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浅谈客家人和畲瑶的关系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客家先民经多次南迁,最后在闽粤赣三角地定居下来。并与当地舍瑶族长期交往、融合,自宋代反客为主,在闽粤赣三角地域自成汉民族为主体的客家民系。现就客家人和舍瑶的关系,谈些粗浅看法。

南方远古的方言群体形成

从粤东的文物普查资料和志书看,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其遗址、墓群、窑址所出土的石器、陶瓷器、铜器的样式、纹饰、形制,均是闽越、南越等土著民族与汉民族先民所创造的,是浮滨人之一支,称浮滨文化。据1986年原载中山大学人类学论文选集中(粤闽地区浮滨类型文化遗存的发现和探索》云:“浮滨类型文化遗存是指一种以长颈大口尊、釉陶器和直刃无闲石戈,凹刃石磷组合为其特征的文化遗存。分布在闽南、闽西南和粤东连成一片的地区”“的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同一性”“既有别于福建的黄土岭文化,又不同于江西的吴域文化”。

在楚国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南方,百越诸族分别建立小国,有东匝(今温州一带)闽越(福建一带)南越(广州一带)西既(广西一带)骆越(今越南北部)。由于楚的统治,把中原和楚文化带给百越小国,使南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闽越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曾经过一段漫长的原始社会,当受到早期汉族先民的先进经济和文化影响后,使先秦以来的闽越族,也是两汉以后出现的山越族,和宋以后出现舍瑶族,其民族内部产生巨大的演变和飞跃。在汉民族的影响下,懂得了栽培水稻、养蚕、缥丝、纺织、冶金术、烧制釉陶、原始青瓷、造船、建筑等,创造了中国南方的古代文化(粤东的浮滨文化),也是汉民族和闽越族(山越族)融合的见证物。

为了控制南方,楚秦王朝多次派兵征服南方。秦统一全国以后,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修驰道、直道,大规模移民到河套地区和岭南。废分封,立郡县,采取安抚政策或通过婚姻关系,使百越民族与南迁汉族先民和睦相处,接收管理自治,愿意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共同开发南方经济,促使百越诸族更快融合汉化,接受汉治。当时经济愈发展,民族间相互交换和生活关系更密切,语言之间的交流愈频繁,最后产生了不同区域中的汉族先民分化成不同的民系,显著的有越海民系、湘赣民系、南海民系、闽海民系、闽粤赣民系等。

现就广东省内形成的粤、客、潮、海南几种民系看,各自保持内部的稳固性,彼此间的差异很大,各有各的特点。就语言而论,都保留不同程度的古汉语成分。可见,广东粤、客、潮、海南民系的构成是复杂的,可以说是百越诸族少数民族(山越)和中原汉民族相互融合的复元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逐步形成粤、客、潮、海南民系的方言群体和其他少数民族。正如《百越民族史论文集》载:“秦末‘从诸侯灭秦’其首领分闽越王和东欧王,并建立诸侯王国。在与汉民族交往,百越族里的很大部分,至东汉以后,逐步与汉族融合。其中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分化与重新聚合,分别形成了南方的壮侗语系的壮、傣、布依、侗、松佬、毛难、伦佬、黎等少数民族”。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