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客家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举隅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客家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举隅

刘佐泉吴建华

伟大的、古老的文化总是多元的,客家文化即是如此。它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又吸收了江淮文化、百越文化、舍瑶文化??本文第一作者为此曾写下《客家“根在中原”考》、《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客家文化中南方土著民族文化因素举隅》①等。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而又力不从心,乃就商于来自楚地的第二作者,就客家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问题切磋琢磨并取得了共识。于是写成此文,以就教于出席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的专家学者。

先秦时代,楚国历经八百余年的发展,由僻处丹阳一隅,到拥有中国半壁河山;从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强国”。此间,楚国不仅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且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楚文化②。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巫、俗、‘蛮’乃是过去,现在及将来研究楚文化之奥秘之所在。”“在丰富绚烂的中华文化里面,楚文化素以奇肢瑰丽、似断实续、影响深远、独树一帜的面貌而蜚声于世。”③秦灭楚后,海内一统,而楚文化在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则流传至今。

筑破灌田《石城旧志》曰:“石邑依山为田,沿流作灌,非若平畴广亩,可沟而侩也。为破塘者,多横绝溪流,用石鳞起,水可高五尺。或木桩用藤蔓紧织,内磊小石,水高起亦可五尺。从其所向,凿圳通之,遇阻断处,或接以木视,可绕至一二里外。视疏渝沟侩,艰难何百音百倍。况山溪暴涨不时,在东者,势不得不移之西;在近者,势不得不易而之远。

地小难蓄,源浅易干,决腿盗注,强民起争,讼庭多扰,石俗不免也。”④据民国《长汀县志》卷四《水利志·破堤》有:李田破、官破、南拔桥破、雷破、胡家破、童坊大田阪、高坊破、曹屋山下破、小子凸下阪、河田大破、郑公破、南板破、四都大田破、碟角、罗坊破、永康破、中心坝破、定光阪、黄田破、古石门破、黄耀破、视破、高破、难难破、跳石破、担水勘破、屈凹哩破、鱼洋破、石熟哩破、牛屎破、桥头破、茜破、江头湾破、十里铺破、过龙破、水东锻破、涂坊破、竹管灌破。其中,兴建时间最早的是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的官破;灌溉面积最大的是在本城水门外西山下的罗坊破。它“创建于乾隆末年。邑富赖为隆倡造。何邦彦临工。三年告竣。该破全用石板造成。阔三丈,直长百徐丈。费银六千徐两。灌田五千徐亩。罗坊三援称为良田,全赖该破灌溉之利。其工程之大,水利之巨,为全汀各破冠”。据同治《赣州府志·舆地志。山水·破、塘、桥、渡附》所载:赣县共破三百九所、于都县共破三百六十六所、信丰县共破五十一所、兴国县共阪五十五所、会昌县共破六十七所、安远县共破三十七所、龙南县共破

四十四所、长宁县共破二十七所、定南厅共破三所。

如此星罗棋布的水破,源于何方?中原早作,舍瑶刀耕火种,唯有邻近之楚。历史事实也正是这样。

《淮南子·人间训》记:“孙叔敖决期思之而灌零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破,最初可能是汉淮之间的方言词语。《方言》卷六说:“陈楚荆扬日破。”地名称破者,多在江淮之间。破的本义,应是斜坡。也可指泽畔、塘边,如《诗·陈风·泽破》:“彼泽之破,有蒲与荷。”后来,又可指堤坝(泽障)和塘堰(堰漪)了。《说文解字》“阜部”:“破,阪也,一曰沱也。”“阪,破者日阪,一曰泽障,一曰山胁也。”《周礼》“以储畜水”句,郑众注“储”日:“畜流水之破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九下云:“《说文》:‘阪,沱也。’沱与池同。《月令》注云:‘畜水曰破,穿地通水曰池。”,

孙叔敖筑的期思破,其特点是截引河水,而先前的肚大概只是积雨水或引沟水的。后来,楚人推广了截引河水的工程技术。如《国语??吴语》记伍员说,楚灵王筑章华台,“胭为石郭,破汉,以象帝舜”。韦昭注:“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雍汉水使旋石郭,以象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