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唐末至北宋闽粤赣边移民态势勾勒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唐末至北宋闽粤赣边移民态势勾勒

 

唐末至北宋是客家民系演进的关键阶段,也是闽粤赣边地区全面迈向汉化的重要历程。在这一历史时期,当地的建置已完成大半,而且在土地开发、经济建设以及文化进步等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外地特别是北方移民的大量迁人并在此迅速蔓延。

唐末以前,尽管闽粤赣边地区都不同程度得到政府经营,并在建置方面赣南有一州七县、闽西有一州二县、粤东有二县(),但在籍人口仅约30万。①然而,自唐末至北宋,由于北方不断板荡而闽赣边地区相对安宁,因而受难与畏难移民鱼贯而人,最终导致这一地区人口的骤增。这种态势可从众多姓氏的迁人、在籍人户的数量以及人口迅速地蔓延等几方面考察。

()

 

罗香林在其权威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源流考》中,对唐末以前中原移民南迁尽管罗列了十几个姓氏的例子,但所举真正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仅钟、赖二氏,并且都只抵赣南而未再往南迁。历史的真相虽非如此,但罗先生的举例至少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以前移民进人闽粤赣边地区不多。罗香林在举例唐末至北宋移民迁人闽粤赣边地区时,情况却不大一样了。他列举了17姓族谱资料,其中引文直接言明这一时期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有刘、

孙、廖、罗、钟、薛、李、吴、沈、温、蔡、何等12姓①。笔者在查考广东梅州客联会与梅州市方志办前几年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时,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尽管该书有囿于梅州本土人氏,编辑时不少从人梅始祖摘起,而且还将不少姓氏迁徙时间漏缺,但结合其中谱序(也多摘录)并参照有关相应姓氏族谱加以核实,仍可发现该书所编孙姓中,除开宗明义第一姓刁氏和第二姓王氏从元代摘起并无相应谱序与族谱可核,而不知他们之前的迁徙情况外,其余32姓则可查出至少有丘、伍、朱、何、沈、吴、范、汤、郭、曾、杨、刘、叶、缪、魏、罗等16姓是在唐末至北宋迁人闽粤赣边地区的。

这还不包括黎、卢、钟等在此之前就已迁人闽粤赣边地区而在唐末至北宋又在当地继续迁动的姓氏。

这种于唐末至北宋众多姓氏迁人闽粤赣边地区的事象,除如以上对客家姓氏作总体的抽样考察外,还可再从具体某个县市的姓氏迁徙情况进一步得以证实。如江西石城县政协文史工委编辑的《石城文史资料》第二、三辑中,分别载有《石城姓氏人口考略》与《石城县主要姓氏来历》两文。两篇文章的作者共调查考察了当地自秦至清末的103个姓氏居民,其中仅南唐(五代时割据朝廷之一)至北宋迁达石城的就有20个左右。这还不包括十几个在南宋迁入时其来源是在闽西和石城邻县的赣南境内的姓氏。具体统计起来,明确说明在北宋及其之前迁人石城县的姓氏至少有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鄙、洪、汤、何、金、耽、李、王、毕、龚、熊、高、雷、蓝、罗、邓、朱、巫、刘、曾、陈、黄、邱、魏、吴、唐、姚、湛、崔等40余姓之多。因此,据以上这些有关材料估计,至北宋居于闽粤赣边地区的姓氏,大约占有现今居民姓氏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