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文化,犹如其母亲河—黄河水系源远流长,浩瀚渊深,瑰丽多姿,内涵丰富,以它为主体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客家文化“根”之所在。
何谓文化?从广义而言,系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伴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一般包含下述四个内容: (1)物质文化—工具、工艺、技术文明;(2)精神文化—思想、艺术、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3)社会组织与制度;(4)价值系统—风俗、伦理、道德、法律。川构成文化的三要素是:人、物和人化了的物。这三者有机统一,就构成了文化的基本要素。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表示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有:
其一,民族性。不言而喻,没有民族的存在,也没有民族文化的存在,因此,民族对于文化而言,既是载体亦系主体。民族是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民族的文化,离不开中华民族。它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从多方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征和精神。诚如黑格尔所言:"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格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其二,历史性。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亦系其民族历史进程的轨迹。一般说来,历史愈悠久的民族,其文化内涵就愈丰富。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五千年以上,因之其创造的文化无论质、量,均超过世界其他民族。
其三,地域性。无论何种文化,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空间和特定的地理环境。这里所说的地域性,意谓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尽管地理环境不能创造文化,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文化创造发展的趋向,而此影响在古代尤其明显。所以,地理环境是民族文化形成何种类型的前提和因素。从秦、汉至唐、宋、元、明时期,中原文化虽曾与域外的中亚、西亚、东亚的文化及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交流,但中原文化始终保持其风格和传统,并不断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使中国文化有极大的涵蕴力,因之对外来文化也在在表现相当强的交融力。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对南蛮、北狄、东夷文化的容纳和同化,表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周边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未曾出现像印度文化那样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也未曾出现像埃及文化那样因亚历山大帝国的占领而希腊化,更未曾出现像罗马文化那样因日耳曼人的南侵而中断。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贯的发展传统。究其原因,除其民族自身的历史因素外,还有是其地理环境创造的条件。"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使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生理心理素质、性格、心态、思维方式、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这些都和地理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