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两晋时期客家先民南迁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两晋时期客家先民南迁考

洪寒松

 

客家先民是中国的古代汉民,在公元四世纪之前,繁衍生息于中原广阔的土地上,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西晋末年,“五胡”南下中原,长期战乱,发生严重的灾荒与饥谨,疫病流行。为了生存,中原人民相率渡江南迁。客家先民的南迁史是一幅悲壮的血泪画卷。本文旨在考证两晋时期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背景及其艰苦的历程。

一、西晋时期客家先民的聚居区

据客家谱牌记载,西晋时期(公元肠5316)客家先民主要分布于司州河南郡、弘农郡、平阳郡,豫州颖川郡、汝南郡,并州上党郡,徐州彭城国彭城县、下邢国下邢县、临淮郡吁胎县,扬州淮南郡。今属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此乃华夏文明之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远在传说时代即有文献可考。

司州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加5)改秦三川郡置,治所在锥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辖境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其所属孟津县、汝阳县、伊川县、禽县、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和郑州市的荣阳县、登封县、密县、巩县。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置,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北),辖境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县、陕县、绳池县,洛阳市的宜阳县和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华阴市。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辖境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临汾市、霍州市、汾西县、大宁县、襄汾县、乡宁县、曲沃县、洪洞县。

豫州颖川郡,秦始皇帝十七年(公元前230)置,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及其所属的许昌县、长葛县、都陵县,攘河市的哪城县、临颖县、舞阳县,周口地区的西华县。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加3)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辖境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确山县、上蔡县、新蔡县、西平县、平舆县、汝南县、遂平县、正阳县,周口地区的商水县,信阳地区的息县。

并州上党郡,战国时韩置,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辖境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及其所属的长治县、壶关县、长子县、泌源县、屯留县、潞城县、沁县。

徐州彭城县,秦置,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下那县,秦置,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的唯宁县。吁胎县,秦置,辖境在今江苏省淮阴市的吁胎县和安徽省滁县地区的嘉山县。

扬州淮南郡,三国时魏改淮南国为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辖境在今安徽省六安地区的寿县,淮南市的凤台县,滁县地区的滁州市、来安县、定远县、全椒县、凤阳县,合肥市的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蚌埠市的怀远县,巢湖地区的巢湖市、含山县、和县。二、南迁的历史背景

西晋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3肠年),王室内部爆发了争夺统治权的“八王之乱”,绵延达巧年之久,中央王朝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①于是北方“五胡”“乘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②之际,“分镶起乱”③,揭开十六国绵联纷争的局面。

匈奴、鲜卑、氏、揭、羌人主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及今河北、北京、辽宁等省、市建立12国。

此外,豪门世族建4国。东晋永和二年至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抖6436)大姓首领张重华、冉阂、李悬、冯跋先后在姑减(今甘肃省武威县)、邺(今河北省临漳县)、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龙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建都,史称前凉、冉魏、西凉、北燕,辖今甘肃、宁夏、新疆、河北、辽宁等省、自治区部分地区。

从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以年)刘渊、李雄称王起,至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北魏统一中原止,共135年,史称“十六国”,席卷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北、北京、内蒙古、辽宁、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14个省、市、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