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畲族地区农村图书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04-18 02:14     字号:

李志芳福安市图书馆 福建 355000

                      

  分析了福安市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探究畲族地区农村图书室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畲族地区 农村图书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 10 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2 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被各社区、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福安市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福安市是我国畲族人口最为密集聚居的县市,全国畲族总人数约70.9万人,福安市就有6万多人。在福安市畲语被誉为畲族通用的“普通话”,全市畲族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极具特色,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畲族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服饰、宗教、医药、民俗、舞蹈、工艺品及革命遗物等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福安市申报的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多,畲族民间文化是其中的一个亮点,畲族婚祀和畲歌会由宁德市捆绑申报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祭祀舞亦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1987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福安市穆云乡金斗洋村的畲家拳入选《中华武术文库》,2008年福安市畲医编著的我省首部畲医著作《杏林之道》也正式出版。

福安市的畲族风俗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部分畲民因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已从原来居住的偏远山区迁入平原村镇,有的已与汉族混居在一起。受汉族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俗逐渐汉化,一部分畲族群众已不讲畲语、不唱畲歌、不穿畲服,畲族语言逐渐失传,畲族医学濒临绝传,畲族服饰逐步消失,畲族音乐渐被淡忘。针对畲族文化的这种境况,畲族地区农村图书室应竭尽所能,积极加入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三、畲族地区农村图书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福安市原有乡镇文化站32家、农家书屋13家,2008年新建16家,2009年再建48家,今后还会逐年递增,不久的将来农家书屋将普及各个乡村。这些图书室,特别是畲乡、畲村的图书室,更具独特的优势,应当积极参与保护、抢救畲族文化遗产。

1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

农村图书室,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的畲族地区图书室,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专业图书管理人员等困难和问题。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

①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包括争取上级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各界赞助,购买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图书,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添加电脑和网络设备,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让农村图书室不再是一个图有虚名的“空巢”。只有具备充足的群众需要的精神食粮,群众才会乐于到图书室看书学习。

②提高图书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农村图书室管理人员多是兼职人员且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图书管理知识,业务工作随意性较大,无法很好地发挥图书室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举办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包括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有关的12项使命,其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的有: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赞赏文化的多样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农村图书室是农村的基层文化阵地,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多种优势。

①农村图书室管理人员来自本乡本土,贴近农民生活,具有“地利人和”的优势,熟悉了解本地的技艺传承人,可在管理图书室的同时,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搜集、登记、造册,并上报上级文化部门。

②结合图书馆工作,以文字、图像、音像等形式,向当地农民宣传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美、民族的美并为之自豪,树立爱家乡、爱民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③随着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白云山、走进畲家,畲家独特的风情风貌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畲族地区农村图书室应抓住这个好时机,做好宣传工作,积极鼓励当地风俗技艺传承人向下一代传授,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和振兴。

3、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做起”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全民工程”,同样需要未成年人的加入。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从小培养他们热爱乡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才能真正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后继有人。

①让保护“非遗”融入校园生活。农村图书室应当与当地中小学配合,让本乡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走进校园,加深中小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例如可设立班级畲语角,开展“畲语传说”实践活动;还可以歌舞表演等娱乐方式传播畲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②培养学生兴趣,参加保护“非遗”活动。例如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访家乡畲族老人,调查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进一步了解畲文化;在学校板报上刊登畲文化专刊;举办“爱我家乡”讲畲语唱畲歌系列比赛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更好地掌握本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汉族学生了解畲族语言和民俗,增进汉族与畲族文化交流,使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不断壮大。

3、依托上级文化部门建立专题数据库及网站

乡镇图书室虽然自身条件有限,但可以在省、市、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公共图书馆帮助指导下,建立畲族特色专题数据库,根据调查、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邀请专家实地调研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在电视台播放或举办图片展览,使更多人认识、了解畲族并走进美丽的畲乡,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宋妙玲.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图书馆学刊,2008(1).

2 李惠芳.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

3 断层·碎片的忧思——亟待抢救畲族文化遗产[J].福安文艺界,2008(1).

4 传承畲族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EB/OL].[2009-10-27]http://www.faszw.gov.cn.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