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汀江流域的开发与客家民系的形成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一、中原、江淮人民迁入赣闽粤交界区域的历史回顾

如前所述,与客家民系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北方汉人南迁,时间上只能追溯到唐中叶的安史之乱,所以本节关于中原、江淮人民迁入赣闽粤的历史回顾,主要探讨从安史之乱至两宋之际江淮人民向赣闽粤交界区域迁徙的情形。

唐自天宝十四年之后陷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其后藩镇割据,边患不已,继之以唐末黄巢大起义和五代的纷争,长期的战乱和苛政、灾荒,造成生灵涂炭,人民流徙。就中尤以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中原地区破坏最为惨重。透过时人的诗文,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当时人民死亡和流徙的悲惨景象。这里略引几则诗文以见其概:

李白诗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①

杜甫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篙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②

崔恫诗曰:“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①

韦庄《秦妇吟》曰:“大道俱成棘子林”,“百万人家无一户”,“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镜平如砒。避难徒为阀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②

这些诗歌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可以作诗史来读,但因内容的高度浓缩,有些情形反映得不够具体,还需相关的材料加以补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史书的记载和时人的描述:

《旧唐书倦148((权德舆传》载:“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唐代宗《贬田承嗣永州刺史诏》日:“自禄山肇祸,浪(像州,约当今河北省高阳、肃宁、博野等县地)、博(博州,约当今山东省高唐至聊城等市}县地)流离;思明继衅,赵(赵州,约当今河北省栗城、元氏、赵县、高邑、临城等县地)、魏(魏州,约当今河北省馆陶、大名、清丰等县地)埋厄。扮榆井邑,靡获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③

安史之乱后朝廷的一则《减京哉官员制》曰:“今连岁戎旅,天下凋擦。京师近甸,烦苦尤重。比屋流散,念之恻然……京散户口减耗太半。”④

于邵是天宝末进士,在肃宗、代宗、德宗朝为官,他说:“泊天宝末幽寇叛乱,今三十七年,顷属中原失守,族类逃难,不南驰吴越,则北走沙朔,或转死沟壑。”⑤

顾况是肃宗至德二年(757)进士,也是亲身见证安史之乱惨象的人,他说:“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⑥

我们从这些记述看到,安史之乱中受战乱破坏最严重的是关中和中原地区,人民流亡的大势是逃向江淮和江南。江淮以荆南为例:“自至德以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⑦移民成倍乃至近十倍的骤增,使得荆南的地位变得紧要,故由原来的江陵府升格为节度使。江南以苏州为例:“当上元(760761)之际,中夏多难,衣冠南避,寓于兹土,参编户之一。由是人俗并杂,号为难治。”⑧苏州移民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使得风俗、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