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客家先民的南迁
中国人口移动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大特征是不断南迁,恰如一石击水后波纹层层向前进。一般来讲,不断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次次涌人中原,将中原汉人一次次挤压到江南、华南的又一些民族地区。其中就有客家先民。
( 一)客家先民的主体
谈到客家先民的阶级或阶层构成,流行的说法是“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此说滥筋于早期客家研究者。徐旭曾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①罗香林则把客家先民的南迁上推到东晋,他引用的资料中,多有“衣冠避地,风气渐开”,“衣冠所萃,文艺儒术为盛”等语②。这些话语,固已包含着客家先民都是士族或客家先民以中原士族为多的意思。
但是正式提出“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这一命题并加论证,则见于张卫东所著《客家文化》一书。他分三个层次论证其“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的观点:1.“东晋追随帝室南渡的中原士民,其主体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人家。”2.“侨居江南的许多中原士族大姓,到唐末又再度南迁。”3.“至宋末元兵南下,这些中原士族的后裔,更大举南徙。”上面三点论据,所要证明的是在东晋以降客家先民的南迁中,中原士族在人数上居多。但论者觉得这么说或有不妥,又补充说:
当然,说客家先民以中原士族为主体,并非否认“流人”中有大量的下层民众同时南迁,而且,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下层“流人”数量还超过“衣冠”的人数,如宋初之梅州。但是,从多数地区、多数时期主户的增加超过客户的史实来看,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作用方面考察,我们应该看到,南下的中原士族及其后裔确实构成了客家先民的主体,并对客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①
这段论述所用“主体”的概念有些模糊,也有些游移。它主要是指在南迁的客家先民中,中原士族占多数;但如果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移民中中原士族不占多数,因为中原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起主导的作用。故中原士族仍是客家先民的主体。
其实,不管说中原士族在客家先民中占数量上的优势,还是说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起主导作用,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晋代的“衣冠南渡”与唐中叶以降客家先民的南迁并无直接关系;而至唐中叶,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已经相当没落,特别是经过唐末农民战争的扫荡,连士族的残余势力也受到致命的打击,至五代宋初,社会上已“不复以氏族为事”,即士族阶层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从唐中叶开始至唐末五代宋初才掀起高潮的客家先民的南迁,根本谈不上中原士族占多数,也谈不上中原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如果退一步说,论者所谓“中原士族”,只是指“中原士族的后裔”,那么能否说“中原士族的后裔”在客家先民中占多数,或在客家先民中起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主要作用呢?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仍然不能成立。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士族”与“官宦大户人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按“十族或言世族,旧史所说甲族、高门、旧门、冠族、著姓和右姓等,就是士族”①。士族的标准是“官有世胃,谱有世官”,就是世代任官的家族才算得上士族,那些因为军功或其他原因骤然跻身官场的人,哪怕官位再高,也还是寒庶,算不上士族,为士族中人所轻视。
唐代社会上公认的士族,有过江侨姓、东南吴姓、关中郡姓、山东郡姓、代北虏姓五大类。“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②其中称得上中原士族的,主要是山东郡姓王、崔、卢、李、郑,王有太原王与琅呀王两种,李有陇西李与赵郡李两种,共计七姓。如果取广义的中原概念把关中六姓也算在内,同时把晋永嘉南渡的主要侨姓士族王、谢、袁、萧也包括进来,主要的中原士族共是十六姓(侨姓王即琅呀王)。
由是观之,论者常常列举作为“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之证据的客家姓氏,如兴宁张氏、温氏,嘉应刘氏,蕉岭赖氏,南海九江朱氏及江西宁都孙氏,广东和平徐氏,还有卓氏、萧氏、陈氏等,只有萧氏一姓勉强称得上是早已过江定居江南的中原士族的后裔,其他各姓俱无此资格。未被举证的客家姓氏中虽有李氏、谢氏、薛氏、王氏、卢氏、柳氏等著名姓氏,但一来这些客家姓氏诸族是否就是唐代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薛氏,过江侨姓谢氏之后,还值得探讨。如宁化中沙、方田、泉上、横锁等地的李氏,据其族谱所载:“茂郎,唐高宗总章元年(“8),以武功著绩,职授参军,初镇守广昌,复调守建州卫。后宦游卜居邵武建宁桂杨乡,转迁黄连武昌乡,为汀宁之一世祖。”③且不说广昌、建州卫、建宁都是唐代所无之名,即以这位李茂(郎)一生活动于当时被中原士大夫视为蛮荒偏远之福建、江西,又以武功得官的出身经历来看,即令人怀疑他并非陇西李氏一支。因为天下李姓甚多,岂得都望出陇西?
唐宪宗时讨平藩镇立下大功官至司空的李光颜,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光弼,俱出自河溯少数种族,不属于陇西李;还有唐高宗时位至宰相的李义府,也出自寒门,当然也非陇西李氏。再以谢氏来说,有陈郡谢氏,是过江著名侨姓,但也有会稽谢氏,则自魏晋以来就居于浙东,与中原无关;还有四川蛮族出身的谢氏,更与中原士族相差万里,谁能保证客家谢氏全出自陈郡谢氏,就没有一个是会稽谢氏或西南蛮族谢氏后裔?
所以上述李、谢、薛、王、卢、柳等姓,是否都是中原士族后裔,未可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