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从历史及地理背景探讨元明清客家族群移垦之路线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从历史及地理背景探讨元明清客家族群移垦之路线

——以台湾徐氏东海堂的迁徙为例

徐胜一

一、引言

 

客家族群的迁徙,受朝代更替的政治环境、移垦政策及土地承载力等因素影响甚巨。从宋末迄今,客族大规模之迁徙活动约可分为三个时段。(l)宋元之际,赣南客家族群受元兵压迫,沿着山区隘口往东迁徙,从江西石城移至福建宁化。(2)元末乱世加上人口压力,闽西客族又沿着汀江、梅江及韩江开始外移至粤东各地。(3)清初朝廷放宽移垦政策并鼓励粤东客族他迁,于是又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此阶段主要移垦目标包括渡海到台湾桃、竹、苗、屏诸县。

根据台、粤、闽、赣客籍族谱及相关之州县府志等记载,可以了解客族迁徙的内外因素;譬如原居地与徙居地间之推拉力,山脉、河流、谷地等自然环境,是如何支配他们的迁徙路径。简言之,客家族群之移垦活动,过去800年间从赣南徙闽西,次由闽西徙粤东,再由闽粤渡海东迁至台湾,无不受到社会变迁、政策更替及地理条件等因素之影响。

清初从粤东迁移到台湾桃、竹、苗、屏等地区的徐氏族群,以蕉岭及陆丰人士居多。这两支徐姓族群与其他客族迁台路线及“十三天”中的天惠公、天庆公、天锡公居多。

从陆丰到新竹—天惠公派下

天惠公之孙萧甲公,其子孙在广东省之丰顺、海丰、、陆丰等地建有祠堂或祖庙,来台支系以陆丰居多。这些渡台祖之祖居地在陆丰之四旗田及枫树角,与天锡公派下胜堡公在陆丰之南丫建基地,仅两公里之隔。据查他们渡台时也是在新竹红毛港登陆的,现今已散居新竹及桃园各地。萧甲公后裔来台者有:十三世士仪、宗拔、宗达,十四世子志、子坚、子映,十五世顺士、季士,十七世敬云等。士仪及宗达居桃园观音乡新坡;敬云居新竹湖口;子坚居桃园社子;宗拔居水流庄;季士居新竹后湖;子志及子映居地未详。清初年间陆丰四旗田及枫树角之徐姓渡台祖,其世系传衍列如表一。

天惠后裔分布在广东揭阳、陆丰之枫树角及四旗田(大房)、海丰梅陇(二、三房)、丰顺(四房)等地约有10多万人口①。丰顺汤坑天惠公派下有3万多人,移居泰国者有2万人,梅陇则有1000多人。泰国华侨捐助建有“东海中学”、医院、会馆等。据云天惠公四世迁陆丰,六世迁海丰梅陇,七世再迁回陆丰县八万乡尺仔村②。

居住在苗栗县境、高雄美浓及屏东六堆的客族徐氏,绝大部分来自广东蕉岭(旧名镇平)的云崖公派下,云崖乃天庆之孙。据云云崖后裔人丁兴旺,居住在蕉岭者约5万人,占蕉岭总人口的25%,徐氏是该地的望族①。

云崖派下裔孙之中,清朝渡台祖至少有15人,其中元亨派下5人,元贞派下3人,元利派下7人。若以云崖为三世祖(天庆为一世祖)算起,最早来台者为十四世常泰,接着十五世俊彩、玉思、立洪、运新、咸立,十六世廷俊、元纶、相芳、焕创,十七世允堂、月步、秀华、勤禄,及最后来台的十八世赵福。云崖派下十四世约当雍正乾隆之际,十七世约当嘉庆年间。在这80年间,他们陆续从蕉岭沿韩江而下,抵达江口后由汕头出海,横渡台湾海峡并在后龙溪或大安溪登陆。在苗栗及台中建基之后,子孙再往各地迁移,有远至花莲、台东及屏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