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里来到海滨的客家人
杨耀林
“逢山必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似乎是“山里人”的代名词。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一对矛盾。历史上客家民系的“第四次大迁徙”,数以十万计的客家人从粤东山区来到了南海之滨这块神奇的土地—深圳、香港,即现今中国两个最大的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数百年来栖止深港的客家人面向海洋,书写出一部艰辛而又壮丽的开拓史。
深圳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鸦片战争前同属新安县,两区人民同源、同宗、同语、同俗,皆因鸦片战争失败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先后三次从新安县割占了香港本岛、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新界共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97年香港回归后成立特别行政区。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1958年现今的深圳市龙岗区大部分乡镇由惠阳县划人宝安县。1980年宝安县改建成深圳经济特区。
新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人、广府人、鹤佬(福佬)人及蛋家人。
广府人俗称本地人,操粤语(白话)者,自秦汉始(更多应在唐宋间)迁人广州府属各地,在两宋时期陆续迁人深圳西路和新界西北部肥沃平原地带,其时迁人者中有陈、邓、黄、文、候、梁、莫、曾、温、刘、郑、廖、彭、陶、吴等姓氏。
鹤佬为漳潮语系居民。宋朝时期自闽潮迁香港东部沿海岸地区。九龙城旧有鹤佬村,其后清拆,发展为今福佬村道。长洲岛上至今仍存鹤佬村。初迁之时福佬人多从事航运及捕鱼为业,后大部分移居上岸,开村立业,从事商业贸易。鹤佬人数不多,且年深日久,潮语逐渐淡化,多操广府方言。
蛋民,为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唐宋时期多散居闽粤滨海地带,以采珠及捕鱼为业。广东的东莞、增城、新会、香山及惠潮滨海地带尤多蛋家人。深港地区沿海港湾,旧有蛋家艇户颇多,尤以邻近珠江口的南头至沙井沿海以及大鹏湾、青山湾、大埔海、西贡沿岸及离岛海湾最多。据香港政府统计,1871年香港水上居民(蛋户)共42282人①。20世纪五十年以来,蛋家人陆续上岸定居,与广府人不断融合,蛋民的语言、风俗已广府化。
一、从山里来到海滨
客家人从闽、粤、赣山区迁居深港地区,大致可分三个历史时期:1. 宋末元初。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偏安临安杭州的宋皇室仓皇南逃,行朝漳潮—海陆丰—九龙湾—新会,最后涯门覆灭。宋室南迁时时任左垂相的文天祥在老家江西吉安起兵南下勤王,途经闽、赣、粤客家地区,拥戴投军者众。至文天祥潮阳王坡岭战败被执,陆秀夫负宋少帝涯门赴海,余部很多逃散东莞、深港隐居。文天祥弟文天壁、从弟天瑞率众族人退居深圳黄松岗、福永一带,其后人再迁香港新界太坑及新田两地。据统计,现今深港两地文氏族人已两万余众。九龙衙前围吴氏,在宋末逃抵该地,开村立业。
宝安区观澜章阁村杨氏族谱记载甚详:“宋末帝是年间由江西吉安府迁东莞六都章阁(今深圳)”。据萧国健先生考证,宋元期间,自福建迁人者有林、陈、曾、吴、黄、刘6姓;自江西人迁者有文、候、陈、陶、邓、彭、廖、郑等姓氏。
2. 明朝时期亦有部分客家人迁入深港地区,迁人姓氏中可考者,自福建迁入者有胡、张、叶、赵、蔡等姓氏。自江西来者有何、徐.、袁、欧阳、黎等姓氏。另有赖、谢、苏三姓的原居地无考。各姓皆经惠潮、深圳,而抵新界②。
3. 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鸦片战争前,大批客家人迁人。即罗香林客家“五次迁移”说中的第四次大迁移。清朝初年,清廷为禁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成功的反清势力,采取迁海之举,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至上百里不等。深圳沿海和香港地区的居民全部北迁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