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流通、社会动态需求与图书馆对策

2011-03-30 02:16     字号:

 

郑建英(古田县图书馆 福建 352200

 

  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焦点、热点,我们也可以由此了解社会动态,并据此来统筹安排采购文献资料,合理分配文献比例,做到既不浪费资金,又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 文献资料  流通 社会动态 对策

 

公共图书馆最大的资源即馆藏信息,馆藏信息包括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等文献资料。所谓文献,即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3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1而图书馆是承担着知识和信息的组织、管理、加工和交流利用的社会机构。当然,并非所有的图书馆文献资料都参与流通,古籍善本作为镇馆之宝,多为收藏,而报纸和部分地方文献也只局限于阅览而不外借,真正参与流通的是一些图书、期刊和部分音像资料。这里主要就后者的流通统计看社会动态,推测社会热点,并探求解决文献资料供需矛盾的途径。

1 流通中的文献资料主要特点及原因探析

1.1 文献资料优势互补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多姿多彩的信息时代。在众多文献资料中,报纸时效性最强,杂志次之,图书最弱。据统计,人们广泛利用的各类型文献中,大约80%的信息来源于报纸与杂志,它们已成为图书馆馆藏中最活跃的文献因素。而图书的优点在于类目多,每册(套)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构建体系。文献资料各有优点,在流通过程中形成互补关系。图书馆每月进行书刊流通统计时,不难发现各类图书流通频率与人们对社会关注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流通中各类文献资料呈阶段性变化

通常情况下,各馆流通中的图书,文学(I)类图书始终占排行榜榜首,其次是历史地理(K)类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医药卫生(R)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类、工业技术(T)类,而马列毛邓(A)类、哲学宗教(B)类、政治法律(D)类、军事(E)类、经济(F)类及一些自然科学类相对冷门。以下是笔者随机抽取的古田县图书馆20008月和20088月的部分类别图书流通统计。

1:古田县图书馆20008月部分类别图书流通统计

分类

A

B

C

D

F

G

I

K

R

T

借出(册)

2

4

2

5

6

26

103

35

18

11

还回(册)

5

2

1

2

3

23

92

31

23

8

预约(册)

0

0

0

0

0

0

0

0

0

0

续借(册)

2

1

0

0

0

7

18

10

4

0

合计(册)

9

7

3

7

9

49

213

76

45

19

2:古田县图书馆20088月部分类别图书流通统计

分类

A

B

C

D

F

G

I

K

R

T

借出()

8

27

5

13

20

45

186

77

59

25

还回(册)

6

19

4

10

15

39

175

69

48

18

预约(册)

0

0

0

0

8

0

0

0

0

0

续借(册)

2

5

0

2

10

3

21

10

5

6

合计(册)

16

51

9

25

53

87

382

156

112

49

从表1和表2古田县图书馆的同类书流通量对比中,我们发现:哲学宗教类、经济类、医药卫生类、工业技术类图书外借数量有显著的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哲学宗教类,2008年是2000年的7倍多;其次是经济类,近6倍。其他类图书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幅度不大。在读者借阅历史中,哲学宗教类的图书,如《论语》、《老子》、《庄子》等哲人智慧丛书,流通次数最多,由原先的无人问津到成为哲学类书籍中的领头羊;经济类图书中,有关股票书籍使用频率最高,有时出现馆藏内有限的股票书籍供不应求的局面;医药卫生类书籍中,饮食方面图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电脑、美容护肤方面的书籍也受到人们的青睐,反映在工业技术类中计算机技术和生活服务技术类书籍有大量需求。图书借阅数据真实地反映了读者的借阅情况,从图书流通统计表可以看出读者对馆藏文献的不同阅读需要。

1.3 流通中的文献资料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

21世纪人们关注的话题趋向多元化,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但三农、医改、房价、就业、教育、反腐倡廉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人们把目光聚焦全球,关心股票的涨跌、就业的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流通文献阶段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CCTV10收视率排名第一的是《百家讲坛》,2该栏目使国学从经典变成时尚,由深奥变得通俗,大大激发了大众读者对阅读经典的热情。几年前,图书馆的国学书架上还布满厚厚的灰尘,而现在却被借一空。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于丹把《论语》的精华论述到极致,从那时起,有关《论语》的思想评注在流通图书中走俏;易中天深入浅出的品评三国,使许多读者对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刊中一出现易中天的报道,就被抢借一空,人们开始由荧屏转入对原著的解读。现在随着人们信息意识增强,图书馆的读者群结构发生变化,有很大一部分读者企图寻找动态的实用信息。2007年全国兴起空前的炒股热,当股民还来不及认识股票是怎么一回事,还无法预测它的风险时,就已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激流中。股市“5·30”以后,许多人逐渐清醒,开始阅读炒股相关书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入互联网知识,为了深入学习电脑,有关电脑文献书刊也开始活跃起来。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更加重视优生优育,胎教、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等教辅书刊受到读者的厚爱。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容、护肤、食疗等书籍更受女性读者的钟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这些闻所未闻的疾病一度在全球肆虐的时候,又催生了医药、卫生类图书读者数量的增加。

2 文献资料流通与社会动态的关系

纵向对比流通中的文献资料,特别是社科类在流通图书中比重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社会动态。深入分析某种图书的利用率,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阅读取向。在图书馆流通部门,社会动态直接表现在某类文献资料的利用率。社会的进步与人们关注的热点,推动着这类文献资料的流通;同时,文献资料的流通又反映了社会的热点。当某个月流通图书中张爱玲小说借阅频繁的时候,可以推断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热播,二者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 优化文献资料配置以达到文献流通的供需平衡

我们可由文献资料流通率推测当前社会动态。 但有时文献资料的流通滞后于社会动态,如何能让馆藏文献资料尽量达到供需平衡,不致于出现经费的浪费,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

3.1 从培训采编人员入手,加强图书采编人员的信息素养

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市场触觉及采购图书的前瞻性,对公共图书馆藏书结构的有效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编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藏书体系的完善,也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文献利用率。3文献资料选择是一项具有较强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活动,作为一名优秀的采编人员,应多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及时做出预测和判断,有效地用好有限的购书经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培养敏锐的信息感知能力,了解社会动态。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调整采购策略,建立、健全满足读者需求的馆藏保障体系。

3.2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购书比例

图书馆要根据市场情况和馆藏情况,摸准信息市场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采购方针,以适应读者需求。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向书商大批量订购图书的情况,由于现在出版的图书品种众多,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采购人员往往来不及细看各类书籍结构比例,更没有注意到读者实际需求和社会动态,就采购大批图书,导致藏书结构严重失衡,滞架率高,一些文献资料入馆后就在书海中“沉睡”,这是对有限的购书经费的巨大浪费。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购书比例,以保障馆藏结构的合理,做到“重用轻藏”。

3.3 根据读者需求调整经费投入。

我国图书馆属于国家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以知识传递为基本职能。虽然这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但因地方财政困难,2005-2009年我馆购书经费没有增加,而市场上图书价格却在成倍增长,如一套《中国秘密社会内幕》(上下卷)总共才311页,售价却高达91.60元。每年采选图书要瞄准读者需求,否则会造成大量经费浪费。各图书馆常会接到各类征订书刊的电话,当我们考虑订购时,应根据本馆的经费和馆情,正确处理好文献品种与复本的关系,把好征订关。

3.4 建立健全读者需求书目档案

图书馆如何知道读者的需求呢?可以从流通部门着眼。图书馆馆藏资源有限,常发现部分读者直奔某一主题而来,却未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遗憾而归。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试用图书馆登记卡,让读者列出具体书目,由外借工作人员及时汇总到采编室,再由采编人员上报购买。这样既满足读者需求,也体现了图书馆“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的理念。

4 结语

分析文献流通情况可以推测社会动态,了解读者对社会哪些方面存在广泛关注,及时发现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调整藏书的结构与比例。我们应本着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充分了解本馆读者的阅读需求,形成自己的藏书特色,进而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停留在从流通领域来观察读者的取向,仍是被动的、滞后的。要把工作做前,就要从源头抓起,抓好采编人员队伍建设,才能满足读者需求,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提供相应信息产品,加强社会动态性信息的搜集和开发,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 王纪坤,唐开.老酒新装分外香——从《百家讲坛》热效应谈图书馆经典文献信息[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

3 徐夏莲.掌握读者阅读倾向 优化图书采访工作[J].图书馆学刊,2009(6).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