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莆田市“新农村流动书库”的实践与思考

2010-08-24 03:08     字号:

吴健希(莆田市图书馆 福建 351100

 

  调查并分析莆田市开展“新农村流动书库”活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农村流动书库”的建议

关键词 莆田市 新农村流动书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莆田市为落实市委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个目标”,解决目前农村文化站图书数量少、更新难的问题,盘活民间闲置藏书,实行以市图书馆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建“新农村流动书库”。利用这一载体来向社会筹集图书,开展农村流通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本文就这一活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1 莆田市创建“新农村流动书库”概况

莆田市于20064月开始,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与宣传部门联合发文,发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与个人以及社会各界,通过捐赠图书和捐款购书方式,作为“新农村流动书库”的主要藏书来源;由市图书馆组建“新农村流动书库”,在全市首批建立的20个农村流通点有序流动。这一方式变固定藏书为流动书库,变“死”书为“活”书,实现了资源共享。

1.1 创建“新农村流动书库”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举措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人都能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公共图书馆在实现这个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做好传统的阵地服务工作,而且要搞好延伸服务,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送到农村基层,为广大农村读者服务。为此必须有丰富的藏书资源作为保障,而莆田市目前公共财政财力有限,市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仅15万元,总藏量不足13万册。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我市提出的“新农村流动书库”这一服务农村的新模式,就是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一项新举措。

1.2 创建“新农村流动书库”的具体做法

1.2.1政府主导制订捐赠方案和措施。在这一活动中,莆田市文化和宣传部门出台文件,下发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遵照执行。方案规定:莆田市图书馆负责受赠、造册登记、盖捐赠章、分类编目、加工整理和流动送书;在市图书馆二楼设立窗口,方便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定期在莆田市新闻网站、莆田市图书馆网站、市图书馆大厅公布各单位和个人的捐书情况;奖励条款包括:捐书500本以上可由捐赠者自己指定图书流通村;捐书50本以上到市图书馆办理借书卡免收工本费等;在全市选择20家基础好的农村图书馆(室)作为第一批“新农村流动书库”服务点,以后视捐赠图书情况逐步在所有农村图书馆(室)推开; “新农村流动书库”包括市图书馆的中心调配库和设在各县区的村级“春风文化中心”流动图书室的藏书。

1.2.2领导重视和发动是关键。我市分管文教的张丽冰副市长首先倡议且率先垂范,亲自出席市里捐赠图书启动仪式,并带头捐献图书368册、期刊2521册,另有电子读物19件。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各机关单位纷纷为“新农村流动书库”建设添砖加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及办公室送来一捆捆书刊,党群、宣教、政法、经贸、计委、建设等部门和驻莆部队301高炮团等随之跟进。启动仪式当天,莆田市图书馆就收到单位和个人捐献的图书 14849 册、期刊 27776册、电子读物 219 件,仅莆田市实验小学就捐图书1920册、期刊 2138 册。莆田市人民银行还捐款1万元,由市图书馆代购农村实用图书。

随后,捐书热不断扩散,众多省作协作家、剧作家、红学家、研究馆员、区政协委员等为流动书库送来或寄来自己的专著。市文明办陈主任捐图书190多册,秀屿区原宣传部副部长捐出自己的著作和藏书312多册,市文博研究员柯女士捐出珍藏多年的莆田地方文献资料300多册。原莆田市委书记袁锦贵在调任履新前,也捐出质量较高的各类图书300多册,内容涉及文史、政治、经济、名家专著等。目前“新农村流动书库”的藏书仍在不断增加中。

到目前为止,投入到“新农村流动书库”服务的图书已达 23299 册,其中馆藏调剂2000多册,购置各类新书1500种、5000册。莆田市图书馆通过对各个流通点的需求动态调查,除利用市人行1万元捐款外,还投入4万元专款,专门选购了5000多册农村适用科技图书,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实用科技图书的需求。

1.3农民群众和青少年阅读需求是内在动力

早在2004年,莆田市图书馆就开始尝试为农村基层服务。首先与仙游县盖尾镇杉昌教育基金会共建杉昌图书馆协作分馆,由市图书馆每次提供1000多册图书,每季度轮换一次。杉昌图书馆虽为民办,租借民房作为馆舍,但办得有声有色,且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连寺庙和尚都捐出5000元钱购书。加上省图书馆提供2000多册图书和仙游县图书馆提供1000多册图书,以及基金会多渠道筹集的图书,总共有3万多册。摆了3大间阅览室、十几个书架,类别涉及文学艺术、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还专聘了图书管理员,实行分类排架、借阅登记。由于图书实行轮换流动,读者有新鲜感,因此深受欢迎,每逢节假日,大批农民读者和学生前来读书看报或查找资料,最多的一天接待读者达150多人。杉昌图书馆的成功实践,为“新农村流动书库”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20065月莆田市“新农村流动书库”流通启动仪式在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举行,张丽冰副市长和市、区文化部门及镇主要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龙山村“春风文化中心”图书室有两大间阅览室,添置了崭新的书橱及阅览桌椅,原有1000多册藏书再加上流动书库1000多册图书和1000多册期刊,不仅吸引了众多村民,还吸引了许多中小学生和附近荔园工业园区的外来工前来借阅。像这样的流动书库服务点现已发展到30个,分布在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湄洲岛等地,还有边防派出所、市福利院等。至今市图书馆共为各流通点轮换图书108批次,交换图书23万多册次,读者借阅量达28万人次。

1.4 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制定管理制度

我市首批20个流动书库服务点均选择基础较好的“春风宣传文化中心”,场所大多利用宫庙厢房、村委会、民房或学校,依托宫庙董事会、村老人协会等村民组织管理,管理人员大多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少数为村文化协管员兼任。这些“春风文化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有一定的藏书,多的1000多册,少的300多册,订有几份报刊,向村民开放较为正常。为了管理好社会捐赠和市图书馆调剂的流动图书,市文化部门特地制定了《新农村流动书库管理制度》,由市图书馆负责业务辅导。流动书库均由所在村自配图书管理员,并经“新农村流动书库服务点管理员业务培训班”培训。还要求各流动书库的阅览室面积应在6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书架或书橱、阅览桌椅等,流动图书及时按类归架,实行免费借阅。

2 “新农村流动书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藏书偏少,品种单一,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书库藏书大部分来源于捐赠,而捐赠缺乏持续性,大部分机关单位和个人捐出图书后很少再次捐赠,至使藏书总量偏少,总共 51682 册,配置给30个服务点,每个点不到2000 册。且书少刊多,品种单一,大部分为政治、经济、文史等门类,有的书内容陈旧过时,利用价值低,农村实用的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法律法规、科普等门类的书为数极少。

2.2 设施简陋

30个服务点中,除了部队和市福利院设施较完备外,其他27个点中,阅览室面积达到100平方米的仅有6个,大部分面积仅有40-50平方米,书架、书橱、阅览桌椅数量少且破旧。

2.3 管理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各流通点图书管理人员少数是专职配备,大部分是兼职,且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兼职管理人员其本职工作已相当繁重,无法保证图书阅览室天天开放。

2.4 未配备流动图书车,影响流动书库轮换图书

由于经费困难,多年来莆田市图书馆一直未配备流动图书车,同时市财政拨给图书馆的经费中未安排专项交通费,图书馆送书下乡雇用车辆受到经费限制,制约了流动书库轮换图书的正常开展。

3 “新农村流动书库”发展思考

我市“新农村流动书库”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图书馆及各流动服务点的文献信息服务手段还很落后,设施较为简陋,文献资源总量偏少,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处于空白,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村工作的5个重要决议,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结合我市的实际,笔者认为加快“新农村流动书库”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大投入,改善“新农村流动书库”服务点的办馆设施

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相关部门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村级文化设施,其中包括宽敞明亮的图书室,配备书架、书橱、桌椅等设备,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有条件的服务点要添置电脑和视频播放设备,接入宽带网,建立电子阅览室,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接轨,实现信息查询和知识获取的多样化。

3.2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政府文化、宣传等部门应继续完善政策措施,规定每年读书日、读书月或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中的特定一天为全市机关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书、捐款日,逐步形成常态化,与民政部门实行的“一日捐”一样,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市图书馆可在市政府广场设立捐赠图书收集点,接受社会捐赠。同时市财政应加大经费投入,安排专款增加图书馆购书费(包括数据库资源建设经费),由市图书馆统一采选、分编,实现网上书目查询与借还的自动化管理。市图书馆也应加大数据库资源建设力度,包括购买实用的全文数据库,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通过市级共享工程支中心和互联网,与各个“新农村流动书库”服务点相联结,利用网络远程访问系统,随时随地访问、利用众多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

3.3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建设“新农村流动书库

  “新农村流动书库”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当前,可利用文化扶贫、文化下乡、城乡“结对子”、企业联办、民间集资等方式,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图书馆,充实藏书资源。还可利用农村文化中心户这个平台,把“新农村流动书库”的服务点延伸到文化中心户,特别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民间个人图书馆(室)。如仙游县枫亭镇的高秋林个人图书室有1万多册图书,每天都吸引众多村民前来看报借书。“新农村流动书库”的加入,将使其文献资源更加丰富,吸引更多的读者。

总之,我市开展的“新农村流动书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图书馆(室)藏书少、更新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只要我们群策群力,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必将会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促进农村图书馆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香.浅谈如何建设乡村图书馆[J].晋图学刊,2008(4).

2 倪怡中.简议乡镇图书馆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2).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