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客家文化在近代中国转型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密切的传承关系。然而,其承传是在变异中实现的,往往伴随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进入近代以来,作为客家文化形态反映的客家社会风俗、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均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而发生极大变化。在客家人的头脑中,传统的中原文化观念逐渐淡薄了,古老的中原遗风在客家社区也不再那么浓厚了。

客家人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转变,从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中可见端倪。这首诗,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后期,当黄遵宪由美返家与众乡亲聚晤之时,人境庐中主客畅谈的竟是崭新的话题。昔日闭塞的山村,如今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传递海外新闻,向这位远洋归来的外交官询问究竟,从日本说到欧洲,从海上巨舟说到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其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这些原只懂种田、赶墟的客家农民,如今竟绘声绘色的谈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即诗云:“或言可伦坡,索地始未获……’,[1〕客家人的见识如此迅速增长,正说明了进人近代以后,客家人由闭关到开放时代潮流中发生的变化。而观念的转变,又必然引起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从如下例证可以看出:

其一,衣食住行方面:

 (l)衣着穿戴。客家地区不少男人喜欢戴一种帽子,谓“荷兰帽”(又称“通帽”、“盎龟帽”),是从国外传进的,有人说系从荷兰传来,故有此名。阳这种帽子呈椭圆形,帽顶为龟背状,宽边,质硬,颜色有白的或灰白的,环形帽沿略向上倾斜,内有皮质套圈,戴起来觉舒适凉爽。还有一种叫“毡帽”,亦系从国外传到客家地区的,客家男子视为礼帽。它用质地较好的毛制品制成,帽子呈圆形或尖头船形状,帽沿四周卷起成圆形沟状或尖头船形沟状。帽沟上方箍一圈丝绸锦带,使帽子更显美观。

在客家地区流行甚广的“竹叶凉帽”,是从越南传来的。这种遮阳帽约一尺见方,帽子底层是用竹蔑织的依托物,面层全是一片片大叶子,从帽顶铺到帽沿,片片镶嵌有序。

衣着也趋向西化。在清末民初,客家男子就有不少穿西装、皮鞋者。这些西装、皮鞋是从国外传进的。圆脚反领上衣,系从印度尼西亚传来的,印尼话谓“甘姆艳”,客家人亦如此称它。此外,还有一神认美国传进的短袖平脚反领男衬衫,客家人叫它“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