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渊源的剖析
叶扬
近年,不少客家学的专家学者对秦戍卒开辟岭南与客家有无直接的渊源关系的讨论,已成为客家族群形成过程的一个时空焦点。罗香林教授认为:“秦汉戍卒与客家无直接关系。”①但有不少学者否认这种见解而认为:“客家祖先南迁始于秦始皇时。”②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其资料不外乎是史书有载,秦始皇时用兵平南越,派50万戍卒守五岭,置岭南三郡,移徙中原之民与百越杂居。因对史实有不同的解读,而致对秦戍卒与客家关系得出不同的认识。真理不能也不可能穷于一说,而是愈辩愈明,本文从资料人手分析考证,再判断秦戍卒与客家究竞是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得到比较符合事实的认识。使客家学创建于科学之上有其好处。
一、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关系
《晋书·地理志)记载:“秦始皇既略定扬越,以滴戍卒50万人守五岭。”③对此记载凡认为秦戍与客家有直接关系的学者解读为:“秦皇发卒50万戍五岭??五岭适与客家聚居赣南边、赣粤边、湘粤桂边相吻合。’,④又把五岭解读为:“秦时的五岭有揭阳岭。揭阳岭是今揭阳县西北150里的揭阳山,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⑤如此看来有必要澄清五岭地理位置和守五岭含义,才能取得秦戍卒与客家关系的确切认知。
五岭是秦时南疆边睡。秦朝的南方疆域是承袭楚国及其属国吴越的领土。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灭楚,秦王“游至那陈”命王剪追击占据淮南反秦的楚将项燕,以清除“吴越地方干里,尚可立国”的隐患。秦王政25年,王剪平楚“江南地,降越君”、项燕自杀,置长沙、九江、会稽、闽中诸郡。那时,燕国和齐国未平,无暇发兵攻南越,略取五岭以南的“陆梁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统一中国,确定“秦朝疆域,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庚、骑田、都庞、萌诸、越城)。’,⑥秦时五岭在现今的地理位置是:越城岭在湘桂边、其岭南在广西资源、全县境,其岭北在湖南新宁,东安县境。都庞岭在湘桂边、其岭南在广西兴安、灌阳县境,其岭北在湖南江永、道县。萌诸岭在湘桂粤边、其岭南在广西贺县和广东连山、连县、其岭北在湖南江华、宁远县境。骑田岭在湖南宜章、郴县一带。大庚岭在粤湘赣边、其岭南在广东乐昌、曲江、南雄一带,其岭北在湖南汝城和江西大余、信丰、南康一带。
从现在的地理位置,看五岭与客家人住地的关系:越城岭与都庞岭的岭南岭北都不是客家人住地。萌诸岭的岭北不是客家人住地,岭南是非纯客住地。骑田岭境是非纯客住地。大庚岭的岭南和岭北都是纯客住地。可见,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聚居地“相吻合”的判断,与实际不完全符合。即使五岭的某些地区,在秦以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也不能说明秦戍卒守五岭是“客家祖先南迁之始”。
五岭是秦时人越的“岭娇”。秦始皇以戍卒50万人守五岭,控制着“自北往南人越之道,必由岭娇,时有五处,故称五岭”。⑦可见,秦戍卒驻守的是从北往南必经的高山峻岭的隘口通道。既防备了南疆边睡的险要地带,又扼守着南往百越的必由之路。戍卒驻守五岭显然是为了用兵平越的暂时性需要,而不是象后来客家先民那样定居闽粤赣边山区有相对长期的打算。
秦皇命戍卒守五岭是一着平越的军事行动,与客家先民首批南迁毫不相干。
二、“守揭阳岭”、“屯兵揭阳”的戍卒
揭阳岭不是五岭之一。五岭是秦朝在湘桂粤赣山区的南疆边界、人越的“岭娇”;而把揭阳岭误称为五岭之一的,起初是南北朝初期人裴渊所著《广州记》。称:“揭阳岭为秦戍五岭之一。”后人修地方志常常引用裴渊的话,但记述地理位置就与裴渊所说不尽相同。如(揭阳县正续志??沿革》记述揭阳县的名称由来,称“秦戍五岭而后设县曰揭阳,隶南海郡。揭阳盖先郡而得名也。”“揭之得名以岭由来最古,戍于秦、定于汉。”当叙述揭阳岭的地理位置时,认为在揭阳县境内的飞泉岭。(嘉庆)《广东通志??关隘略》称:“揭阳县飞泉岭壁立数百初,周围数十里,有泉飞空而下,径通长乐县为惠潮之关隘,或以此为揭岭。”《揭阳县正续志??山川》也称:“飞泉岭距城80里极界脉自揭阳山来,形势岩烧,壁立百仍,周围数十里,层峦叠峨,人迹罕至,绝顶有泉飞空而下,其麓达陆丰长乐之境,一曰揭岭,裴渊(广州记}以为此秦戍五岭之一。潮惠之关隘,揭阳之北门也。’,⑧地方志如实记叙揭阳岭地理位置是距揭阳城80里的飞泉岭,实际是排除“揭阳岭是秦戍五岭之一”的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