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唐末至北宋闽粤赣边经济社会与人文.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唐末至北宋闽粤赣边经济社会与人文

 

唐末至北宋时期,闽粤赣边客家基本住地一方面由于北方移民的大量迁人及其长时间的繁衍生息,使得人口大幅度充实与增加;①另一方面则因五代之际南方割据的各个区域相对比较安定和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北宋年间,尽管这个朝代有这样那样的不少劣政,但这些对于偏远的南方山区而言,影响总还是比较微弱,并且不可否认的是,比起五代十国,北宋的政治与经济政策都更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如取消了五代诸国的一些苛捐杂税,按人丁抽税的租庸调改为土地抽税的两税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北宋还有二百余年的统一历史,这不仅为宋王朝重视并加强对闽赣边的统治和管理提供了条件,也为北方移民在此间开发并培植中原文明给予了时间的保证。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闽粤赣边无论在政治、经济及其他相关的各种社会事象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这片土地成为汉民族一方崭新和充满希望的热土。

一、经济的开发与进步

北方移民的大量滞留及其居民的不断繁衍,必然导致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其移民所携带而来的是中原和江南等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更使得闽粤赣边在唐末至北宋时期生产和经济都得到空前而迅猛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闽粤赣边早在唐末以前还是“林炯邃密”的荒野之地。这种状况特别在闽西和粤东尤以为甚,到处是猛兽出没、“瘴昏”“恶溪”的景象。①然而,唐末以来特别在北宋,这种局面大为改观。以闽西为例,曾于宣和元年至二年(In乡一1120)贬任武平县令的李纲,便这样称赞他所处过的闽西北山区:“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不到,往往有民居。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礼裕淳古,虽斑白未尝识官府者,此与桃源何异?’,②这除了说明北宋末年包括闽西在内的山区多有人居住外,也不难让人得知当时闽西一带连偏远之极的山区都已有人在开辟“田园水竹”而安居乐业。《古今图书集成??艺术曲??农部》更称当时闽北、西、南一线山区多梯田,“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虽土浅水寒,山岚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养,无不少获。”而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则以诗称赞陈轩(元丰六年知汀州):“平生所闻陈汀州,蝗不人境屡丰收”。③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客家地区的耕地已得到很大的拓展,收获也十分喜人。

正是由于这样荒山野地被积极的拓垦与种植,因而水利建设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筑坝引水灌溉,如宁化“其在县东百二十里,居民障溪以成,自宋迄今为利者,日大破。’,④更典型的是长汀的定光破,该阪位于长汀县东郊十里铺,以拦汀江筑堰灌溉附近大片旱地,设计者为北宋末年定光禅师。⑤它的建筑非常奇特,不筑于山峡河谷,而是选择山口河床宽阔的水流较缓处;破坝也不是平直横江而过,而是采用三角捺刀形状,刀形尖刃处为溢水渠道和涵洞;破坝分三道溢流口以减轻承受水流的正面冲力,虽历经汀江千年洪流,但至今仍安然无损地造福于当地农人,充分体现了北宋客家先辈的聪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