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性研究

2016-12-16 04:00     字号:

翁娇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福建  363000)

 

   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的现状入手,结合高职院校在后示范性建设的发展实际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要求,从创新服务模式的角度剖析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对图书馆建设的新要求,并提出了服务模式创新的4个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后示范性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图书馆  服务模式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选出占不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10%的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目的就是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示范性建设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高职院校就进入到后示范性建设阶段。做为高职院校重要组件的图书馆,在后示范性建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哪些改革与创新才能让图书馆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这是一个关系到于高职院校建设和高职图书馆建设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关系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研究概况

1.1.1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概况。高校图书馆具有藏、传播、研究功能,但随着图书馆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图书馆要求的提升,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以及服务创新研究也慢慢发展起来。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研究起步较早,取得较好的成果,先后建立了电子参考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专项科研服务、学科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等服务模式。欧洲各国也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资源更加丰富、服务范围更加宽泛的统一的信息服务模式。综合来看,世界各地的高校图书馆基本属于复合型图书馆,虽然在网络科技及技术的推动下,大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实现了网络化,但是图书馆实体服务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图书馆中,形成了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共存、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并举的局面。他们还构建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把空间、资源、服务优化整合成为图书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作为图书馆各种服务功能有效集成的成果,IC为用户创造了一种全力支持其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的环境。

1.1.2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概况。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笔者在中国维普期刊网中以“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为检索式,时间为2005到2014年之间进行检索,发现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相关文献有44篇;在搜索结果中以“高校图书馆”为关键字再次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22篇。这些文献的分布随时间的推进呈逐渐递增的态势。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状(黄晓芳,2012),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张峥嵘,2010),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方式及服务理念(韩海涛,宋智军,2008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策略/对策(李建平,符勤,2009),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成框架(张海英,2013),构建知识服务创新保障体系(关芳,张宁,2012)等。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创新了服务模式,然而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较少,真正践行创新服务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在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模式等方面展开一些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国家高校图书馆及国内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2 后示范性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趋势

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的骨干,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该类院校文化信息服务的主要平台,其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要在有的示范性建设基础不断创造性的开展创新性服务,名副其实促进后示范性院校图书馆事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从而文化服务方面更好地发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头兵的作用。后示范性建设阶段,高职院校进入到内涵建设阶段,这时就需要调动并提升校内各类资源及平台的服务水平。对于图书馆而,就是要立足现状,把握趋势,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更高层次的服务体系,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2.1 新技术催生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流行,网络以及无线互联网与人类信息生活的关联越来越强,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到“泛在知识环境”之中。所谓的泛在网络是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机构,是建设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为了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综合性的知识环境。“许多东西被颠覆、被改写、被置换,单一的主流文化格局变为了多元共存的新局面。[1]2011年1月,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发布研究报告《图书馆的认知度(2010):环境与社会》指出,2010年图书馆借阅电子书的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200%。而到了2014年高校师生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人群之一,熟悉各类APP以及微博、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从多个接入口都可以行搜索的功能,使得用户对于知识及信息的索求和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2.2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对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在当今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需求——利用书目检索系统获取所需文献线索以及从图书馆索取原文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猛增,催生用户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及多样化,与此同时用户对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着较多的缺陷:①文献信息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范围狭窄;②虚拟服务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读者需求;③信息资源开发滞后,阻碍图书馆整体工作的开展;④人才缺失,不重视馆员队伍建设。

2 以服务模式的创新引导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图书馆的功能从传统的文献收集中心和信息获取中心向学习体验中心和知识创造中心演进。如何做好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笔者认为,我们应以高校图书馆创新性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础展开研究。

2.1 整合资源服务模式创新

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想在与Google搜索引擎等信息资源服务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需要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其出路就在于实现服务模式上的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对接到后示范性建设,必然要对自身的空间、资源、服务等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学习体验和知识创造的功能,推进其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变和提升。既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又增加了图书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有形馆藏与虚拟馆藏互补共建、图书馆联盟、学科馆员建设等实践与创新,完善创新性服务模式的建设体系。

2.2 以用户为中心实现服务模式创新

“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如何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提供创新服务,已成为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研究重点和必然。它能够对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更好地满足和刺激用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提高用户的文化信息素养水平,为用户的成长、学习和研究做出贡献从而达到进一步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目的,为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服务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图书馆可从人性化、知识化、智能化、特色化、合作化等方面创新服务模式,从推进学科馆员制度、调整馆藏结构及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完善图书馆创新管理机制,将之融入创新服务模式之中,以制促建,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立足实地的创新服务模式创新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特点,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和谐、可行的创新服务模式,为教学科研提供便捷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打破诸如服务场所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束缚,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来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例如,Booth Library Ask Away平台,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在任何一个地方与咨询人员交流,使用户由此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能够讨论记录将自动保存到用户的E-mail。[2]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于实地,也就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后示范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大馆藏、信息共享的创新理念,在开展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既充分利用自身的馆藏优势,又拓展新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大力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同时,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图书情报学理论,对今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做出贡献,促进相关研究理论规范和模式的形成,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3 构建创新性服务模式的4个路径

大馆藏信息共享这些理念与技术勾勒出了后示范性时代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可能,也是构建创新性服务模式的4个路径。

3.1 大馆藏能够带来服务资源上的扩张

图书馆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在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交错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对于图书馆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馆藏内容上的扩大。高职院校图书馆原有的知识存储的载体功能,将进一步演化为包含多种媒介甚至超越多媒体的数据载体功能。一方面,海量信息资源的导入,扩张了用户使用的内容,在信息检索和使用中,不仅是借阅纸本或光盘,还可通过电子化的信息传输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检索、收集、应用所产生的任何行动或结果,都能够被数据化并存储起来,成为别人所需要的新的馆藏资源。在这样不断变化和扩张的数据库中,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会处于持续的扩张。

3.2 信息共享能够带来服务理念上的延伸

网络让不同地方的人们根据共同的兴趣组建各种社会。而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发展及成长的重要理念。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把这一理念融入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与服务举措之中,既要传播信息共享的观念,又要践行信息共享的理念。一方面,通过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传统的博客、论坛等方式,以及线下的读友会、书刊等载体,构建出立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延伸图书馆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索引功能、推荐功能、整合功能、挖掘功能等诸多功能,并推动各项功能的有机结合,将信息共享与数据信息的移动化服务、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同步、信息检索的便捷人性化等融合在一起。通过信息共享,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中诞生更优秀的共享文化及交流形态,更好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3.3 云端平台能够带来服务效果上的提升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图书馆不可避免地要将服务延伸到移动环境中。”[3]为了应对新的发展形势,结合新的技术背景和社会背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建设实现云端平台的延展,并能够通过动态的、变化的、大数据化的应用来提升其服务效果。首先,馆藏数据库与要与周边数据库、云端数据库对接,形成巨大的云端信息平台,“利用地方资源、学校资源、学科特色和馆藏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和馆藏特色的数据库开展特色服务”。[4]其次,通过大数据的监控、统计、挖掘等,得到用户需要的动态化信息、衍生化信息等;再次,结合大馆藏的应用以及云端共享的实现,开发并建立起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用户群体的移动客户端,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将为每一个消费者量身打造,信息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和智能,似乎比我们还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5] 

3.4 第三空间能够带来服务项目的串联

随着图书馆作用的挖掘,其作为交流、互动的第三空间功能也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因此,要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导入第三空间理念,并使之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建设体验服务的空间,通过常规化的讲座及沙龙等,对多元的知识进行推介,吸引人气,深化图书馆的交互功能。通过设立书吧、茶吧、咖啡吧等方式,使图书馆承载更多的交流功能。另一方面是建设研究与创新的空间。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推动、专业学习的推崇等,引导课题研究小组或者作业小组进入图书馆,并建设独立的研习空间;通过嵌入式服务,“利用自己的丰富资源与在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优势,使图书馆员参与用户科研团队”,“提供全程式的知识信息服务”。[6]

综合来,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也大有作为。更多的具体的实践性研究以及落地深化,还需要广大图书馆员投身其中,用创新、创意来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活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提升下人才、知识、理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文梅,王延凤.新文化格局下高校图书馆对在校大学生的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31.

2 沈嵘.从Facebook 看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2(2):68-70.

3 李白杨,白广思.三种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评价与展望[J].图书馆学研究,2013(18):69-73.

4 汪敬钦,褚芹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实践——以闽江学院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3(1):129-133.

5 范晓东.个性化:商业的未来[J].互联网周刊,2012(4):64-65.

 

6 戴瑾.我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践与发展趋势[J].图书与情报,2013(3):128-131.

注:本文系漳州职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计划资助项目“后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zzy1443)研究成果之一。

 

翁娇端  女,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6-01-13。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