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之我见

2010-08-19 11:17     字号:

 

陈体真(南安市图书馆 福建 352300

 

  在网络飞速发展和非纸质图书的冲击下,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到馆读者越来越少,公众阅读率持续走低。公共图书馆只能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来寻求出路、谋求发展,巩固社会文化阵地。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服务创新

 

当今社会,在网络飞速发展和非纸质图书的冲击下,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到馆读者越来越少,公众阅读率持续走低。由于自身经费、设备条件的限制,公共图书馆只能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来寻求出路、谋求发展,巩固社会文化阵地。笔者认为,新时期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服务创新:

一、主动出击,为弱势群体服务

在我国,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文化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的人群,如农民工、经济贫困者、地理环境处于弱势者(如广大农村人口)、少数民族、身体残障者、因故被限制活动自由者(如住院病人和服刑人员)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在1.4亿-1.8亿左右。弱势群体一般来说经济上也相对贫穷,所处环境信息较闭塞,社会地位比较低微,这些客观条件大大限制了他们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国际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一般都是向信息弱势人群倾斜。

我国公共图书馆也越来越重视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并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工作的成效并不明显,在服务上仍停留于被动服务,主要做法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借阅优惠、办证优惠等。这些政策只是对到馆的读者有利,属于“守株待兔”型。近年来,全国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社区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和人员编制不足,只能在政府的牵头下,与其他部门配合开展创建工作,并没有把服务弱势群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于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经济条件好的人可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逐渐远离了图书馆,因此,弱势群体会成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应当把为弱势群体服务列入工作重点,并制订工作目标,作为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一项指标。

二、牵头组织,集中社会图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社会图书资源是指藏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家庭等的文献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书、购书,民间闲置的书刊资源数量十分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南安市的新华书店2007年共售书250万册(不含中小学课本),2008年售书300万册。

为充分利用社会闲置图书资源,国外十分流行“图书漂流”。它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读完不用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需要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需要的人阅读。在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也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但是,实践中图书流失率很高,且随意性大,不便管理,很难真正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无法及时采购热门图书,往往是等两三年后才买打折的过时书,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且馆藏文学类图书居多,而专业性强的科技图书为数甚少,不少都是上世纪出版的,其中许多内容早已过时,尤其是医学、法律、建筑、机械、计算机等学科。相反,社会大众每年的购书量都相当可观,但这些图书在购书者看完后大多就被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在图书捐赠与“图书漂流”之间探索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发动社会公众捐书,将这些图书资源加工分编,充实图书馆藏书;同时向捐书者发放“捐书借阅证”,捐书者(包括家人)持证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各类图书。这样做比“图书漂流更能提高图书利用率。

三、加强合作,开展馆际间的横向合作

目前各级图书馆之间开展的合作,大多是纵向合作,也就是同一系统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现实中,不同部门、行业的图书馆(室),其文献的收集和管理缺乏地区范围内的统一规划,各自为政,缺少合作。为此,馆际合作应当更加广泛地开展,包括同一地区不同部门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就是横向合作。

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专业性强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图书远远不如大专院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而各部门、行业的图书资料一般仅供单位内部人员利用,单位之外的读者只能望洋兴叹,笔者在写法律专业毕业论文时就遇到这种尴尬。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更应该与当地不同部门的图书馆开展协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四、深入发掘,积极开发二、三次文献

随着文献资源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全文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投入使用,使二次文献的编辑、利用走过了它辉煌的历史。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开发二次文献的现实意义,不能放弃开发二次文献。当代二次文献经历了由纸介质、磁介质到网络传输的过程,而电子版、网络版文献相对于印刷型文献更具有检索方便快捷的优点,也更适合二次文献服务的性质和特点。

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一般读者较少利用馆藏族谱和地方文献,而真正需要它们的读者往往因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基层公共图书馆大都只强调收集,而忽视这部分文献的开发利用,不少图书馆工作者对这些文献的内容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应有的作用。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建设项目、旅游开发项目、地方产业振兴等来开发二、三次文献,把那些鲜为人知又有很高价值的信息知识开发出来供读者利用,供领导决策和企业发展参考。

五、打破传统,大力开展期刊外借服务

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紧张,每年新购图书的质与量都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相对而言,期刊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图书馆读者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冲着期刊来图书馆的。但是不少图书馆实行的期刊借阅管理办法无法满足读者对期刊的需求,因为大多数读者只有业余时间才有空来图书馆看书,而图书馆的开馆时间大部分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上班、上学时间,全天开放也不超过10小时,尤其是离图书馆远的读者和行动不便的读者不可能常来图书馆阅览期刊。因此,图书馆应突破传统的期刊只限馆内阅览的模式,大力开展期刊外借服务。这样既可扩大外借书源,方便读者,又提高了期刊利用率,增加图书流通册次与人次。例如山东莒南县图书馆,几年来已发展期刊外借读者800多人,日均外借期刊人次、册次大幅增加,占全馆外借人数的45%

开展期刊外借服务的重点是要编制期刊外借目录,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规定最新的两期期刊不能外借,只能在阅览室阅览;当期刊下架后即可转入外借,不一定要隔年,可以一季或半年,目的在于更早地投入外借流通;读者凭外借证一次可借3本,借期为7天,不续借。总之,期刊外借制度要体现“短、快、严”,即借阅期限短,保证流通周转快,严格管理,保证期刊外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袁秀孙.论图书馆服务向弱势群体倾斜[J].图书馆建设,2006(6).

2 黄群莲.集聚社会书刊资源 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浦江县"我为新农村建设献图书"活动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8(8).

3 张振. "图书公社"——高校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形式[J].新世纪图书馆,2008(3).

4 袁子英.图书馆人对"图书漂流”"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

5 刘明.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与开发之我见[J].攀登,2008(4).

6 周邦兰,张继红.浅谈期刊外借服务及管理办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