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史称天府之国,人口1.2亿,是中国最大省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以勤劳、智慧、团结著称于世的四川200多万客家儿女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川客家人的历史可追溯300多年前,明末清初时期,当局为开拓西南部经济,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省移民到四川,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川”。客家先祖长途跋涉,坚韧不拔,拓荒创业,留下丰功伟绩。客家人现在分布在四川120个县中的38个县,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在这里繁衍生息。保存完整的客家风俗文化,说较标准的客家话,客家精神造就无数的民族精英,在四川形成颇具特色的客家群体。本文拟就客家人迁徙人川的历史背景及主要路线,以及客家人的分布、客家方言区等进行探讨。
一、粤、闽客家迁徙入川的历史背景及主要路线
我国的一代文豪郭沫若在1939年所作的《德音录》中写到:“吾家原籍福建,一百五十八年(公元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郭沫若的弟弟郭开宇说:“我曾祖父郭贤惠讲,先辈由福建宁化至江西、湖南来到四川”。郭沫若在他的早期作品《我的童年)中,说到清初的大移民:“四川人在明末清初的时期遇到过一次很大的屠杀,相传为张献忠杀四川,四川人爱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这虽然不免有些夸大,但在当时,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互相厮杀的数量一定不小。在那样广大的地面,因而空出了许多吃饭的地方来,在四川以外,尤其是以人满为患的川东南,便有一个规模相当大的移民运动向西发展。”
据《蜀破境》载:清初“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1949年以前的(温江县志》载:县境“劫灰之余,仅存者范氏、陈氏、卫氏、蒋氏、都氏、胡氏而已”,顺治16年(1659年)清查户口,仅有32户,男31丁,女23口,“棒棒莽莽,如天地初碎”,“简州土著只有14户(《简州志·食货篇·户口章》)”,致田园荒芜三、四十年。在此背景下,清廷采用鼓励外省人人川和强行移民人川两项措施,继湖广(元朝将鄂、湘两省区划为湖广省,近代川人沿袭元时行政区划习惯,仍把湖南、湖北省称为湖广省)人移民人川后,广东、福建等一百多万客家人迁徙人川定居,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少l}”大规模移民运动。粤东、闽西客家人人川,有史料可查。“更推乎近代,追我始祖贤公由闽迁粤都长乐之邑。业数年矣。……黄孺人28岁,苦守节制,乾隆癸亥年(1743年)携二子与小叔雍秀公一路,上川东富顺县地名牛潮渡甘家冲,佃耕数载,年岁荒歉,又二子而亡,孙子年尚幼稚,遂搬移川西简州横山子(引自龙泉区山泉乡张隆司所存1823年撰写的(张氏族谱})”,“吾祖进兴公(清康熙年间自闽)派人川者近百支,散处成、绵、嘉定,以新都为最(引自光绪13年新都(魏氏族谱·世系考》)”。隆昌县城郊新生乡光华村的《陈氏族谱》中“广东始祖图系”和“人川祖图系”等章节载:陈姓家族于1650年至1670年间陆续从广东揭阳、长乐、潮州、汕头等地迁徙人川,逐渐聚集,陈氏家庭已在四川繁衍了13代。在四川各县各家族谱中记录人川先祖比比皆是,其族谱是迁徙经过及世系繁衍的真实记载。崔荣昌在(四川方言的形成》及孙晓芬在(清代前期移民填四川》文中列举的客家人人川时间及居住地,对当时移民情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