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没有客家人?经初步调查研究,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就近两年来考察所得,以及史籍记载,对湖南客家问题作一概述。
一、湖南客家源流与分布
据各姓族谱记述,湖南客家人可追溯到公元466年,南北朝时期,原是古代中原汉人,为战乱所迫,逐步向南播迁,散居在今的湘南、赣南、闽南及广东的广大地区,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客家先民。他们种田开矿,对促进地方繁荣,民生福利作出了贡献。唐末到宋金对峙,乃至南宋,又有大批中原人继续南徙至南方各地,他们多住进深山区,但他们却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增添了新的生力军。
众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客家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民系,包括后来转迁人湘的客家人。明清时代,客家人主要住地闽粤赣边山区人口骤增,迫于生活客家人开始向全国许多地方迁徙,其中一部分迁人湖南。现将客家人湘情况和分布作一介绍。
平江 位于湖南东北角,泊罗江上游,东与江西省铜鼓县交界。平江客家先民自明成化七年(1471),由骆成典为首的最早的一批从广东龙川迁人平江县谢江乡丈江村定居。清代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百年来,他们先后从今梅县、惠州、大埔、平远、蕉岭、乐昌、迁人平江东乡、南乡、东南乡等乡村,人数竟达数万人。如今,连云山、黄金洞、思村、灶门洞等地域群聚的客家后裔,每逢佳节,村内老老少少仍保持广东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浏阳 地处湘东和赣西的毗邻边界,原徙居江西的客家人,为避元明之争的战乱,乘机向赣湘边界浏阳迁移。浏阳旧志有一段记述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一批福建人为避倭寇乱,逃人宜春北部开山种麻,其中一部分客家人为生活所迫,迁徙浏阳,随后广东人亦接踵而至,人数竟达数万人。清初,广东客家人人浏阳的就有20余支,他们来自平远、大埔、龙川、五华、和平、兴宁等县。现浏阳市65个乡镇,1992年统计县总人口约131万,客家人比较聚居的地区有16个乡镇,人口大概10多万。
客家徙居浏阳,据文字记载最早始于宋末,且来自粤东北今梅州一带。据清光绪《浏阳乡土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浏阳涂姓始祖宋中于元末人浏,来自广东镇平(今梅州蕉岭县),聚居东门;张姓之始祖化松是明初人浏的,他们来自广东梅县,今散居肠谷段、张家坡、七级坊、文家市一带。但当时入迁客家较少,到清以后才增多起来。
醋陵 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相接,居罗霄山脉北端西沿,东临江西萍乡,是湘赣交通要冲,属株洲市。醋陵人口构成的突出特点是以客籍移民为主。自南北朝以来,各朝迁人者都有,分布全县城乡。明初,政府鼓励外来移民插标占地,垦荒生产,以江西为主的移民分别来自吉水等30余县。此外尚有广东的嘉应程乡(即今梅县)、龙川、兴宁等县,以及福建汀州等5县。清初,酸陵再次大规模涌人外来移民,以粤、闽两省东江、汀江地区为主,有来自今广东的梅县、龙川、兴宁、五华、惠州、大埔、平远、和平等县。移民主要分布在禄水上游沿河两岸和部分地区。如今,境内浦口、白兔潭、南桥、洪源等乡镇为广东移民后代较集中的地区。此外,富里、大障、贺家桥、黄达咀、石亭、均楚、大林、板杉、八步桥等乡镇也住有广东移民(客家)。
枚县 属株洲市。以枚水流贯县境而得名,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山西南端,东界江西省莲花县。元末明初由于长期战乱,枚县土著民大量伤亡、外徙,不久外地人不断涌人,而迁人者以江西客家人居多。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先后推行“增丁不增税”和“摊地人丁”政策,客观上鼓励了人口的增长,这时广东、福建客家人陆续迁人,使枚县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方言在境内流传。
茶陵 它位于湖南省东南边睡,东连江西莲花、宁冈,为株洲市远郊县之一。客家人早在南宋已开始迁人茶陵,大批迁人在明清时代。据客家人18姓的24个宗族族谱,人茶最早的江口黄姓的一支,其始祖于南宋淳熙十年(1184)由江西赣州迁人江口,衍为宗族。明代人迁的5姓7支,清代迁人的12姓巧支。包括原居广东的12个姓氏宗支—嘉应9支、梅县1支、兴宁2支;原居福建的7个姓氏宗支—上杭、汀州6支、武平1支;原居江西的6支—赣州5支、宁冈1支,来自湖南鄙县的l支。
客家人辗转人迁茶陵后,他们多数居住在境内武功、万洋山脉500一1000米海拔的山中地带。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江口、桃坑、湖口、小田、七地、八团、高陇、严塘、秋堂、洗溪等乡镇部分村,据估计,县内客家人约2.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4%。客家人较集中的地方是江口、桃坑、湖口。还有少部分客家人人迁茶陵后,定居在河谷平原、丘盆地带,与当地人杂居,其方言、风俗习惯渐与本地人融合,被认为是本地人。
炎陵 (原称鄙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缘,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东与江西宁冈、遂川交界。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自宋至明,炎陵境内居民绝大多数为农业发达的江西中南部所迁人。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旧志称“湖南兵寇无毒于兹区”。顺治末至康熙初,赣、粤、闽等地的人民为避兵乱、躲藻发、逃丁银,大批人迁人炎陵。康熙中期以后,朝廷鼓励垦荒,以上三省向炎陵移民更胜前期。清代中叶,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商人又纷纷徙足炎陵。
炎陵客家大都是从广东梅县、兴宁、五华、翁源,或从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人的。以主要姓氏为例,来自广东的有陈、黄、周、钟、朱、曾、戴、何、叶、严、石、房、邻、任、范、巫、邹;来自福建的有陈、黄、余、卢、贾、王、赖、许、艾。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县内东南片,即城东乡、河渡镇、十都乡、垅渡乡、水口镇、策源乡、下村乡的大部和西部船形的大部及其它乡镇。
资兴 (古称兴宁县,今已设市)隶属于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南端,米水上游。据清旧志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客家人在境内崇山峻岭中谋生存。我们曾访当地客家山民得知,远在明清时期,已有广东客家人贩运食盐人境,便民购买。后来广东、江西一带有一大批客家人,迁来资兴,从商、为官、务农者均有,务农者居多。
资兴客家人分布在黄草镇、滁口乡、东萍乡、佃市乡、皮石乡、汤市乡等乡镇,人数大约有数万人。
资兴汤市乡,方圆110平方公里,生活着上万人,众多人操客家话。山中青林村有村民500余人,全属客家人,被誉为湖南第一纯客家村。村里住有范、刘、黄、罗、王、何、方、沈、叶、吴、陈、余、许、魏等姓人,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江华 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南部,西接江永和广西钟山、富川县,南邻广西贺县和广东连山县,隶属永州市。人口30多万,其中瑶族15万人。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江华境内客家人共有包括叶、邱、余、李、罗、翟、赖、杨、岑等在内的54个姓氏。这些客家人主要来源于江西、福建、广东。客家人最早进人江华的时间已无法考究,但绝大部分是明末之后陆续迁人的,先在丘陵地区和沿河两岸开垦耕种,后逐渐深人山区。
江华客家人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主要聚居于冯河、西河沿岸,尤以沱江沿河两岸为众,聚居人口最多的村庄将近1500人。他们的后裔现在约有5万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2%。
据新田县志查明,郑、刘、谢、陈、何、胡、肖、邓、黄等姓氏,从各朝代迁入新田的就有10多万人,其中90%是由江西泰和迁入的。如今流传社会的客家话,大概就由这批人传人的。
二、湖南客家历史和文化的特征
客家人湘后,世代繁衍生息,始终保持着客家语言、风俗和发扬客家精神。尽管湖南客家人大都居住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其住地多在粤赣桂三省的接壤处,东依雄伟的罗霄山脉,南横有名的骑田岭,还有巍峨的大围山,北有幕阜山,山脉主峰海拔均在1以刃米以上。当时,避难于山寨的客家人,被称为“寨上子孙”,有称之为“棚民”,日子久了,还误称为“瑶民”。旧时代,他们常受人压迫歧视和凌辱,但他们不自馁,以主人姿态开拓奋进。
纵观其历史和文化,有如下特征:
(1)创业。客家人经长途跋涉,辗转迁人湘后,在“人迹罕至”边缘山区,深山老林中找到栖身之处。凭靠一双手,吃苦耐劳精神,来创家业。据炎陵县志记载,清康熙中期后,至乾隆十七年(1752),新开荒地3.45万亩,茹花岭一带山地,方圆数十里均因“粤民奋力垦辟而靡有隙地”。如今还展现在我们面前高嫩梯田,是茶陵客家先民用石块筑成的,历经数百年不坍不塌。湘南一带客家人用血和汗,辟山开矿。
(2)农副业生产。客家人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又能主动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所以凡他们住进的地区,农副业便较快发展起来。如客家人给江华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为酸陵创建陶瓷厂,发展陶瓷工业;带来红薯栽培技术、种茶制茶技术等。平江由此而成为茶乡,年产红茶8万多担,其产品销至南洋各地。
(3)教育。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人湘客家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如炎陵一县明清之际县内建有书院13所,列居全省第二,清末开始,上大学出国留学者大有其人。浏阳东乡建围山书院、炎陵建黄龙书院等,是湘省有名的书院,说明客家人好学并有一套在山区办教育的经验。
(4)语言。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大都讲客家方言,世代相传。炎陵县70%以上村民操梅县客家方言。有些地方受北方、南方语言影响,尤其是与粤赣方言相互渗透,讲的不是纯正客家方言,但夹有浓厚的客家音,如郴州、酸陵、枚县等。浏阳客家人都讲客家话,语言中保持了许多中原古音和广东音的成份。聚居大围山脉的客家仍占总人口的50%至60%,有的乡如白沙乡甚至达70%以上。
(5)山歌。唱山歌,仍是浏阳客家人群中自娱自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真是隔山隔水难隔声。如,“客家地方山岭多,哪有后生不唱歌。唱歌不单为快活,只因功夫不奈何”。茶陵客家喜欢山歌,善对山歌。如,“高山岭多好检柴,大河水深好放排。情哥知妹心中事,吹声树叶就拢来”。炎陵客家习惯呼朋作伴,吃喝对答,拖腔带调,引吭高歌。如,“阿哥犁田就犁田,不要回头看娇莲。打掉犁头是小事,只怕东家扣工钱”。山歌曲调音域宽,节奏变化大,朴实粗犷。
(6)习俗。客家人经历了艰难的、辗转迁徙的岁月。在谋求生存的“人乡随俗”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如女不缠足、重教育、不畏强暴、重情厚义、崇敬先人、多神信仰等等。除本文所介绍的部分客家人状况外,湖南境内尚有许多地方居有客家人,需要进一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