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本为中原之汉民,因战乱和灾荒各家祖先五度南迁,明末清初以后,客家人又迁徙台湾,史载有5次规模较大的迁台客家人,在台湾垦殖拓荒,传播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开展经贸活动,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闽西客家人入台及其经贸的历史渊源
闽西地处福建省西部,唐开元二十二年设立汀州,此后至清代共领属8县: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台湾与闽西在地缘、血缘、文化、政治、经济等渊源关系上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客家人是开发台湾的族群之一。
福建省沿海移居台湾的“福佬”人以经贸为主,福建闽西与广东客家人移居台湾以垦殖开荒为主。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先后开辟了3条闽台对渡航线:厦门对渡鹿耳门(今台南安平)、泉州的蜡江口对渡彰化的鹿港、福州的五虎门对渡淡水的八里金。周凯<厦门志)云:“厦门商船对渡鹿耳门向来千余号,配运兵谷台产木料、台营马匹、班兵台晌、往来官员人犯。”康熙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已达漳州、厦门、福州、上海、苏州、宁波等地。乾隆后期蜡江口的台湾通商的行效就有20多家,渔船走私贸易比比皆是,以致“夺商船之利”。三是移民台湾垦殖开荒。1.高山族祖先是大陆(距今6500~2000年)移民。2.1628年郑芝龙广招福建饥民数万人人台垦殖。3.1661年随郑成功移人台的大批军民,约有12~15万人。4. 1871年移人台30余万人。5.1946一1949年移人台177万余人。汉族人占98%,高山族占1.6%,还有少量的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人口。
历史记载表明:第一,远古大陆人移居台湾成为高山族的祖先,台湾得以开发。第二,4次大规模移民均以军事驻防为主,商人、垦殖移民为辅。第三,明末清初,台湾大规模开发,经济大繁荣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第四,台湾世居人口主要成份是闽南、漳州、泉州、厦门人与闽西、广东的客佩家人,还有高山族人,他们分区而聚居,也有混杂而居,多少不一。漳、泉、厦移民较早,先开发台湾沿西海岸平原、港口及澎湖诸岛地区,以经商、工商、渔业为主业。客家人后移台湾,开发台湾的高山丛林及台湾东岸山区,以殖垦种植业、手工业为主业,并与高山族人混居一起。第五,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始终没有中断与祖籍地的联系,保持经济往来,去台经商、垦殖成为大陆人民谋生出路之一,台湾许多地名(村落)是用大陆移民的姓氏或籍贯来命名,构成了人缘、血缘、地缘一脉相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