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渐变中的图书馆服务

2010-03-09 01:24     字号:

郑君平(晋江市图书馆 福建 362200

 

  摘  通过对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历史演变过程的回顾,并对两种阅读方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指出我国图书馆的服务方向。

  关键词 传统阅读 数字化阅读 渐变 图书馆服务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每年的4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以纪念同在这一天辞世的文坛巨匠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全世界爱好读书的人们从此有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人类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人的智慧因书本而遗世,时代的文明因阅读而传承。阅读使得那些亘古的智慧得以挖掘、传承并发扬光大。延续数千年的阅读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已经在发生渐变,作为承载着人们很多阅读期望的图书馆今后应如何发展?

  一、阅读方式的嬗变过程

  一般情况下,界定阅读的方式通常以阅读所借助的载体来区分。以纸质为载体的阅读是传统阅读,而借助网络、电子书、手机等各种便利的电子媒介的阅读,则统称为数字化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从公元前25世纪人类在陶器上镌刻符号开始,阅读成为一种具象的行为;公元前16世纪的甲骨文,表明阅读由符号转化为文字。而后,商代的青铜器铭文,春秋的简策、锦帛,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伴随着阅读源远流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老子创立的图书馆让人们找到公共阅读的去处。当然,那个时候的图书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阅读阵地。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使阅读更加便利。在传统的阅读世界里,“书香弥漫”成为阅读者心中的美景。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世界上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阅读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74年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屏幕阅读方式的萌芽,1995年因特网的确立则标志着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鼠标轻点,全世界的图书馆尽收眼底,所需信息瞬间展现,时空不再成为阅读的局限,传统阅读遭到挑战,数字阅读迅速发展。埋首于字里行间的阅读者渐渐抬头凝望电脑屏幕,翻动纸张的纤纤细指开始留连于键盘鼠标,数字化阅读成为既时尚又便捷的阅读方式。如今,时间已走到21世纪,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现状究竟如何?

  二、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博弈

  《环球时报》与环球网曾在2008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就国民阅读问题进行网上调查。有55-16%的网友认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近10年来持续走低,以纸质图书为媒介的传统阅读行为每况愈下。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书价高,二是工作忙没时间,三是网络等数字阅读方式更方便,四是缺少高质量图书。从这一调查中,我们看到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渐变。网络、PSP、大屏MP4、电子书、彩色电纸书、手机等各种便利的电子媒介大量出现,阅读不再受到时空限制。传统阅读的局限性在数字化阅读的挑战下相形见绌,那么过去的那种持书夜读、上书店淘书或到图书馆里当书虫的时代是否已成昨日黄花?

  在环球网接下来的调查中,我们还看到另外一种情形:在有2009名网友参与的“您现在获得书籍的主要来源是什么”问卷调查中,回答“去书店购买”的占43%,“去图书馆借书”的占2-6%,“通过网络购买”的占18%,“向亲戚朋友和同事借阅”的占13%。这一组数字说明,尽管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现代科技面前出现捉襟见肘的窘态,但纸质书仍然是不少读者的选择,作为传统阅读的主要阵地——书店与图书馆,仍然是读者满足阅读需要的主要去处。购书除了满足阅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附带因素,即满足藏书的需要;而到图书馆借阅,除了书籍选择的空间大,更主要的是图书馆推行的免费借阅。上述调查中购书与逛图书馆的人数占了69%,说明风行于网络的数字化阅读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仍然需要书店与图书馆这两处一购一借的阵地。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调查中还有13%的人会去“向亲戚朋友和同事借阅”。

  古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以书赠人,以书会友,以书相借,人际交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籍往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综上所述,传统阅读方式依然颇受青睐,传统阅读阵地依然存在,并且在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两种阅读方式的比较

   有人说,阅读无纸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习惯读到兴起时拿笔做标记、写批语。也有人说,读纸质图书最大的不便就是看到喜欢的章节,除了拿纸抄下来,就只有记在头脑中了。前者涉及到个体的阅读习惯,后者却点出了读书的应用问题。应该说,两者都言之凿凿。现在,我们以承载着传统阅读的图书馆以及代表着数字化阅读的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例,来比较这两种阅读方式。

  1、从阅读的深度来看,传统阅读的优势显著

  传统阅读的阵地通常是图书馆,而传统图书馆以收藏纸质文献信息为主, 收集、加工、管理这些文献资源,以供读者借阅,这一职能决定了其对读者所提供的服务围绕着藏书与馆舍展开。纸质载体历史悠久,文献信息来源固定,并且通过分类和整序,可以世代相传,适合深度阅读与休闲阅读。正如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翁贝托·艾柯所说:“到目前为止,书还是最经济、最灵活、最方便的信息传输方式,而且花费非常低廉,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经完善,就像镰子、刀子、勺子或者剪子一样。”而数字阅读往往是在不停地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界面,快餐式的阅读,虽然方便,但大多停留在泛读或者浅读上。再则,并非所有文献资料都适合数字化,有的在数字化后明显失真,无法保持原汁原味,如绘画、书法等。因此,虽然数字阅读扩展了知识信息的来源,但在知识的深度与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不适合于钻研学问,一定程度上还会弱化思维能力。因此,真正学知识做学问都必须从查阅大量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在这一方面,纸质图书的作用是其他媒介替代不了的。

  2、从阅读广度看,数字化阅读获取的信息量大

   传统阅读中对知识的存储依赖于记忆与誊写,但因纸质载体占用空间大,信息存储量小,检索速度慢,查全率偏低,收藏和整序也比较繁琐,既给阅读带来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阅读面的狭窄。而数字化阅读中所借助的信息载体因其容量大、体积小,既存储自如,又节省了大量空间。另外一方面,从保存的角度来说,绝版的纸质图书保存日渐成为高成本高付出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而文献信息数字化既利于推广阅读,又能实现永久保存,在保护珍本、善本古籍方面作用显著。再则,数字化阅读因其所借助的媒介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强大的检索功能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文献的效率。

3、从阅读习惯看,传统阅读更贴近人们的心理

  中国有3000多年的出版历史,人们对纸质书籍具有浓厚而特殊的感情,阅读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与理念。无论是淡雅的装帧,还是轻翻纸张的声音,以及书页间淡淡的墨香,都让阅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抚纸书的阅读中,最能够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阅读者更容易与著说立说者进行无声的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另外一方面,轻盈的纸质图书符合人们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性,随手翻阅,阅后随放,简便易带,老少咸宜,这是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文本所无法做到的。数字化阅读因其载体屏幕具有的冰冷共性而难以与阅读者“肌肤相亲”,文化意味浅显,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与著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可能。

4、从阅读成本来看,数字化阅读更节省

   纸质书往往是“一版定终身”,一旦成书,即便发现错误,也只能等再版时予以修正,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尽善尽美的“遗憾艺术”。纸质图书的不可更改和以版论成本的特点,决定了其阅读的成本高于缩微品、磁性材料、数字光盘、芯片等新型电子文献载体。相形之下,数字化阅读所依赖的载体可随意更改,任何电子读物无论是版式或图文,只要需要都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正,这一点对纸质图书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就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电子阅读载体与电子文本来看,价格还是偏高,有点曲高和寡,平民化价格的到来尚待时日。

  另外,人们不会因阅读而阅读,往往从阅读延伸到生活的层面上来。比如人际交往中礼尚往来的馈赠,赠送纸书更体现品位,更富有个性,更让人珍惜,也更适合传统阅读文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又可以满足藏书的需要。而冰冷的电子载体,因其共性的面孔及淘汰率高而不为大多数人青睐。

  虽然数字化阅读拓展了阅读的空间,但它不是颠覆,更不是取代。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各有优势,互不矛盾。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挑战,但也要看到二者之间相融共赢的可能。有一句流行语说:“上帝已改变了约会地点,我们不能在老地方等待。”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渐变,作为为阅读提供最主要阵地的图书馆,目前最需要探讨的是该以什么样的服务来应对。

四、阅读方式渐变中的图书馆服务

  人类文明传承于阅读,更兴盛于阅读。阅读既是个体的渴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人们阅读方式的渐变既赋予图书馆新的职能,同时也对图书馆的定位提出了新命题。从最早的府、阁、观、院式的藏书楼到如今开放式的现代图书馆,图书馆为阅读提供的服务外延愈来愈广阔,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渐渐演化为如何使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利用更方便、更快捷,充分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的服务应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呢?

1、开放与融合的服务

  面对数字化阅读对图书馆的挑战,图书馆服务应实现更大限度的开放与融合。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中,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包括图像、文本、语言、音像、影像、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以及其他诸如金石、器皿、字画等任何资源类型、技术、模式、载体,在图书馆都应该有一席之地与用武之处,都应该具有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的可能。这里首先体现的是各类资源的整合,其次是资源服务的开放,图书馆尽可能采用开放资源进行服务,包括开放内容和开放软件等。充分整合各类开放资源,并利用自己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发展事业,不拘泥于“图书“二字,不在概念的泥淖里纠缠,更不要因某些方面的利益而牺牲读者的利益。这是图书馆面对阅读方式多样性挑战最根本的服务理念。

2、主动的双向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图书馆因读者而存在。因此,读者原有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图书馆服务也应随之改变,而不应维护图书馆固有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应该变定点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的双向的服务,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读者需求为工作轴心,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要敢于走出馆门,打破馆舍限制,寻找与挖掘更有效的服务方式。诸如为读者提供社区服务、推荐书目、专题咨询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图书馆拥有更多的功能,让读者更简便地获得更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达到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当然,这需要图书馆员具有注重读者反馈的意识,不断评估并改进服务方式方法。

3、隐性读者的服务

   过去图书馆的服务习惯于集中在已有的读者身上,习惯于给众多读者提供同样的服务,重视已有读者而忽略了隐性读者,安于现状而不思变革。这导致图书馆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利用。但是要想满足已有读者与隐性读者的需求并不容易,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图书馆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读者的需要。目前一些图书馆正在尝试根据读者需求构建馆藏,并开展馆际互借和同城各馆通借通还,这将较好地满足那些习惯于传统阅读的人的需求。

4、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全方位服务指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不断调整自己,能够多方面地向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并保证消除使用图书馆的任何障碍。它包括专业服务与个性服务、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位,与资源提供商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服务。从网上书店的按需订购到馆际互借,再到与不同系统图书馆共享资源,从送书上门服务到电子文献资源的个性定制服务,实现阅读最大化。对于图书馆而言,无论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都不应将之对立或割裂开来。〖JP2〗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时,图书馆更应建设、保存好文献资源,兼容并蓄,让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图书馆里都能得到尊重与实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阅读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图书馆承载着“知识的撷取与传递”的任务,以服务广大读者特别是弱势读者,谋求社会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人类的阅读历来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伴随,从辩证的角度看,变化势在必然而且顺理成章。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曾说:“如果图书馆只是把目光放在印刷型资源的话,那么图书馆就不能再叫做知识中心了,因为在现代社会很多东西一开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今天,数字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难道我们还要错过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富的智慧与财产吗?”我们既不能拒绝数字化阅读,更不能废弃传统阅读,因为这是一个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存的时代。

  无论是驻留于纸质上的传统阅读,还是痴迷于网络、手机等载体的数字化阅读,现代图书馆都应该为读者不断产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服务。任何服务只要能够给读者以帮助,得到读者的认可,就是成功的图书馆服务。唯有如此,我们的图书馆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公众阅读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李东来.城市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 ()劳拉·凯恩.图书馆这一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 万群华.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与资源共享[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郑君平 晋江市图书馆馆长,中学一级教师。

 (收稿日期:2009-08-13。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