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2016-12-16 04:01     字号:

 

喻立芹(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  350001)

 

   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问题和挑战,从建立国内合作共建机制、开辟国际文化交流新渠道、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加强馆员人才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战略  公共图书馆  机遇  问题  对策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契合了中国、沿线国家和世界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地区合作与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热情参与,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之路,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机构,应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图书馆开拓创新与转型升级,致力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 “一带一路”战略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1.1 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汇聚东西方文明,人口总量约为44亿,占全球的63%,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关系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文交流的软助力。以人文交流促进人心相通,才能夯实政治互信、经济合作的人文与社会基础,这是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考量。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地方优势,深度挖掘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为各项交流合作奠定思想基础、感情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既是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的必然要求,又是丰富图书馆特色资源馆藏,实现图书馆转型、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1.2 顺应新媒体环境发展,提升文化服务功能

新媒体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传播媒体高度融合的传播模式,可以与任何传播工具实现无时差、无边界、无限量的链接。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渠道发生了变化,阅读不再只是依托书籍的纸质阅读,以电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平板等手持设备阅读等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方式逐渐盛行起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由单一线性阅读转向多元互动阅读。新媒体打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让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与认知彼此的历史文化变得简便快捷。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传统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民众开辟更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提供更广、更快、更精的数字文化资源,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为不同文明的对话搭建桥梁。

2 公共图书馆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习惯于被动服务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我国有关部委和不少省市积极响应,按照《愿景与行动》要求,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细化规划和制定相关方案等工作。全方位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是共建“一带一路”总体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部门,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开始主动将图书馆服务置身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局中去定位、研究和谋划,然而绝大多数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还受困于传统服务模式,习惯于听从政府指令、执行上级命令,处于等待和观望之中,融入“一带一路”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敢于走出去的理念还有待树立。

2.2 丝路数字文化资源库尚不健全

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历经两千多年的古丝绸之路,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收集、组织、筛选、加工、整合丝路文化信息资源,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是各地图书馆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如甘肃已尝试建设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数据库,由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建设。[1]但是,由于受到政府的管理体制束缚,各地图书馆实行的大多是各自为政、完全独立的建设方式,自建数据库虽有侧重点但不可避免地追求“大而全”,各级图书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上都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网络服务体系,[2]不能共建共享网络资源。这使得丝路文化资源建设工作大量交叉重复,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丝路文化数据库建设进程缓慢,内容不够全面、深入和精细。以福建省图书馆为例,虽然历经10年艰辛,自行建立了10多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也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字资源,但离建成完善齐备的丝路数字文化资源库还有待时日。

2.3 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

公共图书馆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人文交流,必须大幅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输能力,因而建立一支图书馆专业知识丰富、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各地图书馆按照《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不断加大馆员队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骨干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但是对照国际化图书馆人才标准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高素质人才不足、质量不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2.4 管理机制落后

在新常态下,公共图书馆要实现国内共建共享以及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首先必须对照国际标准,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与开放协议来搭建数字平台统一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互换、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其次要采用世界图书馆界通用的规范与惯例,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交流合作。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标准与国际标准、通例有较大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公共图书馆法》,各地各级图书馆规章与制度涣散,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或国家标准。各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标准化进程缓慢,数据标准、技术规范、著录格式等都存在不一致,读者用户权益保护、数字版权等也都存在薄弱环节。

3 公共图书馆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国内合作共建机制,发挥各自优势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国各类各级图书馆要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前提是必须加强国内合作,打通内部隔阂,“舒经活络”畅通“血脉”,共建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益。国家图书馆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问题等设计与论证,通盘考虑、合理分工、有效配置和整合国内各类图书馆现有资源,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确定各地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各地公共图书馆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总体战略,找准自身定位,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市的区域协作,共同构建国内“一带一路”资源建设协作网络和服务网络。要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综合利用目前国内已经建立的“一带一路”数据库资源基础上,与相关国家部门一起充分挖掘、梳理、整合当地“一带一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炼价值精髓,杜绝重复建库,协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并运用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珍贵的文献资源,通过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途径推广出去。福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目前,福建省图书馆正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和档案馆等信息资源单位,采集、整理、记录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寿山石文化、古村落保护、闽台宗祠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等“福建文化记忆”,协同建设分级分布式“海丝数字文化资源库”,构建资源建设协作与服务网络,为海内外公众提供福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3.2 弘扬丝路精神,开辟国际文化交流新渠道

作为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货物商品的贸易往来,更实现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古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这些都是丝绸之路推动开放合作、实现交流融合的例证。对国内公共图书馆而言,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交流合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首先,应借鉴“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做法,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馆内和网络虚拟提供多语种指引工作,在图书馆主页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常用的、习惯使用的检索系统,增加外国语种数据库等,既拓展公共图书馆特色文化功能,又让丝路沿线各国民众消除语言文字障碍,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其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硬件资源,通过开设丝路文化交流活动讲座、举办“一带一路”珍贵典籍展、开辟专供公开“一带一路”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政府信息互动平台等活动,对外宣传我国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在推动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上的务实成果,传播好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好声音。再次,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借助政府牵头建设“丝路城市联盟”,筹备建立“丝绸之路图书馆联盟”,积极组织本地图书馆参与国外图书馆界对“丝绸之路”有关课题的业务研讨和交流活动,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丝路文化年、文化论坛、丝路国家图书与图片联展、联合制作相关丝路数字影视片等活动,拓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图书馆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3.3 推动管理运行机制法制化、标准化、国际化

在推进立法方面,2013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列入第一类立法项目,拟在任期内条件比较成熟时提请审议,这标志着图书馆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应督促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为国际文献互换、馆际互借、文献资源建设、馆员合作交流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有法可依,走向标准化、国际化。为打破人为行政干预和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限制,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分布与使用,推进与“一带一路”地区各国图书馆间的业务往来和人文交流合作,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应牵头启动调研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各方责任协调各方利益提升用户的信息自由权与获取权确保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的相关章程 [3]各地公共图书馆可以此为规范,加强相互协商,努力打造国际化、标准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在执行国际公约方面,各地图书馆应遵守和执行国际通行的公约,如《出版物国际交换公约》和《各国官方出版物和政府文献交换公约》等,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国际文献代借代还、互赠互换、合作保护与修复古籍文献等业务往来,创新国际文献交换模式,实现文献传递、信息共享服务,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3.4 加强馆员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图书馆要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服务方向,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所需人才,引进必要人才,培养一支高效优质的国际化馆员人才队伍首先,要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细化图书馆岗位设置及相应的任职基本条件及岗位职责,对图书馆专业人员与辅助人员进行区分,确保图书馆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开展公开竞聘,严格绩效考核,使合适的人才流动到合适的岗位上,力求人尽其才,让其能力和积极性最大化地奉献给图书馆事业。[4]其次,要加强馆员国际交流。以出国考察、参观展览、培训研修、讲学、馆员互访、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选派馆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图书馆交流学习,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图书馆开放先进的服务理念、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特色服务,开阔思路和眼界,汲取有益经验,推动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式、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变革,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比如,福建省图书馆与美国俄勒冈州图书馆、法国下诺曼底大区卡昂图书馆定期互派馆员访问交流,有利于各馆之间互学互鉴,培养国际型馆员,促进共同发展。条件成熟的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馆在共同组建学科馆员团队、互聘高级馆员、加强知识管理、联合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取长补短、互学互促、互利共赢。

4 结语

在全国及全世界掀起的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热潮中,公共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承担起为其提供文化支撑的重任,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奉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以此为新的起航点,推动我国图书馆在法制建设、管理机制、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许萍,朱晓雷.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数据库[J].丝绸之路,2001(3):64.

2 李玉梅,王沛战.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行为与公共图书馆对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25.

3 张汉平.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校图书馆国际化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4(12):68.

4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卷[A].王兵,李浩.南京图书馆的馆员距“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目标有多远[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640-644.

 

喻立芹  女,福建省图书馆助理馆员。

(收稿日期:2016-03-15。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