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徙居深港地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末元初宋室南迁,客家节义之士勤王者因宋灭亡而隅居深港者有之,明代因饥荒流徙者有之,而成批迁人者当在清初迁海复界之后。
客家迁徙路线和时间、地域
第一次:自东晋,因战乱,由中原迁到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南北岸至赣江上下游,止于唐中期为迁移之第一时期。(由公元317年至879年)。
第二次:自唐末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旧地,再迁至皖南,乃至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至粤之东北边界,止于两宋之际为迁移之第二时期。(由公元880年至1 126年)。
第三次:自宋高宗南渡,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时期旧地,分迁至粤之东部北部,止于明末为迁移之第三时期。(由公元1 127至1644年)。
第四次:自明末清初,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一第三时期旧地,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更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为迁移之第四时期。(由公元1645年至1867年)。
第五次:自同治间,客家一部分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为迁移之第五时期。(公元1867年以后)。
客家人徙居深港的历史背景
客家人定居华南后,经明朝一代的休养生息,系裔渐繁,资力日充,而所居地域则属山多地少,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故耕植所获,不足供用,便不得不考虑向外迁徙以为出路。
此时,适逢明末清兵大举入侵。当清军进至福建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奋起组织义军抵抗。义军失败后,只得潜逃散居各地。太平军将领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先祖,就是因为抗清兵败后从嘉应州梅县等地迁人广州以北的花县。清朝统一全国后,又有自发的、被迫的或政府发动的移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