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功利性阅读

2010-03-09 01:22     字号:

张亚军(贵州大学图书馆  贵阳  550025

 

  摘  针对社会阅读中的功利性阅读,说明功利性阅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成为阅读的主流。

  关键词 功利性 阅读

 

  近几年来,社会不少有识之士对社会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阅读加以谴责,给予否定。如认为功利性阅读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被亵渎;[1]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2]难道功利性阅读的负面效应真的这么大,以至于人们不屑一顾吗?回答是否定的。

1 功利性阅读是客观存在的

所谓功利性阅读,是指因为工作需要或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3]换句话说,功利性阅读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行为为准则的阅读,如为了升学而阅读,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找工作而阅读,为了晋升而阅读,为了赚钱而阅读,等等。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功利性阅读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为功名不读书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国人。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学而优则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诗句的流传,无一不是功利性阅读的真实写照,并且作为一种阅读现象普遍存在。

  时至今日,由于应试教育的轻视,本该在中小学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课外阅读受到排挤,学生、家长、社会甚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看的依然是升学率。虽然人们对课外阅读是认可的,学生也很喜欢,却是无暇顾及,因为学生课业负担重,成天埋头于课本和作业中,哪有时间阅读与升学无关的课外书呢?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语言课程标准规定,每个学生在9年时间课外阅读量为400万字,倘若每本书以10万字计算,9年读书40本,每年平均尚不足5本。

  而在大学生中,除专业课外,阅读更重眼前利益,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课外阅读花费时间最多的是英语读物。在大学校园,时常能听到同学们这样的问话:忙什么?忙“读书”,忙过级,忙考证。多拿一本证书,就多一条就业出路;多拿一本证书,就多一个就业机会。在社会要求实用型人才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为就业生存而努力奋斗。为了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必须大量阅读一些实用的书籍来武装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或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当代我国的图书出版也全力迎合功利性阅读的需求。在大大小小的书店,教科书、考试过级辅导用书、技能入门提高用书、习题集等等往往占据了最显著的位置和最大的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出版教材教辅的主要是37家教育出版社和11家师范大学出版社,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和相对丰厚的利润,几乎没有任何出版社愿意坐失良机,结果参与到教材教辅出版发行行列的各类型出版社多达400余家。浩浩荡荡的出版队伍参与的结果是,教材教辅在图书出版产值中的比重超过50%,其中教辅所占比重大于教材,利润率更是大大高于出版业平均利润率,达20%[4]

2 图书馆所做的工作

  尽管我们承认功利性阅读是社会化进程的必然,是人们所需要的,应当予以尊重和包容,然而又不能使其成为社会阅读的主流。毕竟从本质上来讲,读书是一种体悟生命、感受文化魅力、涵养内在精神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习惯和需要。而且图书馆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宗旨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9971月,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部委共同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

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举措。2003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

  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承办的大型群众性公益活动——“倡导全民读书、共建书香中国”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广场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宣传“世界读书日”。从此,“世界读书日”和“全民读书月”成为我国两项标志性的阅读推广活动。

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中宣部等11家部委联合公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倡导在每年的4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公益活动,并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协调方案。

  为使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进行,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了全国文化界、出版界、图书馆界和媒体的有识之士,于2006423日在广东东莞正式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6个分委员会组成:专家委员会、阅读文化研究委员会、推荐书目委员会、家庭藏书读书委员会、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媒体与社会阅读委员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3年来,已分别在深圳、东莞召开了两届全民阅读论坛,并于2009年在苏州图书馆创办了一份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沟通图书馆界与阅读界、书业界的公益性内部交流杂志《今日阅读》,每年编发4期。

  列举以上事例,无非是想借此说明,图书馆作为社会阅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支持所有具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图书馆一直承担着提供阅读场所、推荐优秀阅读素材、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向全社会宣传推广书香文化的社会职能。

  基于图书馆致力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阅读品味,构建全民阅读的学习型社会,笔者以为,眼下图书馆可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2.1 编制导读书目

  导读书目是图书馆揭示文献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图书馆根据馆藏文献资源和读者需要而编制的专业或专题推荐书目,目的在于帮助读者选择所要阅读的图书,推荐应该要阅读的图书,节省读者的时间。

  编制导读书目既要求足够的阅读量,又要能符合读者的口味,还要选择读者愿意接受的适宜方法,这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讲是困难的。因此,各图书馆可不拘泥于形式,立足馆藏编制本馆的导读书目,内容包括专业新书、专题推荐、工具书、外文书、各种参考书目、书评文章等,也可以从新到馆的书刊中挑选优秀的、有价值的书刊向读者宣传推介。在编制导读书目中,除了本馆的采访人员和学科馆员以外,图书馆还应借助于当地各学科的专家对图书馆公益事业的热忱开展工作,让专家参与到导读书目的编制中来,为读者推荐最新、最有价值的导读书目。

  另外,为拓展图书馆导读服务空间,提高导读服务层次,创新导读服务手段,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将编制的导读书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到本馆网页上,实现电子版和网络在线提供,使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导读书目内容和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

2.2 引导经典阅读

  为什么要引导经典阅读?因为经典是经过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恒久不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权威性著作。阅读经典,不仅仅是对经典的保存和传承,更是生命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传承。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并且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多阅读经典,会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有人说,经典抽象难懂,人们愿意读吗?这就要看如何引导。重庆出版集团推出一套每月一辑的丛书《读点经典》,每辑小32开,正文仅86页,几万字,却都是古今中外名篇,包含了经典语录、散文、诗词等。该书的出版,不仅在党政干部中备受好评,更受到了普通市民的欢迎。从20091月上市至今,《读点经典》已经发行了440万册,而且从第3辑开始,《读点经典》就登上了重庆书城销售排行榜榜首。如今的重庆,从机关到学校再到普通市民,处处可闻经典诵读声。[5]

  鉴于经典相对难读,读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状况,图书馆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经典阅读讲座,帮助读者理解,提高阅读兴趣。如贵州大学图书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展的传统文化读书系列讲座就非常好,主讲人除校内的学者教授外,还包括校外的文化名流。不同的讲座引发了不同的思想撞击,开启求知若渴的大学生心灵之窗,也激发了民族情、爱国心。每当有讲座的夜晚,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站满了听众,其场面之热烈,令人难忘。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认为,这个开放式的传统文化读书系列讲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堂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良好基础。省内多家新闻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多次报道,促使讲座影响更加广泛。

3 结语

  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极其私人化的文化活动,它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承担也承担不了过多的责任,也不应该附加太多的意义,而应回到它的本身。从这个角度讲,功利性阅读并非坏事。只是,作为图书馆,除了客观看待功利性阅读外,更要引导人们在功利性阅读基础上为提高修养、提升理念、完善人格、净化心灵而阅读,为自身全面发展而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学平.功利性读书的文化报复[J].图书馆建设,2004(5).

2吴越人.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N].中华读书报,2007-04-23.

3李东来.书香社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4郝振省.2004-200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5杨晓芳.重庆掀起全民读经典春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4-10.

张亚军  贵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 (收稿日期:2009-06-08。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