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宁化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宁化的客家文化是织成源远悠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经历着历史曲折的演变,在福建的文化史页占有重要位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客家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以辛勤之手和如椽之笔开拓疆土,共同创造和发展祖国绚丽的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发扬物质文化的同时,宁化客家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不断的辗转,有关文字记述及其资料虽很难寻找,但也保存着许多弥足珍贵、可资佐证的文物及其他资料,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并经历代时代精神的改造而产生,也备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一、宁化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及历史环境

宁化位于武夷山东麓,福建之西隅,历史上是闭塞的山区,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之称。全县山地270万亩,有林地占80%以上,耕地44万亩,人口35万。属闽赣台地大面积抬升区的相对下陷地带,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面积的%%。境内溪河纵横,流人闽、赣、韩三江,溪流狭窄,难通舟揖。这使宁化土著舍族先民有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隋之前,宁化“名不见于史”。隋大业末,巫罗俊率众开发黄连镇,始洞开了宁化和外地由于山岭形成的阻隔,开始了北方汉族移民向南方陆续迁移的过程。尤其晋代始,中原战火熊熊,狼烟滚滚,迫使更多汉人南移福建。由于山峦阻滞,交通不便,使闽西免受中原战火的浩劫,从而获得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机会。中原汉人看中了这一隅类似世外桃源之地,蜂拥移人宁化,随之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与闽越族文化相融汇,从而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武夷山阻滞着冬季北方南下的空气,使福建气温比之于江西要暖和得多。宁化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8 .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季长达四个月,无霜期214一从8天,“水早无虞”,为发展农、林、牧各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样性的经济发展,又促进宁化商品进人市场,繁荣商贸。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山林资源的丰富。宁化木材成为商品由来已久,巫罗俊开拓黄连桐(宁化古称)之际,即“率众垦荒造田,开山伐木,将木头泛运长江下游一带出售,以其盈利开发黄连”,也用于发展精神文化。宁化山区历来并重粮林共同发展。历史上,种杉、茶、竹实行谁种谁有,有力地促进林木生产的发展,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工业产品,不仅在境内交换,也远销省内外,很受各地市场的青睐。生产的逐步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始自东汉,即有中原汉人进人宁化定居。唐之末,由中原迁居到都阳湖附近的客户,随着黄巢起义军的大举南下,为逃避战火,却纷纷向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寻找新的栖居之地。在辗转流离中,他们的目光看中了没有硝烟战火的山隅宁化,聚居在仅和江西一山之隔的小盆地石壁,创建新的家园,终于石壁境域囿限,无法容纳峰拥而来的移民。在石壁稍事休整之后,他们又向外拓展,举族或举家继续向上杭、广东一带迁移。客家人的蜂拥而来,带来了古老的中原文化,从根本上改变黄连桐的落后面貌,使之逐渐兴旺发达。据资料表明,自唐及清,宁化举人152名、进士50名,140余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枕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人《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