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拟探讨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族群关系时,我曾猜想:客家人与闽南人的交界地带,基于各自的文化张力,族群关系应是有些紧张的。然而,当我在闽、客毗邻交错的双言区调查时,实际情况与预想并不一样。大体上说,客家人与闽南人交界地带存在双言区,这种双言区是闽南人与客家人在方言和文化上并存和互渗的区带,从双言区两种文化的延展向度来看,从客家文化区向闽南文化区逼近的双言区,客家文化由浓而淡;反之,从闽南文化区向客家文化区逼近的双言区,闽南文化也是由浓而淡。正因为有这种亦客亦闽的双言区带的存在,使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原本的双向张力状态得以缓冲,也使客家文化区与闽南文化区很流畅地融合为一片,促进了跨文化区的经济区域的发育和形成。
然而,历史上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双言区,不同方言的社群基于语言和习俗的差异而产生的排拒力,仍然存在,造成异方言社群之间在矛盾产生时也会出现激化。在发生矛盾或激化的时候,异方言区之间具有渗透力的民间信仰会起消饵作用,而重视地方治安的官府也会介入,消除导致冲突的隐患。
本调查研究从现实社区切入,纵深于历史考察,地点是南靖县西南隅,主要的时段是清代。
一、船场上游溪谷客家人与闽南人双言区的概况
南靖县的西面和北面是永定县、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南面是平和县,东面从北到南是华安县、漳州市(萝城区)和龙海市。几乎全是闽南人居地的南靖县,在比邻永定纯客家县的西沿地带,散布着一些明清时期徙自永定的客家人村落。这些客家人村落并不是呈现与县界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而是与闽南人社区呈现不规则的犬牙交错状态。一些河谷,是客家人择居而纵深扩展的地带。笔者通过田野所进行的历史考察的主要地点,是九龙江船场溪上游的一条溪流的河谷地带。本文将所调研的船场溪在南靖县西南隅上游的这条河谷,简称为“船场上游溪谷”。
在毗邻闽西永定县湖坑乡以及古竹乡的闽南南靖县书洋乡,一条溪流自东南而西,刚触到永定县界便北折,绕个U形向东南汇人九龙江。背靠永定县古竹乡,向东南远望这条船场上游溪谷地带,依次有塔下村、下坂村、李屋村、上坂村。
塔下村民是张姓客家人,人口1500多人,操客家话,男性也能说闽南话,其宋代宁化始祖是张化孙。在明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之前,张姓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后折返迁居塔下西南侧的马头背张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