO、雅虎通等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传递语音信息的功能,允许互视对方为好友的两人展开在线对话。这种网上交互式的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模式,更能体现服务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这项工作。

5.3 学科馆员合作咨询服务

  面对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大,基于个体的和单个机构的学科馆员分散的单独服务模式显然无法更好地满足咨询服务,必须更多地强调资源共享,不仅是本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突出“人”(学科馆员咨询专家)的共享和服务的共享,以此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而网络自身的特性为这样的联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由分布在各个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信息检索专家、参考咨询专家、学科专教授协同建立咨询问题的保障机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学科馆员与各方面咨询专家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满足用户高层次、研究性信息需求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都是采用“学科咨询馆员——图情咨询教授”服务模式,来自院系的图情咨询教授协助学科馆员在院系师生中开展工作。

5.4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5.4.1 开展信息调研,进行课题检索服务。高校每年都有立项课题,学科馆员围绕科研课题,利用网上资源对课题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调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重点学科及课题,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科研动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信息(包括专利、成果、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等)。同时还应注意收集有关研究机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网站的信息,并建立虚拟馆藏专题库及导航网址。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向所有教师发出电子邮件,介绍最新电子资源和有关学科专题指南。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为学科馆员设置开通了个人FTP,便于读者快捷地从学科馆员处获取各种电子资源。

5.4.2 开展信息跟踪及信息推送服务。采用智能信息代理技术,建立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根据用户的信息请求,主动在网上搜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主题信息,纳入自身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并不断更新,使之有序化;然后按照每个用户的特定要求,自动将有关信息推送至用户主机上,或用电子邮件通知用户,并提供新信息所在的网址。比如Uncover Reveal的最新信息跟踪与文献传递服务已在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应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还分工搜寻SCI收录期刊中各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在前10位的期刊网址和投稿须知,为院系教师、研究生向SCI收录的期刊投稿提供方便。

  用户与学科馆员互动交流十分重要。不论自动化个性化服务技术发展到如何高的水平都无法替代人在信息服务中的能动作用。因此,只有个性化服务系统与学科馆员制度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定期调研用户课题的方向,抓住规律,跟踪主要用户群的需求,按不同学科领域为用户收集大量零散的各类信息,通过有序的组合存放于网页供用户检索及浏览;另一方面用户在定制和利用信息资源时,也可以寻求学科馆员的指导与服务。这样学科馆员与用户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用户个性化需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韩芸.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1).

2李春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3刘明.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新阶段[J.图书馆学刊,2006(1).

4赵炜霞,张淑芬等.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06(6).

5熊太纯,郭楠.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06(1).

6邓银鹏.试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1).

7王迎红.论学科馆员的设置及其培养[J.图书馆,2006(1).

8张丽莎.学科馆员的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J.图书馆杂志,2005(12).

李庆芬  女,济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07-08-11。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