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赣南人口源流发展与客家民系的形成
谢庐明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3o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第一次把方言区的研究上升到了对客家民系源流的研究。①然而,罗香林先生并没有清楚地对“客家人”进行界定。他把赣南分为纯客县和非纯客县,但其标准既有根据方言、风俗所作区别,又有根据迁人时间早晚所作区别。这一观点长期以来影响着我们对于客家形成的认识。
近年来颜森的方言调查显示:“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17县和西北的铜鼓县。’,②笔者深人到赣南各地访问、调查表明,在赣南“非纯客县”中,虽然通行的是客方言,但客方言的使用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他们认为明清时代从闽、粤客家地区迁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客家”。为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老客”和“新客”的概念,③也有的文章则将二者等同。④
本文试图从移民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分析赣南人口源流发展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关系,进而说明何以赣南地区唐宋时代居民的后裔与明清时代从闽粤地区迁人者互不认同的问题,以及历代移民与土著的融合对客家文化社区和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
二、唐宋以来旅南人口源流发展
社会史在研究人口时,尤其注意人口数对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影响。可见,在客家学研究中对客家民系形成的探讨同样重视人口演变。笔者拟先从赣南人口演变、发展的分析,从中弄清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赣南6县共有34.647户,275.410口,人口较隋代增加了近4倍,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n%左右,这显然不能完全归结为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外来移民所造成的。然而,唐、五代移民人口迁人的绝对数量少,对赣南影响不大。至南宋初年,唐代以前的赣南居民成分已不足总人口的20%,客户占了主要。
宋元之际,由于战争(赣南是文天祥部和元军作战的主要战场)和瘟疫使赣南人口一度大量减少。(元史》中记载,(明初)赣(南)州人口不足30万。至洪武二十六年,也只有37万。尔后的瘟疫传人了南安境内,(明太祖实录)卷74记载了洪武五年(1372年)南安三县的大疫,弘治十六年冬天再次发生大疫。洪武时期南安人口由原来30.4万大幅度降至7.4万人口,人口损失达80%,这与赣州人口的降幅接近。当时,赣南区域人口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