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丽(安溪县铭选中学图书馆 福建 362400)
摘 要 阐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后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这几方面来论证如何正确指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阅读 阅读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语文科是中学文化基础课程中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然而语文教育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有益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但从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情况看,仍很不理想。有一份资料显示:初中生不看课外书的占8.4%,偶尔看的占51%,经常看的40.6%。高一不看课外书的占4%,多数人偶尔看一点,占63.26%,经常看的占32.74%;高二年级三者分别为3.4%、59.79%、36.81%;高三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看课外书的上升为6.6%,偶尔看一点的占56.6%,经常看的26.7%。问题之严重,令人忧虑。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阅读课外书籍被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了学习时间。但是学生对新鲜事物、对知识的渴求并没有因为升学考试而减弱,他们在考试压力下,阅读兴趣自然缺少正确的引导,所阅读的书籍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不少学生能够如数家珍般道出一大串影视明星的名字,知道有关这些明星的奇闻轶事,但对莎士比亚、雨果、罗曼·罗兰等世界著名作家却一无所知,对科普读物自然更不会光顾了。另一方面,课堂上大量的辅助教材、练习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阅读那些中外名著、优秀读物对于学生也变成了额外的负担而不是惬意的享受。
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上仍存在着不足。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恰当的指导,有的教师仅仅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具体的指导。到底应该阅读什么,怎样阅读,通过阅读会有什么收获,学生一片茫然,甚至于有的教师也心中无数。有的教师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多流于形式,一曝十寒。二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与丰富的阅读资源。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所藏图书与杂志既少且旧,学生阅读资源匮乏。三是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许多学生家长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阅读课外书会耽误学习,因而对学生课外阅读不支持。
中学生课外阅读究竟该怎样引导?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课外阅读中的重要性。
阅读的兴趣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学生由于大多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再者兴趣还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和家庭环境等。但不管怎样,兴趣还是可以激发、培养的。
要想让学生喜爱课外阅读,必须让他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课堂的教学要求,给学生提供可读的文章,进行精当的点评,并留下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学生之所以热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作品通俗易读。教师如能及时给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作品,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读一篇清新优雅文章的乐趣远胜于一本庸俗的武侠小说,这些“通俗”之作就会逐渐失去市场。再通过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他就有兴趣继续阅读。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营造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在班级办一个读书报,向学生介绍优秀作品,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找文章,或剪贴、或摘抄、或短评。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许多东西都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因此要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阅读的心理动力,培养学习的自制力,经常鼓励他们勤奋努力,克服懒惰心理。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高中阶段课程较多,学习任务繁重,不少学生都反映没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勾划、或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和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和心得体会在同学中进行交流,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每次课前让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篇他最近阅读的或是他喜爱的文章,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
只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才能有所收获。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三五天就可以养成,必须长期训练,持之以恒。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兴趣,就使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成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人们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所以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关于感知与思维的方法。
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好书的重要前提是选好书,茫茫书海就连成人有时也应接不暇,对学生来说更无从下手。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该读哪些书”,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初中的有:《唐诗三百首》、《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边城》、《堂吉诃德》、《莎士比亚》、《鲁滨逊漂流记》、《格勒佛游记》、《哈克贝利》、《草叶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15种;高中的有:《诗经选》、《论语选》、《庄子选》、《史记选》、《三国演义》、《红楼梦》、《古文观止》、《呐喊》、《家》、《围城》、《理想国》、《奥德赛》、《神曲》等25种图书,这些都是中外文学的精华,文质兼美,其语言优美生动,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吸收、消化、积累、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及文章谋篇布局的章法,逐步形成各种各样文章的“范式”。文章中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浓厚的感情可以经过学生的玩味、揣摩、记忆,逐步体会其精妙所在,随之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科的整合,因此还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文学类之外的书籍,如科普类、史地类等等,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而不是只为学好语文而阅读。总之,教师应通过指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有一定的数量与质量,避免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就是把阅读的选择、阅读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
1、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目录学知识
目录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从中可以懂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读什么书,怎样查找资料等等。可以把学生带到图书馆,向他们介绍有哪几种目录卡片、怎样使用目录卡片等等,并作具体示范,然后进行参观,让学生懂得查找目录的方法,也熟悉了图书馆的藏书情况。 2、指导学生做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阅读不做笔记,犹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时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手脑并用,把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材料随时记下,日积月累,就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增强记忆,积累知识。知识积累多了,就成了学问。做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就能提高。此外,它还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阅读笔记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摘记:根据自己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摘抄下来。
②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这种方法能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③写心得体会: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掩卷深思,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对文章中的教育意义加以分析,谈自己的感受、启发或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④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成提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
⑤列表法:这种方法可避免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⑥批注法:当自己读到感受最深处,就在书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语或批注,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收获。当然这样做只适用于属于自己的书。
3、精读与博览结合
对于那些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篇章和亟待掌握的知识以及自己喜欢的内容,则要精读细读。有的文章可只对部分内容进行精读。对带着问题阅读或阅读时发现问题的文章,不仅要深入细致、咬文嚼字地进行阅读,而且要反复琢磨研究,直至解决问题。博览是略读或泛读,也就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篇幅和内容,用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新动向。博览主要采用“不求甚解”、“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读书方法。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就窄;只博览不精读,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精读是为了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是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阅读。博览是博采广蓄,是为了扩大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4、利用网络开展课外阅读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和资源库,各种相关知识都以链接的方式联系起来,网络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呈现阅读材料,同一主题可以有多种选择,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
5、指导学生了解其他阅读方法
如美国依阿华大学创造的“SQ3R”阅读法,就是按照浏览(survey)、发问(question)、阅读(read)、复述(recite)、复习(review)这5个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又如近年来推崇的“新概念阅读”、“研究性阅读”以及结构式阅读法、比较阅读法、追踪阅读法、质疑阅读法等等。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重视阅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他们体味丰富的人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优秀的人格,使之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组织编写.图书馆导读工作[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2 田晓娜主编.中国学校图书馆(室)工作实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3 麦美利.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我见[A].广州教育学会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
4 臧剑斌.浅析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心理及其特点[DB/OL].http://www.xfanwen.org/ja/
yw/yd/zw/65350.html.
5 朱华贤.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其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7).
6 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N].中国教育报,
7 营养全面的课外阅读大餐[N].中华读书报,
8余俊.课外快速阅读八法[DB/OL].http://www.yuwen15.com/lwjc/ShowArticle.asp?
ArticleID=2921.
9 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0吕静.”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模式设计——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8/lv-jing.htm.
郭珊丽 女,安溪铭选中学图书馆副馆长,馆员。
(收稿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