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与移民文化
许怀林
一、客家—生命力旺盛的群体
客家,汉民族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的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客家之所以成为客家,既因他们以南方山区的部族为基干,又充分接纳了外地(主要是北方)移民,融合而为一体,蕴含着多个区域文化单元的基因。他们特有的方言,显示出自身的个性。客家在饱经时代沧桑之中,积累起艰苦做人的技能和经验。他们的包容性,使之不断吸收外来移民;他们的适应性,又能大批地迁出,或去大西南,或走东南亚。有世世代代垦殖山区,经营农业的杰出本领,又勇于冲向海洋熟习工商,运筹财贸,把握科技,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虽然,因其自赣闽粤交接山区大本营迁徙出去而有客家人的称号,然而他们自己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主动进取,人乡随俗,由客变土,创建新的里程碑。随着时空推移,一方面如蜂酿蜜,吸取异地他方的文化营养,另方面又凭风借力,扩散其能量与影响。
客家,已不是狭隘的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传扬四方的大名号。过去,它曾经给某时、某地的人们以进逼的威胁,使人警戒,乃至歧视与争斗;后来,则逐渐让人惊羡,进而仿效,与之亲近。走向四方的客家人,抛弃了局促一隅的偏狭.于随地创业的实践中,陶冶出溶合诸品的广博胸怀。老山区的客家,已难胜任为客家人之当然代表者。
二、客家优秀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就其最宝贵部分而言,有几点明显的特点:
1、励精图强,有忧患意识。迁徙生活的磨炼,异地创业的艰难,使他们不能保守,不敢懈怠,不可苟安,念念不忘从零开始,“朝乾夕惕”,如履薄冰,谨慎处世。
2、自立自强,不甘落后。迁居人生地疏之区,与人作生存竞争,能遇事进取,显示力量。赣地客家熬蔗糖、创烟丝、放香菇、种果蔬??都是技艺精熟的能手。如果处处矮人一头,哪能有说话立足之地。
3、勤俭刻苦,能做别人难做之事。在上述信念指导下,砍山耕治,加倍的勤劳,尽力节俭,不怕艰苦,男女齐上,以其出色的劳绩,使“万点青山万户烟,白云坳里总开田”,博得世人刮目相看。
4、耕读并举,重视教育。出色的劳作,不免受人欺凌,为求振起,必使子弟读书。赣西北万载县的客籍人为读书、应考的权利,进行了多年的抗争;湘赣毗邻的客家,在宁冈县合资创办龙冈书院。义宁州陈宝箴家族,正是通过书院培育子弟,光耀了门庭,造福于社会。
5、团结互助,借群体合力竞争。家族的血缘纽带,乡邻的地缘关系,对异地创业者的生存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更需凭借亲族与乡邻的扶持,以便站稳脚根。在封建时代,他们聚族而居;近现代以来,奋斗于海外,他们致力于社区建设。
6、广交朋友,和睦处世。客家人为求在新的居留地打牢根基,总能少树仇怨,多结善缘,克制自我,遵守公约,尽力与人和睦共事,在最短时期内融人当地社会。他们人乡随俗,由客变土,热心社会公益事务,乐意扶弱济困,树立良好形象。
诸如此类,还可罗列一些。这些文化的个性特征,显然不是客家所独有,而是移民所共有;不是因其是客家,而是由于迁徙生活之环境。如果生存环境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人生追求也会相应改变。
客家辗转迁徙至新的地区之后,开始阶段发奋自励,朝气旺盛,致力于经济作物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成为明清时代当地社会经济上升的生力军,例如由闽粤返迁江西的客家人即是。到了置备起田园家产以后,便逐渐增强了保守观念,安土重迁,固守既得成果,在经验中转圈,欣赏着小盆地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生活,和原先的当地居民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