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梅州客家文化的形成初探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梅州客家文化是一种多元聚合形态的文化,是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其中最基本特征是以中原移民的中原文化为主体,又熔人南方土著的居民后裔如舍瑶等族文化、有的地方还掺透有东南亚、西方等海外文化。它真是别具一格十分独特的一种文化。其核心是中原文化。

梅州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进人梅州的南迁中原人最早应始于秦时。秦始皇曾发兵50万平南越,并移居数十万中原人落籍南疆,与越民杂处。这批秦代戍卒及移民就有部分进人梅州境。就在赵佗任龙川令时,“有个将领史禄曾屯兵揭阳一带,其部属之一部分留在梅州地区”。①相传这支军民常到今丰顺汤坑、潘田一带活动。兴宁县,当时属龙川辖地。在兴宁县新好有个“秦皇坪”的地名,这可以认为是赵佗率领的秦代戍卒曾涉足此地而得名。1984年,就在“秦皇坪”附近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编钟,这可能与秦军南征和移民有密切关系。还有,在五华县塔岗狮雄山上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初步发掘考证,认为是赵佗当年兴建的“长乐台”等遗存。以上材料说明秦汉时期就有中原人涉足梅州境。

东晋五胡之乱,客家先民向南迁徙,有一部分中原人进人梅州境。兴宁于东晋咸和六年建县,大埔于东晋义熙九年建县,都与东晋期间中原汉人进人该地,使人口有较大增加有关。接着,南北朝时的南齐置程乡县(辖今梅县、蕉岭、平远和丰顺上半县之地)。程乡是因程欣而得名。程欣的祖先是在东晋时由古安定郡(编者注:古安定郡在今甘肃固原;有说程耽祖籍在古弘农郡,即今河南灵宝)南迁落户平远境的。程欣素以信义著行于乡里,建县时,乡民为纪念他,便以其姓为县名,并将县内一条河名为程江。

唐末动乱,五代更迭,中原汉族继续南迁至赣东南、闽西南及粤东北边境。随着人口逐渐增加,于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一县,至宋改为梅州。北宋末,金兵进攻中原,宋室南渡,中原和江南士民流亡南徙的规模日益增大,不少人进人梅州。南宋未,元兵南侵,原梅州客家先民被迫转徙或遭元兵屠杀,人口锐减。元以后,地旷人稀之梅州,遂成为客家再一次转徙之目的地。“地为之虚,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②又据(崇正同人系谱》云:“梅州民族,当宋末元初之间曾经一度更擅,吨能为今兹繁盛者,殆由元、明以来再从汀、赣二州源源而至,是则此为后客。’,③由于汀、赣二州的客民不断涌人,使梅州成为“反客为主”的客家腹区。梅州客家人由于长期居住山区和固守封闭式的生活传统,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深远,因而至今仍保留着中原文化的特征。择要简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