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四川集中分布在38个市、县,约有250万人,他们人川虽已300余年,但至今仍保留不少客家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保持和发扬了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为四川的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据考证,明末清初,四川因战争、灾荒和瘟疫,人口锐减,致使很多田园荒芜,为此,清政府,从康熙至雍正、乾隆的100多年间,多次动员外省移民人川,其中以湖广(今湖北、湖南)移民人川最多,因此,有“移湖广填四川”之说,湖广人成为四川的主要人口,湖广话成为四川官话,但同时也有很多广东、福建、江西的客家人迁人四Jll,其中又以广东梅州、韶关、河源、惠州、清远、揭阳、潮州等地的客家人为多,因此,四川的客家人被先人川的湖广人称为广东人,同时,为了与说粤语的广东人相区别,又被称为土广东。
虽然清政府颁发了移民人川的优惠政策,但开始有些客家人留恋家乡,不愿离走,清政府采取了强行措施,因此,至今还有被押送人川的故事传说。由于客地人口骤增的压力和清廷软硬兼施移民措施,后来许多客家举族迁人四川。有的是分期人川,如成都东郊龙潭乡‘李氏族谱》载,第16世祖李茂坤和他的四个儿子分别于康熙59年、雍正5年、12年和乾隆6年人川。移民人川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经湖南的汝城、桂东、茶陵、酸陵、浏阳、平江至长江;另一条是经湖南的宜章、郴州、祁阳、邵阳、常德到长江,最后,两条路线都经长江流域或经湖北的恩施溯江而上人川。客家人入川,大部先在川东垦殖若干年后,再分北上和西进两条路线再迁移,北上的向广安、仪陇、三台、巴中方向迁徙,西行的在宜宾、沪县、富顺、隆昌、威远等川南地区垦殖相当长时期后,部分留在川南,另一部分顺沱江长江流域而上,到达川西成都、广汉、西昌、会理等地,此外,也有一些客家移民没有在川东和川南停留垦殖,而是直达川西成都等地。入川道路,除上述外,还有取道贵州人川的,如新修《新都县志》载:“原居广东嘉应州长乐县的张大梁,因雍正4年粤东大荒,次年正月16日携带着大柱、大用举家人川,取道贵州,经永川,乾隆元年始迁至新都县”。抗战时期以来,又有不少外地客家人人川:一是抗日时期内迁留川的客家人;二是解放军入川部队和转业来川的客家人;三是1949年在成都起义的李振兵团留川的客家人;四是50-60年代内迁四川三线建设的工厂等单位的客家人;五是建国后几十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川的客家人。这五种人川的客家人,除来自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外,还有些来自台湾和东南亚国家的客家人,人数约有10多万,至今也多保留了客家语言、文化和风俗。
四川客家人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分散、小集中,虽然分散在30多个市、县,但住地比较集中,如邻近成都约有18个乡、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民国时期有些达95%以上。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两大片,是四川客家群体生活的两大本营;二是从地理位置看,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区,平原坝区较少,因此,至今还有客家人住山不住坝的民间传说。
移民人川的客家,在四川至今已有10代以上,时间已有二、三百年之久,其语言曾受到湖广话的影响,但仍有很多保留了客家语言,客家人相遇(包括久住的城市居民)至今仍然只说客家话,不说湖广话,甚至有些农村客家老人,至今只会说客家话,不会说湖广话。有的客家人独自一家居住在成都市区内湖广人的大院,虽然对院内的湖广人说湖广话,但对家里的人却说客家话。当然,目前移民人川的客家后裔,不少人已不再说,甚至不会说客家话,但湖广话中又保留了一些客家语,如称祖父、祖母、为阿公、阿婆等。
入川的客家人,虽然在二、三百年的生活中受到湖广、陕西、浙江和其他各地移民人川人的各种影响,但至今仍有很多保留着独特而浓郁的客家风俗。首先是敬祖,即对祖先的崇拜。如一族已分居多处,总要集体组织一起去给入川第一代祖宗上坟,时间多在一年春分这一天上坟,也有春秋两次的。客家各姓各宗均有祠堂,安放历代祖先的牌位。春节除夕总是先敬祖神再全家团聚过年;正月初一的早晨,全家首先要集体给祖宗拜年,要站在祖神面前,由一人按照族谱的记载,将历代祖宗都一代一代的请到。在人去世后的十年,一般要进行检金,即将遗骨从初葬的棺廓中取出,按先腿后头骨的顺序装人陶罐内,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再将骸骨葬人墓地中,是为二次葬。
客家子女为了学好文化,从小就不怕艰辛、刻苦学习,如抗日将领孙震在成都东郊农村创办了私立树德义务第一小学,不仅解决了当地客家农民子女的人学问题,而且由于教学质量好,使很多客家儿童舍近求远到该校上学,不仅附近镇上有很多客家儿童舍弃邻街的公立小学来到乡下的树德一小,而且有不少10多里以外的客家子女走读也到该校上学,同时,还有些远在二、三十里以外的客家儿童采用住校方式到该校上学。虽然开始上学只有6岁左右,但他们不怕路程远,不怕下雨的乡村小路打着光脚有多难走,都能天天按时上学,因此,从小就得到很好的锻炼。
其他春节期间不仅要在院子的大门、侧门、居室门张贴门神图、对联。猪圈上贴“血财兴旺”、牛圈上贴“大力兴旺”,三圈贴“鸡鸭成群”,粮仓贴“积谷盈仓”红纸,预祝新年丰收。客家人还有门前悬挂彩灯习俗,以图来年吉祥,彩灯式样多取形于花鸟鱼虫。从春节至农历二月底,很多客家乡镇对富有灯舞历史文化传统的狮灯、龙灯、么妹灯、牛灯、早船灯等灯舞活动流传至今,其中龙灯舞又分彩龙、脱节龙、火龙、水龙和江西客家上川龙等
。四川客家民居建筑,有很多保持了客家祖籍风格建造,成为四川民居自成体系的独特建筑,土楼和防御性的碉楼等。“二堂屋”的建筑格局也是四川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过去有些大瓦房只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的上下端为上下堂屋,天井的左右为厢房,上下堂屋的两边为耳房;有些大瓦房或草房却有3个天井,上下堂屋之间的四合院天井较大,两边厢房的长条形天井较小。四川客家十分重视房屋的外观造型和美化环境,凡是瓦房都要在上堂屋的屋顶中间塑造美好的“中花”与屋顶两端的“鳌尖”。很多客家农民的屋前有院坝,坝前有菜园,以菜为主,兼种少量果树和花卉,菜园边有高大的柏树;屋后是竹园,俗称林盘,紧靠屋后有一行柏树,真可谓重视绿化,有利生产,美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客家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不仅已基本去掉草房,而且有不少修建了“洋楼”,虽然没有保留“土楼”、“碉楼”和“二堂屋”的建筑格局,但在建房上梁时,仍保留燃放鞭炮,以示庆祝的习俗,并在房顶上仍塑造了更加美好的艺术“中花”与“鳌尖”。
为了纪念客家移民人川和后人集会,需有流芳百世的场所,早在清朝时期四川很多客家移民的地区和乡镇都修建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作为当地各省客家移民聚会的场所。当时会馆有四大特点:1、由易籍地定居的客家移民创办的;2、以原籍地域划分,小至县,大至省的同乡人的组合;3、共建馆寓;4、供奉乡梓的福佑神抵或先贤。广东会馆供奉南华老祖(即六祖慧能禅师)或庄子,故又名南华宫。江西会馆供奉许真君,故又名万寿宫。福建会馆供奉妈祖(即天后圣母),故又名天上宫或天后宫。当时会馆的活动与功能概括为“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具体约有7点:1、每年定期祭祀桑梓神抵,唱戏酬神;2、设塾延师,教诲同乡子弟;3、遇荒年发贩,救济贫困乡亲;4、为贫病死亡之乡人备棺木,置葬地;5、对本籍流落乡亲供食宿或送盘缠;6、聚会交流信息、;7、调解同乡之间或与土著之间的纠纷。由于二、三百年的各种战乱浩劫和风雨剥蚀、年久失修,使各地的客家会馆大多未能保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尚存的客家会馆近20座,其中成都东郊洛带镇、三台县撞川镇和刘营镇、金堂县土桥镇和广汉市古北街等地的客家会馆至今保存较好。客家会馆建筑宏伟、亭台楼榭、蔚然大观,宫殿式古建筑,厢房若干、耳楼分布、樟柏森森、雕梁画栋、形态逼真,这既是移民人川的客家人募集财力和能工巧匠建筑艺术的结晶,又是难得的历史佐证。洛带镇至今保存着广东、湖广、江西三大会馆,其中又以广东会馆最好,现存前、中、后三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两个四合天井,不仅占地面积最大(3049 .8平方米),而且建筑艺术最为壮观,金碧辉煌,四角“鳌尖”高翘,势如凌云,尤其后殿更为磋峨,远近可见,气派十分雄伟,其建筑造型和楹联,无不显示出客家人“坚毅奋发,勇于开拓”的刚强弘毅精神。
如前所述,客家人重教,他们在客家精神、客家传统的鼓舞与激励下,四川客家人从小就勤奋学习,因此,造就了很多人才,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有很多成为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经济建设的骨干,而且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如当代的朱德、郭沫若等都是四川的客家人;清道光的军机大臣卓秉恬和成都义和团首领、反清女英雄廖观音以及当代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也是四川的客家人;当代著名天文学家刘子华就是成都古镇洛带的客家人(刘子华将易经八卦发扬光大,建立太极中心学说,第一个预测到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木王星)。
总之,客家人和湖广等省的移民人川后,迅速改变了四川的一片荒凉和经济十分凋零的贫困现象,使天府之国恢复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据考证,移民人川的客家人不仅从原籍给四川引入了红薯、南瓜、辣椒、蕃茄、马铃薯、白菜、四季豆等新的蔬菜作物,而且还引进了大头菜、烟草、甘蔗、抽、柑、桔、黄麻等新的经济作物,从而大大改善和优化了四川农业的产业结构,并将中原和岭南的农耕技术引人天府之国,他们的精耕细作和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据同治年间《成都县志》载,清朝官府曾感叹地说:“农事精能,土著不及楚人,楚人不及粤人”(人川的湖广人,主要是湖北人,故称楚人)。辣椒从海外传入中国不久,即由移民人川的客家人引人四川,并迅速在全川广泛种植,至今仍将辣椒称为海椒,意为从海外传人的。自从移民人川的客家人引人辣椒种植后,客家人同湖广等其他民系在实践中发现辣椒在菜肴中具有增色、溢香、提味的特点,将辣椒和花椒作为新调料烹调做菜,终于形成了闻名于世的、以麻辣为主的川菜,使川菜荣居于中国四大名菜之一。从此四川人也改用辣椒代替姜、蒜祛除湿,以抵御四川盆地潮湿气候所带来的身体不适。目前成都市郊客家人聚居区,已成为成都市的蔬菜、禽、蛋、鱼、花卉和桃、桔、柑、萄萄、草墓等水果生产基地。有的乡镇已列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国家“三高”农业试验区。
客家人人川以后,多数务农,其中一部分则从事商易活动,除传统陶瓷砖瓦之外,又从事于丝麻业、染印业、造纸业以及开展甘蔗榨糖、、粮食酿酒以及大蒜、大头菜和豆制品的加工,有的客家农村开办酿酒的作坊(四川成为名酒大省与客家人努力分不开);有的客家人引人烟草种植,加工烟叶。
在客家聚居区附近有驰名中外的都江堰;素有世界第一佛之称的乐山大佛等人文景观和风景旖丽的九寨沟、长江三峡、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海螺沟冰川等自然景观及青城山、峨眉山、蜀南竹海等自然人文景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